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618)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高晶郭玉璞赵庆杰任海涛赵燕环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综合征
  • 2篇克-亚综合征
  • 2篇痴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血管
  • 1篇炎性
  • 1篇原纤维
  • 1篇神经变性
  • 1篇神经变性疾病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细胞
  • 1篇神经原
  • 1篇神经原纤维
  • 1篇神经原纤维缠...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标记
  • 1篇失用
  • 1篇失用症

机构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篇高晶
  • 3篇郭玉璞
  • 2篇毛晨晖
  • 2篇赵燕环
  • 2篇任海涛
  • 2篇赵庆杰
  • 1篇董立羚
  • 1篇李洁
  • 1篇彭斌
  • 1篇王洁
  • 1篇刘彩燕
  • 1篇牛婧雯
  • 1篇许琪
  • 1篇孙鹤阳
  • 1篇周雁
  • 1篇沈东超
  • 1篇崔丽英
  • 1篇张梦雨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卒中后炎性因素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炎性因素在卒中后脑组织中的存在时间及分布特点。方法卒中尸检脑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炎细胞及炎性因子。结果小胶质细胞激活出现于梗死后10h,2d后逐渐分布于周边区。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由星形细胞表达。星形细胞在中心区消失,周边区增生。吞噬细胞于缺血1d始分布于梗死中心区。白细胞共同抗原仅在出血病灶周边表达。结论人脑梗死后10h起即有炎性因素变化,2d之内主要分布在中心区,2d后主要分布在周边区。直接破入或穿过内皮细胞的连接进入脑组织的血源性白细胞的共同抗原的表达有所不同。
高晶郭玉璞赵庆杰任海涛赵燕环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小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类
重视痴呆的尸检脑病理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众所周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认识始于患者Auguste Deter的尸检脑。1906年Alois Alzheimer报道了这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而后在其尸检脑中发现了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1910年Emil Kraepelin医生用Alzheimer的名字命名此疾病。1984和1986年,在AD患者的尸检脑组织中医生们逐步确认了老年斑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是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集聚。
高晶毛晨晖郭玉璞
关键词:脑病理尸检ALZHEIMER神经原纤维缠结磷酸化TAU蛋白痴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及炎性因素探讨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分布以及炎性因素的作用。方法以33例患者尸检脑血管为研究对象,10%甲醛固定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在Willlis环不同部位的分布,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结构、CD68阳性的炎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年龄高、高血压病程长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复合型斑块明显增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依次为基底动脉71%-72%、大脑中动脉67%-70%、椎动脉59%-69%、大脑后动脉40%-54%、大脑前动脉41%-43%。固定后人颅内动脉外径/内径的平均值为基底动脉0.400 cm/0.200 cm,大脑中动脉0.326 cm/0.195 cm,椎动脉0.356 cm/0.186 cm,大脑后动脉0.243 cm/0.140 cm,大脑前动脉0.226 cm/0.120 cm。动脉壁最厚处可为0.500 cm。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闭塞管腔,也可以向管壁外增生而管腔无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发生自内膜下,也可以始于肌层和外膜。CD68阳性的炎细胞多数分布在正常管壁与异常管壁交界的部位,也可分布在内膜下或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与炎细胞分布不同步:多数分布在整个粥样斑块中,也见于细胞结构正常的动脉内膜下。没有常规危险因素的年轻人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并有大量的炎性因子的表达。巨细胞病毒染色全部阴性。光镜内膜结构正常的管壁上可见血栓形成。结论人颅内动脉中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重。炎性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高晶郭玉璞赵庆杰任海涛赵燕环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肿瘤坏死因子
以失用症为突出表现的克雅病一例
2021年
分析1例2020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的克雅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失用相关评估。该患者为65岁男性,隐匿起病,症状逐渐进展,临床表现为失用症、快速进展的痴呆和锥体外系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大脑半球"花边征",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符合很可能克雅病的诊断标准,其失用症为典型的观念运动性失用。经复习文献,发现失用也可以是克雅病的主要神经心理损害表现,临床诊治中需要重视失用症的规范和正确评价、及时识别。
王洁王洁牛婧雯孙鹤阳孙鹤阳高晶
关键词:克-亚综合征失用症病例报告
散发型克雅病脑脊液tau蛋白的改变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索脑脊液标志物,尤其是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对Creutzfeldt-Jakob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按2009年Brain标准及2018年Neurology改良版标准选取2018—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队列中的散发性CJD(sporadic CJD,sCJD)患者。按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AD)协会标准选择年龄、性别相对匹配的AD患者以及认知功能正常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应用其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共收集了12例sCJD患者入组,同时收集49例AD患者以及14名认知正常者入对照组。所有脑脊液标本均为腰椎穿刺时直接滴落收集,-80℃保存,由专门实验室及指定实验员进行T-tau蛋白、P-tau蛋白测定。同时收集sCJD患者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并按规定将sCJD病例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14-3-3蛋白及相关的基因。结果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3组人群脑脊液tau蛋白含量,结果显示sCJD组T-tau水平达1211(448,2227)pg/ml,AD组T-tau水平达549(314,107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9,192)pg/ml,U=20、73,P<0.01]。sCJD组的T-tau蛋白水平升高更明显,显著高于AD患者(U=178,P=0.0349)。在AD患者中,P-tau水平达72(58,109)pg/ml,较对照组[27(15,42)pg/ml]显著升高(U=82,P<0.01),但在sCJD患者[32(24,47)pg/ml]无明显升高。sCJD患者的T-tau/P-tau比值[29.77(20.01,54.53)]高于AD[7.45(4.79,10.43);U=87,P<0.01]。12例sCJD头颅MRI均存在"花边征",5例存在脑电图三相波改变。9例sCJD患者被上报至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其中4例14-3-3蛋白阳性;9例朊蛋白PRNP基因均无突变,129位密码子均为M/M型,219位密码子均为E/E型。结论sCJ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T-tau/P-tau显著增高,对于sCJD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黄欣莹毛晨晖沙龙泽刘彩燕董立羚周雁李洁雷聃张梦雨沈东超李芹褚姗姗许琪彭斌崔丽英高晶
关键词:克-亚综合征痴呆生物学标记神经变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