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46)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力强郭玲莉刘培洵李普春马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应变场
  • 2篇粘滑
  • 1篇地震机制
  • 1篇地震类型
  • 1篇断层
  • 1篇多通道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变形
  • 1篇应力降
  • 1篇应力路径
  • 1篇声发射
  • 1篇瞬态
  • 1篇滑移速率
  • 1篇加载
  • 1篇加载过程
  • 1篇发震
  • 1篇高频
  • 1篇初动
  • 1篇错动

机构

  • 6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刘力强
  • 5篇郭玲莉
  • 2篇刘培洵
  • 1篇李普春
  • 1篇马瑾
  • 1篇李世念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在地震模拟实验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实验变形失稳过程中的应变场快速调整阶段和岩石结构破坏过程中的复杂变形场,将高速、高分辨率、多通道的应变观测技术引入构造物理实验,搭建了用以观测瞬态变形场的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形成了16Bit分辨率、96通道、3.4kHz采样速度、1με分辨率且连续记录的应变观测系统。通过观测断层失稳过程高速滑动阶段和裂纹扩展过程的力学场时空变化,发现断层粘滑失稳过程的演化具有3个特征阶段:预滑动阶段、高频震荡阶段和低频调整止滑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应变速率、频率特性、振幅等都具有自身特点;三维断层扩展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岩桥区断层贯通是一个快速过程,先多点局部扩展,后跳跃式连接。在断层贯通之后,样品整体崩垮之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持续时间为几十ms。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填补了在地震模拟与岩石力学实验中应变观测频带的空缺,可以获得高密度、高精度的动态应变场,进一步研究瞬态应变场演化与应变波时空过程,为理解从缓慢递进变形到突发失稳释放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郭玲莉刘力强刘培洵
弹性回跳模型的实验解析
<正>地震断层存在于岩石中,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而变形时,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存于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积累的变形超过了岩石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时就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破裂时,断层面两侧各自回跳到平衡位置,储存在岩石中的弹性...
刘力强郭玲莉李世念
文献传递
黏滑实验的震级评估和应力降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本文通过三种结构模型的黏滑地震模拟实验,利用高频速度连续观测系统获得了地震失稳过程的速度特征,讨论了最大位移量的选取方法,估算了实验室黏滑型地震的矩震级,探讨了黏滑类型、应力降大小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黏滑型地震的应力降过程可能包含一次到多次高频振荡,对应若干次黏滑子事件.高频振荡的摆动幅度很大,包含有多种频率成分,峰值速度0.003~0.008m·s-1.初步估计黏滑型地震的震级范围为-4.4^-3级,断层构造面的差异对各种黏滑模型的地震震级分布有明显影响.总体来看应力降与地震震级没有明显相关性,决定地震震级的主要因素应当是震源尺度.
郭玲莉刘力强马瑾
关键词:应力降滑移速率
粘滑过程中的多点错动被引量:18
2013年
在实验室利用分布式多通道瞬态信号采集系统,从近场条件下研究了岩石粘滑过程中沿断层的声发射信号的初动到时和初动方向空间分布,并结合瞬态高频应变记录系统观测沿断层的应变分布特征,对粘滑过程中的震源错动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双轴伺服加载系统上进行。分析表明,一次突发应力降对应的瞬时震源滑动过程是由多次更短暂的微小错动组成的,每次短小错动都产生自己的声发射事件,并依次对应不同的应变值快速改变。而每一次的微小错动也可能不止一个位错点,而是对应空间上多个启动点,从振动波初动信号的空间分布形式与沿断层应变场不均匀分布中可以找到证据。近场条件下观测到的粘滑过程多点错动现象对于理解震源过程的复杂性,解释现场地震震源不确定性与震源机制解的高矛盾比现象提供了可能的依据。
李普春刘力强郭玲莉刘培洵
关键词:声发射应变场
区域加载过程与发震断层变形演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使用双剪粘滑模型模拟自发地震和诱发地震的区域加载过程,利用应变观测系统多点连续观测发震断层附近的局部应变变化。在应力与应变空间上描述了地震过程的区域应力路径和局部应变路径。结果表明,局部应变路径与应力宏观路径的形态差异较大,但两者的转换阶段对应,存在一定映射关系。断层局部变形路径的走向标明了断层所处在的变形阶段。自发地震的应变路径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应变积累阶段、剪应变的线性偏离阶段和失稳滑动阶段。诱发地震的应变路径包括4个阶段:正斜率的应变积累阶段、负斜率的稳态滑动阶段、亚稳态应变僵持阶段、扰动失稳滑动阶段。自发地震与诱发地震有各自的路径模式,可以从应变路径上判别断层稳定性与可能的地震类型。
郭玲莉刘力强
关键词:地震类型
弹性回跳模型:从经典走向未来被引量:9
2014年
弹性回跳模型包含3个基本要点:1)地震来自于断层的运动;2)断层运动导致其两侧的岩石发生不均匀的弹性变形,积累巨大的能量,地震中部分弹性能得以释放;3)在断层带的各个点上积累能量的过程是缓慢而不均匀的。Brace(1966)提出弹性回跳的物理机制应当用摩擦滑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稳滑动(jerky sliding motion或stick-slip)来解释。Byerlee定律以量化形式表达了地壳摩擦规律,但是没有给出变差的范围。用弹簧滑块模型比拟粘滑,摩擦单元被抽象为刚性滑块,变形被归结于实验加载机的机械框架。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所谓的速度依赖性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速度扰动所带来的摩擦系数变化远远小于材料本身摩擦系数波动,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刚性摩擦滑块的假定与实验观测不符,本质上违反了弹性回跳模型所描述的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回到经典就是回归对地震现场问题的研究,这是正确的未来之路。
刘力强
关键词:地震机制粘滑岩石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