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0)

作品数:18 被引量:297H指数:10
相关作者: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满志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2篇淀粉
  • 2篇淀粉粒
  • 2篇中国气候
  • 2篇暖期
  • 2篇历史文献
  • 2篇降水
  • 2篇旱涝
  • 2篇不确定性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冬季气温变化
  • 1篇兴修水利
  • 1篇形态分析
  • 1篇行政
  • 1篇行政区划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汛期降水量
  • 1篇椰树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南开中学
  • 1篇江西省文物考...

作者

  • 10篇郑景云
  • 10篇葛全胜
  • 6篇郝志新
  • 4篇满志敏
  • 4篇刘浩龙
  • 4篇杨煜达
  • 3篇萧凌波
  • 3篇方修琦
  • 2篇成赛男
  • 2篇刘健
  • 2篇万智巍
  • 2篇杨保
  • 2篇杨晓燕
  • 1篇伍国凤
  • 1篇樊昌生
  • 1篇邵雪梅
  • 1篇马志坤
  • 1篇仲舒颖
  • 1篇蒋梅鑫
  • 1篇侯甬坚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自然杂志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750-2010年强火山喷发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根据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全球火山计划发布的火山喷发年表,提取了1750-2010年逐次强火山喷发(火山爆发强度指数VEI≥4)事件的详细资料,按照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发生年份及月份等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1750年以来的全球强火山喷发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750-2010年间强火山喷发多集中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以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火山带上,并以赤道两侧地区(10°N^10°S)最多;1000~2000 m海拔高度上易多发强火山喷发事件;1月和4月是强火山喷发最为集中的月份,夏半年(4-9月)较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发生次数略多;强火山喷发具有15~25年和35~50年的年代际周期,且1870年以后强火山喷发周期变化较之前更为频繁,其中1750-1760年、1776-1795年、1811-1830年、1871-1890年、1911-1920年及1981-1995年强火山事件相对多发,其他时段则相对少发。
王欢郝志新郑景云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被引量:39
2013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自然、经济、人文三大亚系统发展状况间的对应关系,从数百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社会结构重新构建的过程。具体有以下结论:①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社会都是繁荣昌盛的,但总体上说来,"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十分清晰;②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自然—经济—人文亚系统的各个环节而逐级传导,进而产生了五个层次的气候冲击与适应;③在过去2000年气候恶化阶段,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的贫困人群生存问题是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④气候只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推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总体上渐趋减轻。
葛全胜刘浩龙郑景云萧凌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候门”与20世纪增暖的千年历史地位之争被引量:5
2013年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的"气候门"(climategate)事件,将科学界对过去千年温度变化的"曲棍球杆曲线"(hockey stick)之争推向顶点。介绍了这一争议的始末,并根据相关文献对这一争议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是否在全球广泛存在、20世纪是否为过去千年最暖"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尽管大尺度的地表温度重建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但随着近20年来全球代用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大尺度温度变化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逐步降低,争议各方的观点正在逐步接近。特别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20世纪增暖迅速,温暖程度也很明显,但在过去千年中并不是空前的。
郑景云葛全胜刘浩龙萧凌波
关键词:温度变化不确定性
过去150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1834-1893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年,分别较1977-1996年平均推迟27天和提早17天。(2)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月-当年3月及当年1-3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月)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仲舒颖马翔张学珍
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响应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利用《翁心存日记》等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本次水灾的主要天气成因为梅雨期偏长、雨量偏多。其灾害程度一般。对常熟区域社会对水灾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直接受灾的农民能迅速对灾害做出反应,驱动社会力量的动员。官府和士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的,组织赈济。无论官赈和民赈,皆操于胥吏之手,使得赈济的效率低下,而鸦片战争亦使得该年灾害的社会赈济更加困难和复杂。江南区域社会存在的赈济体系能使灾害损失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制度及事件对区域响应机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
