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71)

作品数:16 被引量:191H指数:9
相关作者:何幼斌罗进雄高振中李华李向东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浊流
  • 5篇深水
  • 5篇内潮汐
  • 4篇内波
  • 4篇内潮
  • 4篇潮汐
  • 4篇沉积物波
  • 3篇等深流
  • 3篇深海
  • 3篇香山群
  • 3篇内潮汐沉积
  • 2篇地层记录
  • 2篇深海沉积
  • 2篇深水沉积
  • 2篇凹陷
  • 2篇沉积环境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钻探
  • 1篇单个流体包裹...
  • 1篇氮化合物

机构

  • 17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4篇何幼斌
  • 6篇罗进雄
  • 6篇高振中
  • 4篇李向东
  • 3篇汪忠德
  • 3篇李华
  • 2篇贺萍
  • 2篇王青春
  • 2篇罗顺社
  • 2篇辛长静
  • 1篇彭德堂
  • 1篇张旺青
  • 1篇李罗照
  • 1篇王对兴
  • 1篇刘娜
  • 1篇张文成
  • 1篇鲍志东
  • 1篇刘伟伟
  • 1篇肖明国
  • 1篇吴锦伟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科学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与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首先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区震前自然电场前兆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震前自然电场的范围、形态、时间、与震级统计关系等前兆特征;指出震前自然电场产生的几种机理:过滤电场、扩散—吸附电位、电化学电位、机电转换效应以及压力作用下黄土层自然电位的变化;分析了自然电场是多种电信号叠加而成的一个综合电位,趋势性背景、季节性变化、地震信号和干扰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电阻率、土壤中溶液的溶解度和电离度、地下水的渗透条件、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的一系列变化。而面导电机制、体导电结构的变化造成宏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增强并形成各测点间的电位异常,其形成机理和电磁响应特征的研究都能较好地认识地震前兆。
汪忠德
关键词:地震前兆特征地电场电磁响应
深海大型沉积物波的特征与成因被引量:3
2007年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及大洋钻探项目(ODP)的成功实施,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在世界各大洋盆地中2000~4500 m深海底广泛发育一种大面积分布的大型沉积物波,包括沙波和泥波,特别是泥波更为普遍.……
何幼斌辛长静罗进雄高振中
关键词:深海沉积沉积物波内波等深流浊流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发现深水复合流沉积构造被引量:23
2010年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是由灰绿、黄绿色轻微变质中—细粒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板岩)组成的深水沉积。在上部灰绿色页岩所夹的中层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复合流层理、准平行层理、不对称小型丘状交错层理;在下部灰绿色厚层—块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的顶面发现了小型波痕,波痕的形态、波长与波高的分布规律均表现出复合流(combined-flow)的沉积特征。本文根据水槽实验和现代海洋沉积观测所总结出的复合流底床相图和前人在研究地层中较浅海浊流(超重流)与波浪所形成的复合流沉积时给出的复合流沉积示意图,分别对徐家圈组所发现的①小型2D波痕至小型3D波痕的演化和②复合流层理、平行层理、准平行层理和小型丘状交错层理的叠置关系及其纹层所反映的流动方向与沉积时浊流方向的关系,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所发现的复合流层理、准平行层理、不对称小型丘状交错层理及小型波痕应为复合流沉积,并依据徐家圈组存在内波、内潮汐沉积的事实,推测为深水短周期内波与浊流形成的复合流沉积。这可能是地层中深水复合流沉积构造的首次发现,同时也是内波与浊流形成的复合流沉积的首次发现。
李向东何幼斌郑昭昌刘娜王丹罗进雄李华
关键词:香山群
陕西陇县地区平凉组三段发现内潮汐沉积被引量:22
2007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陕西陇县中奥陶统平凉组主要为一套暗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砂岩、灰岩及凝灰岩,可分为3个岩性段。其中第三段以灰绿、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砂岩、粉砂岩、粒屑灰岩及青灰色灰化晶屑凝灰岩等。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平凉组主要为斜坡至盆地边缘沉积环境,以深水原地沉积为主,次为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第三段中部薄层砂岩、粉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纹理和单向交错层理,纹层倾向既有沿斜坡向上和向下双向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但以沿斜坡向上单向倾斜的为主,它们不应是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而应为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的流动所形成的,初步认为应属水道内潮汐沉积。
何幼斌高振中罗顺社彭德堂王宏伟罗进雄
关键词:斜坡深水沉积内潮汐沉积鄂尔多斯盆地
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特征和评价技术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是指油气层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反差较小的一类油气储层,这种油气储层给测井精细解释、油气层的识别与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介绍了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的概念及特征,造成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的主要和次要矿物成分,以及由于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钻井液侵入储层形成电阻率的基本岩石物理成因,总结出了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地质成因和工程成因2大类成因机制;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地质录井参数解释、测井解释、气测参数和地化参数以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评价低电阻率油层的方法,列举了通过分析试油层的岩心、测井、录井资料建立模型和运用测井、完井资料综合评价低电阻率油气储集层的实例。
