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09B03)
- 作品数:9 被引量:96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怀谷林玲王裕中陈厚德方正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12.5%全蚀净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示范效果被引量:3
- 2004年
- 试验结果表明 ,12 .5 %全蚀净悬浮剂 2 0ml 6 6 7m2 、4 0ml 6 6 7m2 拌种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良好的防效 ,对小麦白穗率的防效分别为 86 .3%、93.2 % ,小麦增产效果分别为 2 0 .3%、2 5 .1% ,均明显优于 2 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此外 ,12 .5 %全蚀净悬浮剂拌种处理对小麦根系生长有刺激作用 ,毛细根数量增加 ,根系加长 ,鲜重增加。对小麦安全无药害。
- 王保通李强王芳金欣藻李高宝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
- 禾谷丝核菌胞外产物对小麦抗病性的诱导作用被引量:3
- 2002年
- 测定了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的3个菌株R2、R7和R46的胞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比较了经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48h后,3个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茎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结果表明,致病力强的R46和R7菌株的PG活性强,致病力弱的R2菌株的PG活性弱。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后,小麦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都表现增强,致病力强的R7和R46菌株的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的PAL、PO活性诱导能力较强,在抗性品种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如抗病品种"陕229"经处理后,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增幅高于感病品种"苏麦3号"和"宁麦6号"。高温处理后,胞外产物对不同品种茎组织的PAL、PO活性影响不一致,致病力弱的R2菌株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PAL和PO活性的诱导作用高于致病力强的菌株R7和R46。
- 陈怀谷陈利锋王裕中林玲史建荣
- 关键词:禾谷丝核菌胞外产物小麦抗病性
-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为了明确目前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的组成和致病性,从江苏省13个市的65个县(市)采集到的小麦纹枯病典型症状病株上共分离到171株丝核菌,通过苏木精染色法观察,其中双核丝核菌169株,多核丝核菌2株。这些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不同的融合群,通过菌丝对峙培养,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其中CAG 1群158株,占93.49%,其它融合群共11株,占6.51%。2株多核丝核菌能互相融合,PCR扩增病菌的内转录区并进行测序,B last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属于AG 2融合群。对这171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室内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强度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间不同融合群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来源的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以无锡、连云港、泰州地区菌株致病力最强,南通菌株最弱。
- 方正陈怀谷陈厚德王裕中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致病力
- 稻秸秆覆盖对麦田细菌种群数量及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6年
-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杆覆盖麦田和未秸杆覆盖麦田的细菌数量变化,并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结果表明,秸杆覆盖麦田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秸秆覆盖麦田有明显的提高;稻秸杆覆盖有增加麦田总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效应,前期高于后期;秸杆覆盖田块和未秸杆覆盖田块小麦根际拮抗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90%以上的荧光假单胞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拮抗能力;秸杆覆盖田小麦纹枯病发生比未秸杆覆盖田有明显降低。
- 曹启光陈怀谷杨爱国张银贵林玲于汉寿
- 关键词:秸杆覆盖荧光假单胞菌小麦纹枯病
-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吸浆虫抗性田间鉴定
- 2002~2004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我国主要小麦产区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 以及一些杂交组合抗原材料共347份对吸浆虫的抗性在田间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 对吸浆虫抗性有显著差异,对...
- 李素娟刘爱芝韩松马新丽丁征宇刘双季
- 关键词:小麦品种吸浆虫抗性鉴定
- 文献传递
- 感染赤霉病菌后小麦穗组织蛋白的氧化交联被引量:1
- 2004年
- 为探究细胞壁组成蛋白在抗赤霉病中的作用,对接种赤霉病菌后小麦抗、感品种穗组织中离子结合型蛋白进行了分析。样品过氧化物酶比活力测定结果显示,高抗品种苏麦3号和望水白在接种赤霉病菌孢子后的6d内,过氧化物酶(POD)比活力明显高于对照,中抗品种扬麦158比对照也略有增加,而感病品种宁麦6号和安农8455则与对照无差异。用凝胶层析的方法分析了抗赤霉病程度不同的5个小麦品种穗组织盐溶成份。结果表明,2个高抗品种在接种病原物或过氧化氢处理后,洗脱体积为8ml的蛋白质(P8)的吸收峰明显增高,而在感病品种中P8蛋白变化不明显。高抗品种的对照样品在过氧化氢水浴(35℃)处理后,P8峰有所提高,表现出与赤霉病菌接种处理一致的趋势。
- 陈怀谷刘志林林玲陈厚德王裕中
- 关键词:赤霉病小麦感病品种病菌病原物组织蛋白
- 小麦纹枯病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序列比较被引量:26
- 2005年
- 对 7个从江苏省小麦纹枯病样本分离到的丝核菌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融合群分类和致病性测定,提取病菌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G)和ITS4 (TCCTCCGCTTATTGATATGC),扩增病菌的rDNA内转录区(ITS),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这些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得到与这些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序列,并明确了这些菌株的分类地位。对以上的菌株序列进行Alignment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 5. 8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在双核和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CAG1融合群和非CAG1融合群菌株间存在差异,可用于反映菌株间的进化关系和双核丝核菌种下分类。
- 陈怀谷方正陈厚德林玲王裕中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转录双核丝核菌融合群ITS区种下分类
- 硅噻菌胺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用不同浓度的硅噻菌胺拌种小麦进行大田防治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种子量0.5%~4.0%的硅噻菌胺拌种小麦,对小麦根部发病和小麦后期的白穗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对成株期根部发病的防治效果为54.46%~83.38%,其中2.0 mL和4.0 mL的处理防效相当,超过了80%;对白穗的防效,各浓度处理均超过了90%.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粉锈宁.该药剂对小麦安全,无药害.
- 王保通商鸿生李强王芳李高宝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拌种
- 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被引量:10
- 2003年
- 2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陕南地区大流行 ,关中西部地区中度偏重流行 ,其余地区中度发生。对鉴定的 2 3 1份标样监测结果发现 ,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主要是条中 3 2、水源 1 1 -4和条中 3 1号。其它各类型小种频率变化不大。主要流行的优势小种条中 3 2号频率占绝对优势 ,为 66.2 3 %。分布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 ,致病性强 ,是造成我省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小种 ,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
- 王保通李高宝李强金欣藻王芳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
- 小麦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被引量:20
- 2005年
- 小麦茎基部可寄居多种真菌,并可导致发褐、坏死等症状,与小麦纹枯病相混淆。为准确诊断小麦纹枯病,根据江苏省小麦茎基部常见寄居菌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长蠕孢菌 Helminthosporium spp.、交链孢菌 Alternaria spp.、小麦全蚀病菌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和禾谷镰刀菌 Fsarium graminearum rDNA 的 ITS 区段序列差别,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DNF77+DNR554,DNF81+DNR564)用于小麦纹枯病菌检测。2对引物均能从小麦纹枯病菌株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小麦纹枯病菌。采集田间具有小麦纹枯病症状、茎基部变褐及健康麦苗,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这些麦苗茎基部 DNA,利用上述2对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仅从能分离到禾谷丝核菌的麦组织中扩增到约480bp 的特异性条带。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对田间小麦纹枯病进行早期、快速分子诊断。
- 陈怀谷方正陈厚德林玲王裕中
-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分子检测RHIZOCTONIA禾谷丝核菌病原菌分离小麦全蚀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