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20080128)

作品数:12 被引量:377H指数:9
相关作者:王宗明宋开山任春颖张柏刘殿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有机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养分
  • 2篇遥感
  • 2篇有机碳
  • 2篇时空变异特征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农田
  • 2篇农田土壤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NDVI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氮循环
  • 1篇地统计学方法
  • 1篇动态监测
  • 1篇遥感技术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省土壤肥...

作者

  • 12篇王宗明
  • 11篇宋开山
  • 10篇任春颖
  • 9篇刘殿伟
  • 9篇张柏
  • 5篇张春华
  • 2篇杜嘉
  • 2篇刘志明
  • 2篇苗正红
  • 2篇罗玲
  • 2篇张素梅
  • 1篇居为民
  • 1篇杨飞
  • 1篇曾丽红
  • 1篇黄健
  • 1篇张慧琳

传媒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选取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6年土壤采样分析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动态变化对县域尺度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通榆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则无显著变化。2006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性显著;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外,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耕地、林地和草地。除荒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毁草、毁湿开荒以及多年放牧和耕作均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以降低含量为主,而速效养分则以增加含量为主。
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
吉林省伊通县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以伊通县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与G 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4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最佳模型为孔穴效应模型。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具有中度的空间相关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822.4km、977.6km、194.2km和116.4km。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影响,并且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有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如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取样间距设计、定位施肥和农田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图4,表3,参16。
张春华王宗明宋开山张柏刘殿伟任春颖黄健张慧琳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GIS
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被引量:15
2010年
该文基于吉林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省数据、县级土壤剖面资料和2003-2006年实测数据,估算了不同土壤类型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并对近25年来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呈增加趋势。其中,碱土、暗棕壤、黑土和草甸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幅分别达33%(4.16kg/m2),23.05%(3.79kg/m2)、16.51%(3.74kg/m2)和12.20%(3.77kg/m2);相反,黑钙土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达30.79%(2.18kg/m2)。两时期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呈中部高、边缘低的趋势,但25年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与1980年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15**,P<0.01),且4.04kg/m2是土壤有机碳上升或下降的临界值。根据West等提出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方法,如果保持1980年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的栽培耕作措施不变的情况下,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碳汇潜力为0.33Tg/a。
张春华王宗明任春颖宋开山张柏刘殿伟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农业
基于MODIS NDVI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动态遥感监测被引量:91
2010年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于区域水文及生态状况、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2000-2007年吉林省植被覆盖度,获取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图,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省植被覆盖度由东部到西部逐渐降低,其中白山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最好。过去8 a间,吉林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植被覆盖度达到最高,为83.04%。在此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增加了9 797.52 km2,占总面积变化的74.79%。生态恢复工程、降水和气温等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苗正红刘志明王宗明宋开山任春颖杜嘉曾丽红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度植被变化
松嫩平原西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被引量:14
2010年
选取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以1986年-2006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近20年来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气象、人口等多源数据资料解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和盐碱地是通榆县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近20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3%,草地面积则减少了1165km2,耕地与草地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是明显减缓的;耕地以向周围区域扩展的方式不断增加,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西北部的草地则连片消失;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基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则是影响和控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主导驱动力。
任春颖张柏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松嫩平原西部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26
2011年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玉米带1980-2005年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去除异常值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和2.54%,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均为0.12%。通过变异函数分析,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符合高斯模型,1980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532.6km和776.1km,而2005年二者的最大相关距离分别减小为269.7km和242.1km。1980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2005年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的空间变异性,全氮仍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但比1980年有所减弱。通过普通Kriging法局部插值,两个时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常相似的"高"和"低"含量区域,并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整体保持着中部地区高、边缘地区低的分布特征。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四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田和林地的全氮含量有所提高,但旱田和草地变化不大。
张春华王宗明任春颖张柏宋开山刘殿伟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地统计学方法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94
2011年
土壤碳氮比(C/N)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探讨1980~2005年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C/N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年和2005年土壤C/N的平均值分别为10.56和12.30.2个时期土壤C/N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196.3 km和51.1 km,呈递减趋势,说明农田管理影响因素的作用在逐渐增强.过去25 a间,有84.88%的土壤面积的C/N呈上升趋势,以西部增加最为显著,德惠和九台市部分地区有所降低.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旱田、水田、林地和草地土壤的C/N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草地增加最为明显,从1980年的10.03±1.12上升为2005年的12.61±0.87;旱田和水田土壤C/N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C/N的升高表明碳素的增加速度高于氮素,为保持C/N的稳定提高,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在提高氮素投入水平的同时,应注重碳素的归还水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张春华王宗明居为民任春颖
关键词:碳氮循环土地利用
基于遥感技术的吉林省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TM/ETM+卫星影像,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资产估算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和2008年的生态资产进行定量测量,得到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由4 385.61亿元增加到6 751.31亿元,单位面积价值增加了24.17万元/(km2.a)。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有林地生态资产总价值的变化最大,8 a间增加了1 193.60亿元;而未利用地生态价值增加得最少,只有15.75亿元。从生态资产总价值的空间分布上来看,2000年和2008年的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分布都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苗正红王宗明宋开山任春颖杜嘉张素梅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生态资产遥感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被引量:28
2010年
利用第二次全国和县级土壤普查的382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和1∶50万数字化土壤图建立土壤剖面空间数据库,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为(163.12±26.48)Tg和(9.53±1.75)Tg,土壤碳、氮储量主要集中在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等土类中.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别为5.51~25.25和0.37~0.80kg·m-2,土壤C/N值大致在7.90~12.67.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旱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9.07±2.44)kg·m-2;林地土壤的氮密度最高,为(0.82±0.25)kg·m-2;水田土壤的碳、氮密度均较低.
张春华王宗明任春颖宋开山张柏刘殿伟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C/N
1982~2003年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0
2009年
利用1982~2003年GIMMS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运用GIS技术提取气象站点周围的NDVI值,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极显著相关(P〈0.01),而且与气温的相关性普遍高于降水,说明气温对植被生长影响更明显。(2)不同类型植被受气温(或降水)影响差异不大,同一植被受气温影响强于降水。过去22年,不同植被NDVI受同期气温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灌丛〉沼泽〉森林〉草地〉农田;降水对同期植被NDVI的影响按:灌丛〉森林〉草地〉农田〉沼泽的顺序依次降低。(3)过去22年中,东北地区不同植被夏季NDVI变化趋势不明显,针叶林、草丛和草原NDVI呈上升趋势,沼泽、灌丛、阔叶林、草甸和农田NDVI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叶林NDVI变化幅度最大(R^2=0.1142)。(4)夏季气温变化对同期各植被夏季生长状况影响不大,同期降水除灌丛和沼泽外则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为保护共同导致东北地区草地NDVI增加;降水是促进针叶林和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灌丛和沼泽夏季生长的抑制因子,人类活动是过去22年东北地区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
罗玲王宗明宋开山张柏刘殿伟任春颖张素梅
关键词:NDVI气温降水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