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104806)

作品数:18 被引量:347H指数:11
相关作者: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张培训王天兵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骨折
  • 8篇手术
  • 8篇骨折固定
  • 8篇骨折固定术
  • 8篇固定术
  • 6篇近端
  • 6篇关节
  • 5篇肱骨
  • 5篇肱骨近端
  • 4篇远端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股骨
  • 3篇术后
  • 3篇桡骨远端
  • 2篇愈合
  • 2篇预后
  • 2篇远端骨折
  • 2篇年龄
  • 2篇桡骨远端骨
  • 2篇桡骨远端骨折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作者

  • 15篇姜保国
  • 13篇付中国
  • 13篇张殿英
  • 7篇张培训
  • 7篇王天兵
  • 5篇王静
  • 4篇白露
  • 4篇陈建海
  • 3篇王光林
  • 3篇党育
  • 3篇徐海林
  • 3篇杨明
  • 2篇刘雷
  • 2篇吴新宝
  • 2篇方跃
  • 2篇王艳华
  • 2篇吴刚
  • 2篇姜柏林
  • 2篇张宏波
  • 2篇杨天府

传媒

  • 1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10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3例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Neer分型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自2003年3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21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前x线片进行Neer分型,并与原始诊断对比,有疑问的病例通过讨论得到统一结论。结果213例骨折中,有65例(30.5%)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含骨折脱位),51例(23.9%)两部分大结节骨折(含骨折脱位),1例(0.5%)两部分解剖颈骨折,40例(18.8%)三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含骨折脱位),33例(15.5%)典型四部分骨折(含骨折脱位),16例(7.5%)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5例(2.3%)头劈裂骨折和2例(0.9%)头压缩骨折。前后诊断对比发现:对于两部分骨折的诊断,此次阅片与入院时较一致;对于三部分及以上骨折,前后两次阅片差别较大。结论严格按照Neer分型的定义,并借助特殊影像学方法,绝大多数骨折可以很好地进行Neer分型。
邓磊白露张培训杨明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1
2009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美国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骨折部位的疼痛评估(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踝关节活动度。并对踝关节健侧与患侧的关节活动度差异,以及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不同部位(单踝、双踝、三踝骨折)之间、不同随访时限之间这三种情况下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5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AOFAS评分平均为93.6分,优良率100%;VAS评分平均为0.17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62分。健、患侧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不同部位之间、不同随访时限之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徐海林徐人杰王静张殿英付中国姜保国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
背侧双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采用背侧入路复位、双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采用背侧人路行骨折复位、植骨、双板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龄72岁。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4个月,按照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平均为2分(0~12分),其中优5例、良4例、可1例。结论背侧双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操作难度较高,但是背侧复位、植骨、固定更符合局部的解剖学特点和骨折的受伤机制,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王天兵陈建海颜勇卿傅中国姜保国
关键词:桡骨骨折骨折愈合
肘关节术后6种不同功能评分标准的比较被引量:43
2008年
目的对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6种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比较,为临床肘关节术后评分标准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04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31例肱骨髁间、髁上骨折病例,采用6种不同的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手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借助统计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分析每种评分标准的优缺点。结果各评分系统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不等,各评分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关性显著,其中年龄与功能负相关、功能与疼痛负相关,各评分均与年龄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结论Mayo评分、HSS2评分侧重患者主观感受,改良An和Morrey评分和HSS评分侧重医生客观检查,改良Broberg和Money评分、DeBoerYA评分主客观相对均衡。综合分析本文推荐HSS评分作为医生对患肘功能评价的首选方法,HSS2评分作为患者对患肘进行自评的首选方法。
张殿英王艳华王天兵付中国郁凯王静韩娜张培训张宏波姜保国
关键词:肘关节
肱骨近端骨密度的测量及其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c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量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志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SD和RMS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I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SD=0.011g/cm2,RMS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量(59.4±7.5)kg,平均BMI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量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大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朱前拯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关键词:肱骨骨密度年龄相关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7
2009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青年患者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的损伤即可导致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这种骨折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
姜柏林姜保国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高能量损伤全身骨折青年患者骨质疏松低能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被引量:81
2011年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 rotation, 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前和术中显性、隐性出血量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围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9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16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48.9ml,无一例进行术中输血。42例术后第2~4天血色素下降明显(〈9g/L)患者进行输血,平均输血300ml;216例患者术后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ml,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比较多见,与术中微创操作所见的出血量极少(〈70m1)不同,PFNA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提示应严格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张培训党育薛峰芦浩王静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关键词:髋骨折失血手术
30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国内5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0例,女167例;年龄18~93岁,平均54.8岁。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多由摔伤所致,其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同性别及年龄的患者之间受伤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在≤60岁年龄段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60岁年龄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r=64.860,P=0.0001)。在30~50岁年龄组合并损伤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4.637,P=0.0001)。对于〉60岁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中三、四部分骨折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群(x2=28.024,P=0.031)。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其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内科合并症少的患者。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摔伤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原因。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多为老年患者、尤其以女性患者为主。青壮年肱骨近端骨折合并损伤较多,与交通伤等高能量致伤有关。对于〉60岁的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呈现局部损伤严重的特点。
白露王天兵张培训付中国张殿英王钢沈惠良王光林吴新宝姜保国
关键词:肱骨骨折年龄组
可吸收螺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35岁;其中三踝骨折4例(AO分型:B型2例,C型2例),内外踝骨折8例(AO分型均为B型),单纯内踝骨折2例,单纯外踝骨折2例(1例为AO分型A型,另1例为外踝Maisonneuve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和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所有涉及外踝的骨折患者只有AO分型A型骨折采用2枚2.7 mm可吸收螺钉或1枚2.7mm可吸收螺钉辅助1枚1.5 mm可吸收棒固定,其余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内踝骨折采用2~3枚3.5mm或4.0mm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2枚4.5 mm可吸收螺钉贯穿下胫腓固定.后踝骨折采用l~2枚4.0mm或4.5 mm可吸收螺钉从前向后固定.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1.5~4.0年(平均2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 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好,无需行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但要慎重选择骨折类型.
徐海林王天兵陈建海张培训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骨钉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 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与肩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2例,其中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63.7岁(32 ~83岁).按照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41例,四部分骨折5例;合并脱位5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0.3个月(14 ~ 37个月),结果显示所有骨折均愈合.本组患者中共有11例术后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肱骨头内翻畸形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P =0.045)、前屈(P=0.006)、外展(P=0.022)均明显低于非内翻组.肩关节外旋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骨折类型(P=0.037)和肱骨头内翻畸形(P=0.006)与肩关节功能是否优良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可作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术中应力争良好复位,恢复肱骨头-干的正常力线.
白露付中国王天兵张殿英党育陈建海姜保国
关键词:肩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