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B30040)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杜昕马长生康俊萍张兆琪刘小慧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血管病
  • 2篇术后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介入
  • 2篇可行性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斑块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康俊萍
  • 3篇马长生
  • 3篇张兆琪
  • 3篇杜昕
  • 2篇张崟
  • 2篇贾长琪
  • 2篇张珏
  • 2篇马晓海
  • 2篇吕强
  • 2篇乔岩
  • 2篇张臣
  • 2篇聂绍平
  • 2篇赵蕾
  • 2篇刘小慧
  • 1篇王绿娅
  • 1篇张耀中
  • 1篇杜杰
  • 1篇贺毅
  • 1篇喻荣辉
  • 1篇于薇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3.0 T非增强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评价3.0T非增强全心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50%)且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行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应用3.0T扫描仪及32通道成像线圈,采用非对比增强、心电门控触发、呼吸导航、T2预置脉冲以及脂肪抑制的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利用美托洛尔降低心率至< 80次/min.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检验分析CMRA及CCTA在冠状动脉近中段及远段评分的差异性.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MRA诊断冠状动脉近中段>50%狭窄的准确性以及与CCTA的一致性.结果 33例患者中30例成功完成CMRA扫描,CMRA及CCTA 在冠状动脉近中段的评分相近[CMRA:(3.49±0.61)分,CCTA:(3.56±0.55)分,Z=-1.715,P>0.05],CCTA评价冠状动脉远段明显优于CMRA[CMRA:(2.44±0.76)分,CCTA:(3.23±0.60)分,Z=-6.159,P<0.05].CMRA及CCTA在以段为基础诊断冠状动脉近中段>50%狭窄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79,P<0.05).C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 (37/44)、85.8% (115/134)、66.1%(37/56)、94.3% (115/122),CCTA分别为88.6% (39/44)、89.6% (120/134)、73.6% (39/53)、96.0% (120/125).结论 3.0T非增强全心CMRA及CCTA诊断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的准确性相似,但CMRA诊断冠状动脉远段的狭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妙平张兆琪于薇贺毅董莉李军安靖申强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对糖尿病患者远期死亡、心肌梗死和支架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置入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v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后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血栓的情况,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置入DES后的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2005年12月连续入选了834例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按置入支架类型将患者分为DES组(n=583)和BMS组(n=251)。主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全因病死率;次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非致死性MI、再次血运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ES组明显降低了24个月时死亡[3.2%vs 5.1%,危险比(hazard ratio,HR)0.34,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0.12~0.94,P=0.038]和心性死亡的风险(2.2%vs 4.4%,HR=0.29,95%CI:0.13~0.87,P=0.027),非致死性MI和心性死亡与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确和可能的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1.9%vs 2.0%,HR=0.96,95%CI:0.51~2.17,P=0.351)。DES明显降低了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10.5%vs 20.7%,HR=0.24,95%CI:0.11~0.78,P<0.001)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8.9%vs 17.1%,HR=0.33,95%CI:0.16~0.87,P<0.001);与BMS组比较DES组的MACE的风险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vs 27.9%,HR=0.19,95%CI:0.09~0.85,P<0.001);其主要与DES组患者的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降低有关。结论与BMS相比,DES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24个月时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和MACE的风险,而未增加非致死性MI和支架血栓的风险。置入DES后死亡风险的降低原因,主要与DES降低再狭窄后的死亡和MI风险,获得更高的完全血运重建率以及未增加支架血栓的风险相关。
乔岩马长生聂绍平刘小慧杜昕康俊萍吕强贾长琪张崟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糖尿病支架血栓
糖尿病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比较合并多支血管病的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血栓的发生情况,评价糖尿病对患者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2005年12月连续入选1985例因多支血管病变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的患者,按根据患者出院时是否诊断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587)和非糖尿病组(n=i398)。主要终点事件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率比较。结果多冈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糖尿病患者的死产[4.4%比2.0%,风险比(HR)1.83,95%可信区间(Ci)1.02~3.67,P=0.021]和心性死亡风险(2.7%比1.1%,HR=2.04,95%CI1.12~3.89,P=0.032)明硅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是两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的支架血栓的发生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15.8%比11.9%,HR=1.52,95%CI1.12~1.89,P=0.043)。结论糖尿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远期死广、支架血栓和MACE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
乔岩聂绍平杜昕刘小慧张崟康俊萍吕强贾长琪马长生
