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BTQ001)

作品数:18 被引量:306H指数:10
相关作者:吴永和马晓玲杨飞祝智庭郁晓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密苏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电子书包
  • 10篇书包
  • 10篇子书
  • 9篇电子课本
  • 9篇课本
  • 6篇教育
  • 3篇教育信息
  • 3篇教育信息化
  • 2篇教育创新
  • 2篇教育生态
  • 2篇教育生态环境
  • 1篇电子书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远程教育
  • 1篇知识生命周期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软件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交

机构

  • 18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电子技术...
  • 1篇密苏里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吴永和
  • 10篇马晓玲
  • 5篇杨飞
  • 3篇祝智庭
  • 3篇郁晓华
  • 2篇曹盼
  • 2篇余云涛
  • 2篇雷云鹤
  • 1篇管珏琪
  • 1篇范并思
  • 1篇何超
  • 1篇王娟
  • 1篇邢万里
  • 1篇金碧漪
  • 1篇吴士蓉
  • 1篇吴庭婷
  • 1篇周健
  • 1篇徐显龙
  • 1篇陈丹
  • 1篇冯翔

传媒

  • 5篇远程教育杂志
  • 3篇现代远程教育...
  • 2篇中国电化教育
  • 2篇现代教育技术
  • 2篇信息技术与标...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情报资料工作

年份

  • 7篇2014
  • 1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软件学习积极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评价标准被引量:1
2014年
《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指出,社交媒体的使用将成为未来1-2年内改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许多研究普遍表明,学生在使用社会软件学习时,教学效果普遍得到提高,但在社会软件教学实验中发现,学生使用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并不高,学习共同体并没有自然而然地产生。通过采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方法,分析了社会软件学习积极性欠缺的原因,归纳出八条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要将社会软件平台上的教学表现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并基于SOLO(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理论,给出了博客、微博、QQ三种社会软件的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以明确社会软件使用的目的,供教师和研究者借鉴,期望能促进社会性学习与正式学习的融合,顺应数字化无缝学习的新发展。
马晓玲樊晓敏吴永和
关键词:社会软件深度访谈社交媒体
中文文本情感倾向分析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文章首先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统计分析了中文文本情感领域相关的研究论文并给出当前研究框架;接着分类研究了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的代表性成果,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前者包括词语和文档情感极性判断、细粒度情感信息抽取、情感分析资源建设,后者则包括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及相关商业系统;最后对中文文本情感倾向分析进行了展望。
马晓玲金碧漪范并思
关键词:语料库
虚拟学具标准研制与设计开发被引量:2
2014年
虚拟学具是电子书包深化发展与应用的动力之一.本文归纳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习工具和标准,提炼并抽取出虚拟学具标准的理论框架,完成了三轮的迭代修正工作,最终形成了虚拟学具分类标准和虚拟学具描述标准两个子标准的草案.另外对后续研究的聚合标准、测评标准和装配标准等其他三个标准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介绍.
雷云鹤郁晓华吴永和祝智庭
关键词:电子书包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的术语、特性和功能分析被引量:33
2013年
随着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项目的示范应用深入推进,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且形式各异的电子课本。电子课本国家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相关标准草案界定了电子课本,但其属性与"电子书"和传统的"教科书"的特性存在交叉与融合。文章从"电子书"和"教科书"的角度出发,对电子课本的概念、属性、特性和功能进行系统剖析,利用概念地图工具、Wiki百科共建知识的方法,明确电子课本的术语概念,将电子课本的特性与属性区分开来,并进行对应分析,以更好地揭示电子课本的内涵,完善电子课本相关标准草案,推进电子课本的应用。
吴永和杨飞熊莉莉
关键词:电子课本教科书电子书
Wiki词条结构和社会性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Web2.0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用网习惯和用网观念。特别是社会性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应用由信息内容的互联转为人的社会的互联。文章聚焦其中一种社会性软件——Wiki,从知识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Wiki词条的结构及其构建,总结词条构建过程的演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维基人与词条之间的关系,给出Wiki教育应用方式。
吴永和吴庭婷
关键词:WIKI知识生命周期
变革理念下虚拟学具标准研制现状梳理与体系框架被引量:11
2013年
虚拟学具是电子书包新一轮发展所引入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学具和学习工具二者发展的集合体,其标准的研制是指导虚拟学具领域产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保障。目前虚拟学具的发展表现的都是一种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延续,学习者在与虚拟学具互动的过程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学习形态和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虚拟学具变革发展理念,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趋于更加智能、开放、个性化,建立一种过程导向、活动敏感甚至内容敏感的主动服务机制。在这种变革理念指导下分析虚拟学具标准各利益相关人员的需求与问题,得出虚拟学具标准的内容体系包括虚拟学具分类标准、虚拟学具描述标准、虚拟学具配置规范、虚拟学具聚合规范和虚拟学具测评标准五个部分。
郁晓华雷云鹤祝智庭吴永和
关键词:电子书包
电子课本在中国大学应用的调查与展望被引量:8
2013年
电子课本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电子课本首先施于高等教育,以大学生的课本资源存在,然后逐渐向基础教育靠拢;而我国电子课本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是围绕中小学展开,高校电子课本发展研究比较缓慢。高校电子课本发展可以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平台这一全新的学习环境,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能体现自主与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实践与协作能力。因此,研究电子课本在高校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华东师范大学利用电子资源使用统计、问卷调查法和焦点小组法对大学生进行的调研和论证,证实电子课本是信息时代教材建设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大学应用的发展潮流,但必须结合我国教育基本国情,关注设计、内容、出版和服务四个维度问题,以促进电子课本在高校中的推广。
马晓玲吴士蓉周健李思琰吴永和
关键词:电子课本教材建设
面向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分析被引量:58
2013年
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而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综合服务系统。它的应用会促使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发生本质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对电子书包系统的构建大多采用"学习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模式,不符合我国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课内整合模式"教育理念。在电子书包示范应用与推进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教科书上线,而应并行推进数字化教材及相关资源标准体系的研制、内容和服务平台的研发,以及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互动软件的开发,解决应用数字教科书进行教和学过程的信息双向传输问题。这就需要对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建立符合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行为模式。在上海市闵行中学电子书包项目试行中初步证实:电子书包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成绩;自主研发的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互动软件虽然较好地支持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播放情境、提问情境和点评情境,但对分析情境与协作情境的支持存在不足。
徐显龙苏小兵吴永和王新华
关键词:电子书包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被引量:17
2013年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已历经十多年的时间,逐渐步入深化应用与探究阶段。因此,当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发展到什么程度、遇到了哪些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都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以上述话题为切入点,该文首先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之后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再从"全"学习生态环境和三大教育系统的融合这两个层面阐述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的构建;最后给出发展与展望。意在通过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这一抓手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创新研究范式,并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构筑新型数字化教育生态环境,提升人类数字学习水平,开启人类文化教育传播新纪元。
吴永和雷云鹤杨飞马晓玲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教育创新教育生态环境
学习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被引量:77
2013年
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学习管理系统(LMS)以及Web2.0应用的变革。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了教育"大数据"的高速增长,挖掘这些教育数据潜在价值的迫切需求,使得学习分析应运而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习分析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首先对学习分析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历史溯源,比较了与学习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之后针对学习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化新热点,对其研究、发展、技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阐释,最后总结了学习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愿景,以期可以对学习分析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和梳理,并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吴永和陈丹马晓玲曹盼冯翔祝智庭
关键词:教育数据数据挖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