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作品数:333 被引量:5,155H指数:35
相关作者:叶天旭潘惠芳文必龙李春生毛志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3篇石油与天然气...
  • 70篇天文地球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化学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理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6篇油气
  • 46篇盆地
  • 38篇油藏
  • 33篇油田
  • 33篇钻井
  • 28篇气藏
  • 23篇储层
  • 21篇测井
  • 18篇抽油
  • 18篇储集
  • 17篇油气藏
  • 16篇水平井
  • 16篇平井
  • 16篇裂化
  • 14篇钝化
  • 14篇盐岩
  • 14篇碳酸
  • 14篇碳酸盐
  • 14篇碳酸盐岩
  • 14篇注水

机构

  • 132篇中国石油天然...
  • 54篇东北石油大学
  • 53篇中国石油大学...
  • 49篇中国石油大学...
  • 41篇中国石油
  • 2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6篇中国地质大学...
  • 14篇西南石油大学
  • 14篇西南石油学院
  • 10篇长江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江汉石油学院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燕山大学
  • 6篇大庆石油管理...
  • 6篇中国石化
  • 6篇塔里木石油勘...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潘惠芳
  • 13篇叶天旭
  • 12篇文必龙
  • 8篇李春生
  • 7篇毛志强
  • 6篇许建华
  • 6篇袁光杰
  • 6篇何世明
  • 6篇郭立君
  • 6篇高永灿
  • 6篇赵伦
  • 5篇吴向红
  • 5篇范子菲
  • 5篇李荣
  • 5篇万里平
  • 4篇宋珩
  • 4篇崔旭明
  • 4篇董世民
  • 4篇栾庆德
  • 4篇刘合年