汪忠德王新海王锦芳何幼斌吴锦伟刘洪陈河清
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矿物成分
深水大型沉积物波的成因机制被引量:7
2007年
沉积物波是深海常见的底形,对其成因主要有等深流成因、浊流成因、滑塌成因、内波成因4种观点。分别对上述4种成因机制进行了阐述,并从波形、迁移方向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分别就其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特别对前人就洛克尔海槽上坡迁移沉积物波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对该区域的上坡迁移沉积物波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同时对等深流、浊流、滑塌、内波形成的沉积物波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沉积物波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内波作用是其主要成因之一。
李华马良涛严世帮周文秀张旺青
关键词:沉积物波等深流沉积浊流沉积滑塌沉积内波沉积
X射线荧光微束分析技术在石油勘探中测定微量元素对相对含量比中的应用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束分析技术(SRXRF)是微区荧光分析实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和方法,用此方法成功分析了单个油气地质流体包裹体的痕量元素含量。本文主要分析了SRXRF物理原理、试验装置、并且阐述了用SRXRF测定油井岩石...
汪忠德李葵发王新海黄宇营
关键词:单个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
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被引量:28
2011年
在海底扇研究及油气勘探中,不断发现一种形态类似曲流河的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其在形态及沉积特征方面与海底扇有较大差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重力流的实际研究工作,对该体系的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等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从沉积环境、流体类型、形态等方面与曲流河进行比较。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水道、废弃水道、堤岸、决口扇及朵叶5个部分。其中,水道分支少,弯度大,岩性主要为砂岩,局部见砾岩;堤岸多为细砂岩和粉砂岩;朵叶主要为砂泥互层;整个沉积体系外部形态为条带状。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的发现及研究将丰富深水沉积研究内容,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
关键词:重力流浊流
Review of research in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of China被引量:9
2013年
Study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is a very young research field in deep-water sedimentology. It has been just twenty years since the first example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was identified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Since that time, Chinese scholars have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gained some signific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briefly outlines the history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in China, describes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types of litho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s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identified mainly from ancient strata,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New advances in marine physics should be applied to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ion, wherea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s may be used to deduce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their creation. Flume experiments on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ion should also be put in practice as often as possible, so that the mechanisms of internal-wave and internal-tide deposition can be explored.
Gao ZhenzhongHe YoubinLi XiangdongDuan Taizhong
关键词:DEPOSITSDEPOSITS
深海大型沉积物波的特征与成因
<正>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及大洋钻探项目(ODP)的成功实施,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在世界各大洋盆地中 2000~4500 m深海底广泛发育一种大面积分布的大型沉积物波,包括沙波和泥波,特...
何幼斌辛长静罗进雄高振中
关键词:深海沉积沉积物波内波等深流浊流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