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雷达杨其静谢静韩玉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山东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企业
  • 2篇经济学
  • 1篇新经济
  • 1篇新经济时代
  • 1篇新经济时期
  • 1篇争端解决
  • 1篇争端解决机制
  • 1篇世界贸易
  • 1篇世界贸易体系
  • 1篇企业理论
  • 1篇全球经济
  • 1篇全球经济不平...
  • 1篇主义
  • 1篇资本主义
  • 1篇贸易体系
  • 1篇贸易条件
  • 1篇贸易争端
  • 1篇贸易争端解决
  • 1篇贸易争端解决...
  • 1篇纳什均衡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山东教育学院

作者

  • 2篇雷达
  • 1篇谢静
  • 1篇杨其静
  • 1篇韩玉玲

传媒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经济学动态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贸易体系被引量:3
2005年
如果世界贸易体系有一部完整法典的话,这部法典的内容就体现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及其继承者--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文中。但长期以来,这部完整的法典一直是国际法学家研究的对象,经济学家对它的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现存的世界贸易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世界贸易体系的产生是为了避免高关税竞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其宗旨是帮助成员国政府走出贸易改善过程中出现的"囚徒困境"。世界贸易体系对成员国实际义务的约束力在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发展中国家在现存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的、被动的地位。
雷达
关键词:世界贸易体系纳什均衡贸易条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股份制理论的比较
2007年
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都对股份制企业的由来、发展和运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马克思是将股份制企业的存在放在一个资本主义总图景中来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西方学者则是在否认企业本质的基础上侧重于企业各种表象的分析,更多地从企业本身的角度议论问题。所以,在阶级本质和科学体系上,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是不一样的。但在研究单个企业如何演进到股份制企业等方面,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的理论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
韩玉玲
关键词:股份制资本主义企业
“后新经济”时期全球不稳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美国学者大卫.雷克在比较美英霸权体系差异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美国霸权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和维持稳定的全球自由主义的市场秩序。但是在“新经济“结束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并没有出现稳定发展的局面,相反,经济摩擦、政治冲突事件却在“后新经济”时代频频发生。美国“后新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美国经济增长周期与劳动生产率周期的差异、外部不均衡所导致的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纳斯达克市场效应的下降三个方面,这些特征会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加剧。
雷达谢静
关键词:全球经济不平衡
科斯主义企业理论及其超越被引量:9
2004年
众所周知Coase在《企业的本质》(1937)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问题,即为什么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的经济中会出现企业?他还给出了极富创意的答案: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存在“交易成本”,因此将某些原本靠市场协调(co-ordinate)的交易一体化于某个统一权威(authority)之下就可节约这些成本;
杨其静
关键词:企业理论交易成本核心竞争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