关键词: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疗效
2013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1.81±2.35 mg/dl,P=0.001 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5/15)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 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闻松男闫倩吴晓燕李松南杜昕康俊萍喻荣辉汤日波龙德勇白融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制血管内成像天线在3.0T MR成像中可行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自制的MR血管内成像天线在3.0TMR动脉管壁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自制的血管内MR单极天线(ILMA),包括无屏蔽的镍钛诺超滑导丝和调谐匹配电路。其中无屏蔽导丝作为接收天线,其直径0.019in(1in=2.54cm)、长度23.11in。利用该成像导丝在3.0TMR扫描仪上进行体外水模实验和在体动物(对4只新西兰白兔进行腹主动脉管壁检查)实验,结果与相同扫描参数下的相控阵线圈的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反映图像质量的指标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MR检查中,自制ILMA最佳空间分辨率为313斗m,证实了ILMA对管壁成像的可行性;且Matlab分析软件得到SNR图显示ILMA获得的水膜平均SNR(86.8±0.8)高于利用相同序列、参数、层面扫描的相控阵线圈的SNR(9.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09,P〈0.01)。4只动物成功完成腹主动脉ILMA及相控阵线圈的MR检查,ILMAT1WI测得SNR分别为60.4±20.9、61.3-t-22.5、59.8±20.4、32.3±22.6,T2WI测得SNR分别为51.2±21.6、49.8±15.5、50.4±17.2、22.4±18.3;T1WI测得CNR分别为19.8±8.1、18.9±9.2、19.6±11.8、20.7±13.3;T2WI测得CNR分别为17.7±6.4、18.6±6.9、17.2±6.4、17.2±6.4。同层面ILMA与相控阵线圈扫描的SNR相比,4只动物T,WI扫描的t值分别为:6.36、3.84、3.51、6.92,T2WI扫描的t值分别为3.47、4.89、6.35、4.21;CNR相比,T1WI扫描的t值分别为3.56、3.97、-0.71、4.74,T2WI扫描的t值分别为3.99、3.01、4.27、5.03。除19层T1WI扫描,两者的CNR相比P〉0.05外,其余P值均〈0.05。结论自制血管内成像天线在3.0TMR动物体内成像是可行的,且较传统的相控阵线圈可获得更高的SNR。
张臣赵蕾马晓海袁宏阳张珏张兆琪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介入性动脉动物实验
3.0T高场磁共振血管内成像无环线圈成像小型猪动脉粥样斑块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在3.0T高场磁共振(MR)下,利崩自制的血管内磁共振成像无环线圈(intravascular loopless monopole antenna,ILMA)高分辨成像小型猪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方法小型猪6只,采朋动脉内膜拉伤并辅以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采用自制的ILMA行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加权像(DIR—T1WI)、T2加权像(FSE—T2WI)等多序列扫描。对获得的同层面图像进行分析,手动描绘血管的内外膜,计算血管内径及外径的横截面积、管壁横截面大小。最后,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该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ILMA检测斑块性质及成分的准确性。结果6只小型猪的AS模型均成功建立。ILMA技术在测量血管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和管壁横截面积方面均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r=0.98、0.95和0.96,P〈0.001)。在检测AS斑块成分方面,ILMA检测脂质成分的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69%,纤维成分的敏感度为78%、特异度为73%,c值分别为0.75±0.19和0.78±0.18(P〈0.01)。ILMA检测钙化成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ILMA测量的腹主动脉血管平均横截面积为124.08mm2,管腔平均横截面积为49.72mm2,管壁平均面积为74.37mm2,病理结果比较,ILMA轻度高估以上指标。结论应用改良的ILMA可成功对As斑块进行成像,在描绘As斑块大小、管壁横截面积等指标及检测斑块性质和成分等方面与病理检测有较好的一致性。
赵蕾张臣马晓海商建峰袁洪阳张珏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组织蛋白酶S敲除对小鼠腹主动脉瘤巨噬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S(Cat S)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灌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Apo E-/-)导致腹主动脉瘤(AAA)病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AngⅡ以1 000 ng/(kg.min)的剂量持续灌注Apo E-/-小鼠及Cat S、ApoE双敲除小鼠(CTSS-/-ApoE-/-小鼠)28 d建立小鼠AAA模型,以等量生理盐水灌注的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AAA病变中MMP-9的蛋白表达。分离ApoE-/-小鼠和CTSS-/-ApoE-/-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以0.1μmol/L的AngⅡ刺激1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细胞上清液中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 Cat S敲除后小鼠AAA的MMP-9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Cat S敲除后小鼠巨噬细胞MMP-9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Cat S可能通过减少小鼠AAA病变和巨噬细胞的MMP-9分泌参与小鼠AAA的发病过程。
秦彦文张耀中曹旭刘欧陈忠张宏家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组织蛋白酶S基质金属蛋白酶-9
利用目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马方综合征FBN1新突变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5例MFS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北京迈基诺公司),设计FBN1的65个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文库进行杂交,将目标基因组区域的DNA片段进行富集后,再利用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设计合成的目标基因特异性捕获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5例患者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为173.85 ~ 280.73,97.10% ~ 98.00%目标区域>4×覆盖度.经过数据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1个新的无义突变c.5968 C>T(p.Gln1990X).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结合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技术成功的发现了FBN1的新突变.该方法快速而有效,可以使我们对MFS分子病因学有更好的认识.
郭俊蔡伦李小燕王绿娅杜杰
关键词:马方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