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21036)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马晓欣苗青张淑兰李晓晗赵艳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子宫
  • 8篇子宫内膜
  • 8篇内膜
  • 8篇宫内
  • 8篇宫内膜
  • 7篇病变
  • 6篇子宫内膜病变
  • 6篇内膜病变
  • 6篇宫内膜病变
  • 5篇蛋白
  • 3篇嗜银
  • 3篇嗜银蛋白
  • 3篇抗原
  • 3篇核仁
  • 3篇核仁组成区
  • 3篇核仁组成区嗜...
  • 3篇AGNOR
  • 3篇病变组织
  • 2篇增殖
  • 2篇增殖细胞

机构

  • 8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马晓欣
  • 5篇苗青
  • 4篇张淑兰
  • 4篇李晓晗
  • 3篇孔令娜
  • 3篇张忠福
  • 3篇金英楠
  • 3篇赵艳辉
  • 2篇王晓莉
  • 2篇黄岭
  • 2篇陆景明
  • 1篇李一宁
  • 1篇高山
  • 1篇董芳
  • 1篇李晓晗
  • 1篇李娜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芳香化酶蛋白及性激素受体等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SP)法,检测14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观察组,其中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及30例因患宫颈原位癌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其中增殖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15例)中芳香化酶蛋白、ER、PR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观察组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芳香化酶蛋白、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增殖期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56/88),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3%,7/30)、子宫内膜增殖症(13%,4/30)及对照组(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分期(Ⅰ期61%、Ⅱ期77%、Ⅲ期70%、Ⅳ期67%)、肿瘤细胞分化级别(高分化64%,中分化74%,低分化58%)、有无淋巴转移(转移59%,无转移67%)无明显相关性(P>0·05)。(4)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19/88)、19%(17/88)、41%(36/88),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织与正常内膜组织中,芳香化酶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芳香化酶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腺癌的指标之一。
马晓欣张淑兰高山陆景明董芳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肿瘤芳香酶受体受体
PCNA与AgNOR检测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银染法,检测132份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的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16%,2.51±1.97)、子宫内膜增殖症(40%,2.92±2.0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3.16%,3.04±2.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74.60%,7.43±2.18)中依次呈升高趋势;且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AgNOR颗粒数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子宫内膜,形态由单一型向弥散型转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和淋巴结的转移,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呈正相关。结论PCNA增殖指数和AgNOR颗粒数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CNA与AgNOR的定量值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马晓欣金英楠李一宁赵艳辉孔令娜苗青张忠福李晓晗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子宫内膜病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估计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9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分泌期及增生期内膜各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PCNA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C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率依次呈升高趋势,子宫内膜增殖症与增生期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典型增生内膜和内膜癌组织中,PCNA表达明显增高,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增生期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CNA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有关。结论:PC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PCNA表达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马晓欣孔令娜黄岭张淑兰
关键词:子宫疾病增殖细胞核抗原
子宫内膜病变中AgNOR与C-erbB-2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与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关系。方法用银染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2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19例、子宫内膜腺癌高分化2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19例,共107例作为观察组,观察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AgNOR的计数值和C-erbB-2蛋白表达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AgNOR计数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组中的计数值分别为(4.69±2.32)、(5.38±2.99)、(7.54±2.09),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计数在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增殖症组中虽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存在正相关(r=0.854,P<0.05)。结论AgNOR和C-erbB-2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AgNOR计数增高与C-erbB-2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AgNOR值增高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子宫内膜腺癌且提示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高,如合并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可进一步提示患者患有子宫内膜腺癌。
马晓欣苗青李晓晗王晓莉孔令娜黄岭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AGNOR
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研究Ki67抗原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非典型增生各30例,子宫内膜癌9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包括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15例,观察Ki67抗原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Ki67抗原在分泌期内膜中几乎没有表达,在增生期内膜中有弱表达;在增殖症及非典型增生中有表达,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而且Ki67抗原的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及细胞分化级别的升高及淋巴转移的存在而增加。结论:Ki67抗原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密切相关,抗原过度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
马晓欣李晓晗李娜张淑兰陆景明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KI67抗原
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增生期、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各3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观察C-erbB-2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组织分化程度(P<0.05)、淋巴转移(P<0.01)和ER、PR(P<0.05)有关。结论C-erbB-2蛋白、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C-erbB-2蛋白表达增加、ER及PR表达减少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不良。
马晓欣苗青王晓莉张淑兰曲桂红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C-ERBB-2蛋白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定量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内膜19例,子宫内膜腺癌63例,共107例为观察组;因患宫颈原位癌子宫切除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为对照组;计数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组织中单位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值,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AgNOR每核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2.51±1.97)、子宫内膜增殖症(2.92±2.02)、非典型增生内膜(3.04±2.05)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7.43±2.18)中,AgNOR颗粒数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颗粒计数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69±2.32)、中分化(5.38±2.99)、低分化(7.54±2.09)]、临床分期[Ⅰ期(3.68±3.16)、Ⅱ期(4.53±2.94)、Ⅲ期(7.27±2.84)、Ⅳ期(7.84±2.33)]、淋巴结转移[无转移(3.62±3.27)、有转移(7.68±2.42)]密切相关(P<0.05);AgNOR颗粒的形态分布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由单一型转变为弥散型。结论AgNOR的每核颗粒数及其形态分布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AgNOR的定量值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马晓欣金英楠赵艳辉苗青张忠福李晓晗
关键词:AGNOR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腺癌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患者(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1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63例)检测病变内膜组织中单位细胞核内AgNOR的颗粒数,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以因患宫颈原位癌子宫切除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为对照。结果:AgNOR每核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2.5±2.0)、子宫内膜增殖症(2.9±2.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0±2.1)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7.4±2.2)中,AgNOR颗粒数明显升高,与其余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颗粒计数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7±2.3、中分化5.4±3.0、低分化7.5±2.1)、临床分期(Ⅰ期3.7±3.2、Ⅱ期4.5±2.9、Ⅲ期7.3±2.8、Ⅳ期7.8±2.3)、淋巴结转移(无转移3.6±3.3、有转移7.7±2.4)密切相关(P<0.05);AgNOR颗粒的形态分布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由单一型转变为弥散型。结论:AgNOR的每核颗粒数及其形态分布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AgNOR的颗粒数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马晓欣金英楠赵艳辉苗青张忠福李晓晗
关键词:AGNOR子宫内膜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