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CEA120119)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班建武李敏檀传宝张志坤曾妮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教育
  • 3篇公民
  • 3篇公民教育
  • 2篇义务
  • 2篇义务教育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2篇课程
  • 2篇课程标准
  • 1篇代课
  • 1篇当代青少年
  • 1篇德性
  • 1篇学生权
  • 1篇学生权利
  • 1篇义务教育思想
  • 1篇议题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社会
  • 1篇政治社会化
  • 1篇人治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作者

  • 5篇班建武
  • 2篇檀传宝
  • 2篇李敏
  • 1篇曾妮
  • 1篇高崇
  • 1篇张志坤

传媒

  • 3篇教育学报
  • 2篇教育科学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课程.教材....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少年社交媒体交往中玩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矫治被引量:1
2013年
社交媒体交往虽然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但也会带来规则意识不强、主体性缺失、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等玩商失范行为。减少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交往中的玩商失范行为,一方面需要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交媒体,从而提高其主体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增强家长与青少年的互动,发挥家庭在青少年规则意识养成方面的主动性。
高崇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网络社交交往失范行为媒体素养教育
公共精神的新德育目标分析及其教学实现——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公共精神”的解读被引量:4
2017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引入了"公共精神"的概念,成为此次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与过去相比,公共精神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所指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转向关涉公共素养、政治素养以及法律素养三个方面。这些变化激发了人们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从思维训练到实践行动的更多期待。
李敏张志坤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公共精神现代课程观教学
生态公民的内涵及其培育被引量:13
2015年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重点是对生态权利的发展性和公共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生态义务方面,应该以在明确个体与他者的内在利益关联的基础上,坚守生态义务的法律底线,明确生态义务的联合主体并具有节制的美德。
曾妮班建武
关键词:生态足迹
“公民”还是“私民”?——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大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与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在公民德性的结构方面,则表现出经济德性优于政治德性和社会德性;而在公民德性的行动层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中学生公民德性特点,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不足是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班建武檀传宝
关键词:公民德性公民
现代公民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实现——基于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现代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参与能力的下一代合格公民。当前,世界各国的公民教育主要有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价值观学习三种学习模式,侧重关心民主法则及其实现过程、公民的价值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十大议题。通过分析品德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和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三类课程的政策文本,可知公民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有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虽然在有些方面还需要平衡和衔接,但难能可贵的是我国已形成立体的课程依存与支撑结构。这种在正式课程间建立关联是我国实践公民教育的一次课程创新,它顺应了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独特的"课程群模式",同时为当下的非正式课程发展提供公民教育方面的经验。
李敏Murray Print
关键词:现代公民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
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需要关注的三大议题——来自微观政治的教育启示被引量:6
2017年
随着现代政治生活的日益日常化、微观化和多元化,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对已有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微观政治视角的引入,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的认识。从微观政治的视角出发,学校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立场方面,应该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在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方面,应该从宏观领域拓展到微观世界;在政治社会化的语境方面,应该实现主流话语与大众文化的整合。
班建武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微观政治权力
学生权利在学校中的实现状况调查研究——基于赛亚·伯林两种自由观的分析框架被引量:4
2016年
现代公民理性权利意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日常生活土壤。考察学生权利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实际状况对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十分关键。本研究主要根据赛亚·柏林的两种自由观,将学生的权利区分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类型,分别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运行三个方面设计了针对中国内地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在面对学校权力的代表——德育处时,主要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实际上表明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消极权利并未得到学校的有效保护。作为消极权利代表的学生隐私权和个性发展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学校权力的损害。而在以关心和参与班级事务为代表的积极权利的实现上,学生自觉追求的主动性并不高。学生会作为学生权利运行的重要组织,实质上是受到学校权力的高度控制。研究认为,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缺位是都导致学生权利在学校中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则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权利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学校权利意识教育的不足所导致的学生权利意识的缺乏则是制约学生主动追求自我权利实现的内在观念障碍。破除这些困境的必由之路是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法制的现代公民社会。
班建武檀传宝
关键词:消极权利积极权利人治
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媒介时代公民教育的批判立场被引量:2
2013年
公民是基于权利的义务自觉承担者,其身份的核心要素乃在于权利与义务。在信息即现实的媒介社会,公民的权利表达由于建立在被操控的媒介信息基础之上,其权利不可避免地沦为了被媒介操控的对象。与此同时,现代媒介通过操纵各种符号,营造出指向个体欲望的诱人的"丰裕社会",将个体从对他者和社会的义务承诺中拉回自身,消解了个体承担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权利的被操控和义务的被消解,从根本上瓦解了公民身份。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一是要帮助个体通过多角度的识读媒介信息,使其从媒介信息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二是要帮助个体认识和洞悉媒介信息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克服自我欲望的局限而走向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担当。
班建武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身份媒介批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