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ITHSS2009008)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克东董艳焱段儒云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语境
  • 1篇语境化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文化
  • 1篇身份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形象
  • 1篇亲历
  • 1篇亲历性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恐怖主义
  • 1篇恐惧
  • 1篇加拿大文化
  • 1篇国文
  • 1篇《午夜的孩子...
  • 1篇《兄弟》
  • 1篇传统文化

机构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2篇刘克东
  • 1篇段儒云
  • 1篇董艳焱

传媒

  • 1篇外语学刊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残月楼》作为一部反映加拿大华裔移民历史的小说,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大家族,通过对王家四代女性命运的讲述,深刻地反映出了华裔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加拿大文化相互冲突中生存的艰难状况及其艰辛的成长历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刘克东段儒云
关键词:女性中国传统文化加拿大文化
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后9·11书写被引量:6
2012年
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进而引发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思考。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及长篇小说《飞逸》中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刻板思维,继而以族裔视角,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从而使人物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方向,实现了心智的成长。
刘克东
关键词:恐怖主义语境化亲历性
中心与边缘——《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被引量:1
2011年
塞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和余华的小说《兄弟》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在两部史诗般恢宏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问题成为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一系列诸如身份、身体、中心和边缘等热点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身处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语境下的作家对于身处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的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的探讨。
董艳焱刘克东
关键词:身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