成赛男杨煜达
关键词:清代长江三角洲历史气候水灾社会响应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被引量:23
2012年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旧石器时期(20~12kaB.P.)的重要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蚌器。本文对两处遗址旧石器晚期地层(大约20~19ka cal.B.P.)出土的两件蚌器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鉴定。在可鉴定的202颗古代淀粉粒中,几乎全部来自小麦族和黍族,很可能是小麦族冰草属(Agropyron)、山羊草属(Aegilops)、小麦属(Triticum)和大麦属(Hordeum)中的某些植物,以及黍族狗尾草属(Setaria)的某些植物。中国现有上述几个属的小麦族植物,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等被人类种植的物种以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西北、甘青地区以及西藏等温干的地区。仙人洞和吊桶环出土蚌器上的古代淀粉粒组合暗示了末次冰盛期江西北部可能存在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蚌器表面淀粉粒残留验证了蚌器具有收割植物的功能。蚌器表面淀粉粒保存几率的差异也证实了不同埋藏环境对淀粉粒残留物保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较为封闭的遗址环境中器物表面的淀粉粒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万智巍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周广明樊昌生葛全胜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古植被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被引量:61
2012年
集成已有的高分辨率气候重建序列,分析了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和已有重建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秦汉以来中国温度变化经历了两汉(公元前200~公元180年)、隋唐(541~810年)、宋元(931~1320年)及20世纪4个暖期和魏晋南北朝(181~540年)、晚唐(811~930年)及明清(1321~1920年)3个冷期,其中宋元暖期与北半球存在的中世纪暖期基本对应,而魏晋南北朝和明清冷期分别与黑暗时代冷期和小冰期相当;13~15世纪为气候由干向湿发展的转折点,且中国西部在1500年以前降水变率较小;在温暖气候背景下,北旱南涝是中国东部主要的降水空间格局.此外,已有的温度变化重建结果在公元1500年前分歧较大,但1500年以后一致性较高.
葛全胜郑景云郝志新刘浩龙
关键词:不确定性
南昌1736年以来的降雪与冬季气温变化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记录,重建了南昌1736年以来的初雪日期、降雪日数、降雪量及冬季气温变化序列。分析显示:1)1736~1910年的平均初雪日期比1951~2007年早20天,前一时期约58%的年份初雪日出现于12月,后一时期约51%的年份初雪日出现于1月;2)1736~1910年的冬季平均降雪日数比1951~2007年多4天;1951年以后降雪日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并在1997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3)1736~1910年的平均降雪量较1951~2007年多28.0mm;1860s和2000s分别为过去300年降雪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代,二者相差85.6mm;4)1736年以来南昌经历了1790s~1810s和1860s~1900s的寒冷期,1730s~1780s和1820s~1850s的偏冷期,1910s~1980s的偏暖期,以及1990s~2000s的温暖期;其中最寒冷年代(1860s)与最温暖年代(2000s)的冬季气温相差3.0℃。此外,南昌的冬季气温存在34年和45年的变化周期。
伍国凤郝志新郑景云
关键词:冬季气温
19世纪中叶北京高分辨率沙尘天气记录:《翁心存日记》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翁心存日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录天气现象最为详细的历史天气日记,保留了难得的19世纪中叶北京的沙尘天气记录。归纳了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沙尘天气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翁心存日记》,重建了19世纪中叶北京沙尘天气情况。分析发现当时北京年平均沙尘日多达31.36天,高于近60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的平均水平。而19世纪中叶的北京沙尘天气中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构成和现代基本相似,年内分布特征也较相似。但19世纪中叶夏季沙尘比例较现代明显偏多46%,而冬季沙尘比例仅为现代比例的75%,这说明古今间沙尘天气的季节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19世纪的沙尘天气同样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本地降水是影响年际变化的因素之一。
杨煜达成赛男满志敏
关键词:沙尘天气
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甄别方法研究——以西北千年旱灾序列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极端气候事件指特定时段内某类气候要素量值或统计量显著偏离其平均态、且达到或超出其观测或统计量值区间上下限附近特定阈值的事件。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前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重建上,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更可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是否更加容易变化或更加极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杨煜达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气候要素历史时期旱涝概率密度中国行政区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