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0WWB001)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邹惠玲陈文益邱蓓丁文莉张怡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化
  • 3篇灵视
  • 3篇故事
  • 2篇身份
  • 2篇文化身份
  • 2篇化身
  • 2篇讲故事
  • 1篇颠覆
  • 1篇颠覆性
  • 1篇隐喻
  • 1篇印第安文化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诗
  • 1篇英语诗歌
  • 1篇杂糅
  • 1篇整体观
  • 1篇神话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视域

机构

  • 10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邹惠玲
  • 8篇陈文益
  • 3篇邱蓓
  • 1篇丁文莉
  • 1篇张怡
  • 1篇路洁

传媒

  • 1篇作家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前沿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印刷学院...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甘肃联合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托马斯·金在《草长青,水长流》中的颠覆性模拟
2012年
在《草长青,水长流》中,当代印第安小说家托马斯·金对代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圣经》以及白人文学经典《白鲸》进行了颠覆性模拟,呈现给读者一个"与殖民者相同,又完全不同的"且充满反讽意味的书写,在展现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同时,颠覆了殖民话语权威,使得作为属下的印第安人也可以发声,从而消解白人文化霸权对印第安民族的控制与主宰。
陈文益邹惠玲
走向第四世界:印第安恶作剧者的朝圣之旅——解读杰拉德·维兹诺《熊心》中的恶作剧者被引量:7
2011年
作为混血少数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呈现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及身份诉求。维兹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熊心》吸纳了印第安口头文学中的恶作剧者形象,一方面,他强调小说主人公身上传统恶作剧者的某些特征,如流浪者、拯救者、现实改变者和变形者,另一方面又把部族文化和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赋予人物鲜明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特色。这种写作策略体现了维兹诺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严肃思考。他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现代社会生存指明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丁文莉
美国当代印第安小说中的“灵性传统”被引量:1
2012年
当代印第安作家以非西方的视角书写,在现代文学中发挥交叉道的作用,将印第安灵性传统和神话诗学想象注入文学作品.通过书写神话式的灵性传统,印第安作家们跳出了欧洲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透过小说构建了一个在主流世界旁侧依然真实运作的灵性力量,也为当代印第安民族困境注入了新的信仰和希望。
陈文益邹惠玲
关键词:整体观
哥伦布神话的改写与第三空间生存——评维兹诺的《哥伦布后裔》被引量:4
2013年
在《哥伦布后裔》中,美国印第安裔作家维兹诺以戏谑笔法改写了哥伦布美洲之旅的白人历史叙事,不仅颠覆了宣称白人是美洲发现者的殖民话语,消解了白人与印第安之间文明与野蛮、主宰与被主宰的二元对立关系,而且为当代印第安人尤其是混血印第安人开拓出生存的第三空间。通过哥伦布的混血后裔们建立混血恶作剧者国家,在印第安传统和白人文化既冲突又联手的矛盾共存之中构建起新型生存模式的故事,维兹诺表达了当代印第安人与白人主流文化平等共存的诉求,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重构。
邹惠玲
关键词:改写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北极光》和《卑劣的灵魂》被引量:2
2014年
霍根是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多年来积极从事印第安事务研究。她以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为背景,创作了《北极光》和《卑劣的灵魂》,讲述了在白人统治之下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白人的卑劣、自私在小说中一览无余,印第安人的居无宁日、生活困顿,令人心生同情。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这两部小说,分析霍根在小说中展现的印第安人和白人的伦理选择,解读霍根站在印第安立场上对白人伦理的谴责与不满,以及霍根对印第安文化的执着和热爱。
路洁邹惠玲
关键词:北极光伦理选择伦理冲突
鬼舞: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批评隐喻被引量:3
2012年
"鬼舞"(ghost dance)是美国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仪式之一,也是19世纪末泛印第安运动的宗教抗争手段。在希尔克、阿莱克西和维兹诺等当代印第安作家的笔下,"鬼舞"成了一种批评隐喻,再现于文本之中,与文字共舞,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作家致力于强调印第安民族的历史存在和恢复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努力。
陈文益邹惠玲
美国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中的部族认同——以哈娇、欧提斯和荷根为观照被引量:1
2012年
自"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造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
陈文益邹惠玲
关键词:讲故事灵视
《阿凡达》与印第安文化历史的互文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影片《阿凡达》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商业巨作。在设计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土著人时,导演大量借鉴了印第安的历史与文化。纳美人不单从外形上像印第安人,在生活方式、历史遭遇以及世界观上更是与印第安人如出一辙。从互文性的角度看《阿凡达》能够促使人类对自身文明进化中的暴力行为的进行反思。
邱蓓邹惠玲
关键词:《阿凡达》互文性
试论印第安文艺复兴小说中的帮助者形象——以《黎明之屋》、《血中冬季》和《典仪》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以莫马迪的《黎明之屋》、韦尔奇的《血中冬季》和希尔科的《典仪》为例,从"行动元"这一叙事学概念出发,分析上述作品中作为帮助者行动元的印第安长者形象及其在主人公身份寻求旅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诠释这些长者形象所蕴含的印第安传统文化及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探讨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对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倡扬。
邹惠玲张怡
浅谈希尔科《仪式》中的印第安宇宙观被引量:1
2012年
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观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科在小说《仪式》中,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邱蓓
关键词:传统文化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