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17)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娟马欢叶菁孙爱琪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的美学价值
- 2011年
- 现代市民小说是以现代市民为描写对象,在评判标准上反映并且肯定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小说创作。随着市民概念的更新,市民小说内涵与外延的重组,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雅文学、精英文学的作品划入了市民文学阵营,而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通俗文学的作品却因其低俗性和小市民性被市民文学阵营清除出去。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呈现出显著的雅俗互渗与大众化追求特征,究其根本,是现代市民价值观在其背后的驱动力。
- 张娟
- 关键词:大众化
- 论空间体验叙事转型下的现代市民小说价值观
- 2012年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现代市民赖以生存的城市逐步成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与日常空间逐步成型,而这正是现代市民生存空间的两大系统,他们是现代市民生活的两副面孔,形成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叙事转型的两种不同维度和价值取向:三十年代现代市民小说的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震撼体验"叙事,形成了趋时求新为主要基调的市民价值观。四十年代现代市民基于日常生活的深度叙事,生本位成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主导倾向,而这两种价值倾向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人本追求。
- 张娟
- 从《伤逝》到《阿金》——鲁迅都市体验的文本阐释被引量:2
- 2014年
- 鲁迅的城市体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20年代鲁迅初到北京,从一个乡镇为主体的乡土中国来到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他的都市观还处于感受、探索、调整的阶段,同时北京又是一个混杂了现代都市与传统乡土、具有官本位气息和强烈的转型期特征的非典型都市。鲁迅在如《端午节》《幸福的家庭》《伤逝》等很多小说中都描写了现代市民的物质困窘和日常生活。10年之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漂泊过后,来到上海,在这个城市化已经相对成熟的现代都市,鲁迅更充分地享受到都市的物质文明。
- 张娟
- 关键词:乡土都市官本位
- 论中国现代市民小说的物质理性价值观
- 2011年
-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市民小说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物质理性的特征。它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至上,一是趋时求新。物质至上就是用物质的标准取代道德和情感的标准,导向实用主义;趋时求新表现在现代市民小说上就是从写作对象到叙事策略都不断求新求异,表现在文学生产过程上,就是商业化追求。物质理性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正确认识物质理性价值观,有利于当下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核心价值观。
- 张娟
- 关键词:文学价值观
- 王安忆小说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被引量:2
- 2012年
-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 张娟
- 关键词:市民价值观
-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中的“都市漫游者”叙事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也现出了19世纪波德莱尔提出的"都市漫游者"。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等是"都市漫游者"最积极的实践者,而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家则赋予了"漫游者"以灵魂。"都市漫游者"特征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叙事技巧、思维模式上,这种新的都市意象的形成潜藏了一定的价值观转型意义。
- 张娟
- 关键词:都市漫游者
- 鲁迅上海书写中的现代市民意识初探被引量:1
- 2012年
- 鲁迅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善于表现乡土的作家,茅盾就曾经指出鲁迅小说“没有都市,没有都市中青年们心的跳动”,“《呐喊》是很遗憾地没曾反映出弹奏着‘五四’基调的都市人生。”①这一看法基本上奠定了鲁迅研究的基调。研究者往往从鲁迅对乡土中国的洞察进一步解释他对国民性的揭示。
- 张娟
- 关键词:鲁迅小说市民意识乡土中国《呐喊》鲁迅研究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