传媒

  • 58篇石油学报
  • 43篇大庆石油学院...
  • 23篇天然气工业
  • 23篇石油大学学报...
  • 19篇石油机械
  • 18篇石油勘探与开...
  • 9篇江汉石油学院...
  • 7篇西南石油学院...
  • 6篇油气储运
  • 6篇测井技术
  • 6篇特种油气藏
  • 5篇石油钻采工艺
  • 5篇石油科技论坛
  • 5篇石油天然气学...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石油地球物理...
  • 3篇大庆石油地质...
  • 3篇现代地质
  • 3篇石油炼制与化...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2篇2012
  • 8篇2011
  • 12篇2010
  • 20篇2009
  • 24篇2008
  • 20篇2007
  • 17篇2006
  • 17篇2005
  • 16篇2004
  • 27篇2003
  • 36篇2002
3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尼J区块西部浊积砂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逐渐转向岩性地层圈闭,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为了探讨印尼J区块西部浊积砂体的形成机理,从测井、地震、沉积相和储层反演分析入手,对区块内浊积砂体的形成、分布和圈闭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从砂体的根部、中部到前缘,自然电位曲线主要呈"箱形"、"漏斗"和"锯齿"状特征,砂体顶、底与泥岩均呈突变性接触关系。在地震剖面上,其外部形态呈透镜状,西薄东厚,内部反射呈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中低频、较连续的反射,与下伏地层呈下超接触关系。分析认为,该砂体为厚层泥岩夹持、多期叠置、经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浊积砂体。这一发现为该区块的层序划分提供了参考标志,开辟了新的勘探层系,指明了新的勘探方向。
刘亚明薛良清杨福忠张春雷
关键词:浊积砂体地质意义
催化裂化无毒钝镍剂的工业应用被引量:1
2002年
DFP型无毒钝化剂的工业应用显示 ,在FCC过程中适量使用 ,可有效提高汽油收率 ,降低脱氢和积炭 ,钝镍效果明显。结合TPR、TPD、XRD的研究结果表明 ,DFP的钝镍活性组分在FCC再生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镁 ,进而和氧化镍在 (2 2 0 )晶面发生晶格取代 ,降低了高价镍在FCC反应条件下的还原度 ,抑制了FCC催化剂上低价镍的强脱氢活性 。
叶天旭潘惠芳
关键词:催化裂化钝化剂沸石
新型催化裂化钝镍剂的研制及评价被引量:2
2000年
通过单一钝镍组分之间的复配和优化获得三种新型的PN 系列钝镍剂。轻油微反、重油微反和小型提升管中试放大试验研究表明,镍污染的催化剂经PN-1 钝镍剂处理后能使裂化产物中氢气和焦炭产率、选择性均明显下降的同时提高裂化转化率,(液化气+ 汽油+ 柴油)收率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改善了产品分布,显示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高永灿潘惠芳
关键词:催化裂化钝化重油裂化催化剂炼油
上扣扭矩对圆螺纹套管连接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6
2005年
文章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API圆螺纹套管易于发生滑脱失效的现象,分析了这种套管在拉伸载荷作用下滑脱失效的特点,并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各牙螺纹的受力。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上扣扭矩对这种套管连接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全尺寸试验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上扣扭矩对圆螺纹套管的连接强度有较大影响,在API推荐扭矩的基础上,适当增大上扣扭矩,将上扣扭矩从API最佳值提高到最佳值的1.5倍,可明显提高圆螺纹套管的连接强度。
高连新史交齐金烨
关键词:套管扭矩滑脱弹塑性有限元拉伸载荷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被引量:18
2008年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在深水区存在各种浊积砂砾岩体。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油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还广泛发育了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等浊积砂砾岩体。该区各类砂砾岩油藏在平面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相带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油气分布明显受沉积相控制,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扇中部位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滑塌浊积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岩体次之;扇三角洲扇根、扇端则因储集物性较差,含油气性较差。此外,继承性深洼陷与岩性的分区性对油气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张金亮张鑫
关键词:砂砾岩
苏丹福拉凹陷陡坡带构造地质特征及勘探被引量:6
2009年
福拉凹陷区域地质上属于在中非剪切带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被动裂谷凹陷,整体呈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西部陡坡带为一个受长期活动的边界断层控制的一个狭长区域,面积约400 km2。该构造带具有构造复杂,地层产状陡,沉积相变化快等特点,因而在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钻井作业技术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综合地质研究及勘探实践证实,对于复杂断块油气田,及早部署三维地震采集以落实复杂构造并采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思路,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明储量规模,减少失误,提高勘探效益;针对不同的地下及地表条件,优化采集参数和接收组合,并在构造主体部位采用加密炮线增加局部覆盖次数,有利于改善地震资料品质;适时调整钻井工程技术,可有效地提高钻探效率和井身质量,有利于油层的发现和储集层保护。
张志伟潘校华汪望泉李志
关键词:陡坡带地质特征勘探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型被引量:2
1999年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油藏为双重渗流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一体化系统建立了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并应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进行了模拟运算。将模拟结果返回到静态模型中进行循环建模。
王根久张继春寇实张前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剩余油分布数学模型
非洲乍得盆地玄武岩K-Ar和^39Ar-^40Ar年代学及其动力学背景被引量:13
2009年
乍得的Doba、Bongor和Lake Chad盆地是早白垩世中非右行走滑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一系列中新生代陆内拉分盆地,形成与中、赤道及南大西洋打开有关。钻井揭示了盆地内分布有大量的中新生代玄武岩。系统的K-Ar、Ar-Ar法年代学研究发现,至少可识别出2个周期的火山活动旋回,即:①95~75Ma,只分布于Doba盆地;②66~52Ma,分布于Bongor和Lake Chad盆地。研究表明,乍得盆地内中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板内伸展应力机制下的产物,与白垩纪整个西中非地区的区域构造背景相一致,岩浆作用与裂谷作用密切相关。
路玉林刘嘉麒窦立荣郭正府肖坤叶胡勇杜业波孟凡超
关键词:玄武岩中新生代乍得盆地
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系泥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2002年
详细研究了祁连—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石炭系泥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微量元素在各剖面及不同层位变化相当复杂 ,但仍有一定规律 ,这种变化与其物源供应和沉积成岩环境有关。各样品稀土总量变化较大 ,以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总量最高 ;各泥岩样品轻稀土富集 ,Eu负异常 ,δEu介于 0 .4 4~0 .90之间。微量、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的变化 ,显示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 ,稀土分布模式显示源岩为粘土岩、花岗岩和中性岩的混合 ,两者示物源一致。元素的丰度及其比值 ,反映当时水介质环境大部分为海相 ,亦有部分为陆相 ,与其它相标志所表征的结果是一致的。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邵龙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环境泥岩沉积地球化学
常用氧化剂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用四种常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NaClO和H2O2/Fe2+对大港油田港深11井酸化废水进行了处理。考察了氧化剂的投加量、氧化时间和pH值对酸化废水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H2O2/Fe2+对酸化废水的色度和COD的去除率最高;用高锰酸钾处理废水,其COD去除率较高,但脱色效果差;而漂白粉和NaClO的脱色率较高,但其氧化能力有限。建议油田用氧化法处理废水时应采用H2O2/Fe2+催化氧化体系。
万里平赵立志孟英峰
关键词:氧化剂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色度化学需氧量废水处理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