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2597)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林琳张马忠胡洁张瑞冬王春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药效学
  • 2篇小儿
  • 2篇脑电双频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理
  • 1篇药理学
  • 1篇药效
  • 1篇药效学模型
  • 1篇依托咪酯
  • 1篇异速生长
  • 1篇镇痛
  • 1篇瑞芬太尼
  • 1篇术后
  • 1篇术后静脉镇痛
  • 1篇双频谱指数
  • 1篇双频指数
  • 1篇七氟醚
  • 1篇氢吗啡酮
  • 1篇群体药代动力...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张马忠
  • 3篇林琳
  • 1篇刘珺珺
  • 1篇黄悦
  • 1篇魏嵘
  • 1篇钱淑雯
  • 1篇王春
  • 1篇郭旋
  • 1篇杨志萍
  • 1篇张瑞冬
  • 1篇胡洁

传媒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患儿七氟醚药效学模型的建立:脑电双频谱指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效应指标,建立患儿七氟醚药效学模型。方法选择行非心脏手术患儿13例,年龄4~9岁,体重12~39kg,ASA分级Ⅰ或Ⅱ级。患儿经面罩顺序吸人七氟醚1%、5%和1%,每个浓度维持15min。每间隔10s自动记录BIS值、HR、BP、SpO2。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NONMEM软件建立群体药效学模型,依据向前选择和向后消除法分析年龄对药效学参数的影响。模型改善的判断标准:目标函数值减少大于3.84。结果12名患儿纳入研究,年龄4.0~8.5岁、体重12.8~38.0kg、身高92~135cIn,纳人数据共2964个有效浓度一时间.BIS数据点。将协变量(年龄、身高、体重)引入药效学模型,模型拟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建立的七氟醚药效学模型参数为:效应位消除速率常数0.516/min;EC50=2.11%;浓度.效应关系曲线的斜率2.46,无药物作用时的基础值74.6,药物作用的最大效应11.2。结论以BIS作为效应指标,成功建立了患儿七氟醚药效学模型,从模型的各项参数分析提示,与成人比较,患儿对七氟醚的敏感性较低,但药物的血脑平衡时间短,起效和恢复更为迅速。
宋蕴安黄悦林琳张马忠牛静
关键词:麻醉药药理学脑电描记术
小儿依托咪酯短期输注后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索短期输注依托咪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11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级患儿,静脉持续输注依托咪酯60 μg·kg-1·min-1直至双频谱指数(BIS)值降低到50以下。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标本并测定依托咪酯血浆浓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依托咪酯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协变量对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起始分析提示一室、二室和三室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分别为61、-63和-77,小儿依托咪酯药代动力学最适合用三室模型描述,基于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模型拟合后目标函数进一步减少,未发现有显著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其他协变量。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典型值为:V1=6.53×(体质量/70)(L), V2=12.4×(体质量/70)(L),V3=27.3×(体质量/70)(L), Cl1=1.23×(体质量/70)0.75(L/min), Cl2=1.42×(体质量/70)0.75 (L/min)和Cl3=0.35×(体质量/70)0.75。结论 年龄不影响依托咪酯的药代动力学,提示其代谢途径出生后即已成熟;体质量以异速生长方式影响依托咪酯的药代动力学,提示较小体质量的儿童单位体质量需要更高的输注剂量和速度。
魏嵘王春张赛吉刘珺珺林琳
关键词:依托咪酯小儿群体药代动力学异速生长
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开胸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氢吗啡酮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开胸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年龄为3个月~3岁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的患儿,术毕即予护师控制镇痛(NCA),将患儿随机分入3组,每组20例。氢吗啡酮低剂量组,氢吗啡酮背景剂量为3μg·kg^(-1)·h^(-1),NCA剂量为3μg/kg;氢吗啡酮高剂量组,氢吗啡酮背景剂量为4μg·kg^(-1)·h^(-1),NCA剂量为4μg/kg;吗啡组,吗啡背景剂量为15μg·kg^(-1)·h^(-1),NCA剂量为15μg/kg。3组患儿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2μg·kg^(-1)·min^(-1)作为镇静治疗,待撤离呼吸机后停止输注。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在术后3、6、12、24和48h各时间点,记录患儿的舒适度-行为量表(Comfort-B)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NCA次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过度镇静)和拔除气管导管后因呼吸抑制而再插管等情况。结果 3组患儿术后48h内各时间点的Comfort-B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第1天的NCA次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吗啡组患儿术后第2天的NCA次数显著少于氢吗啡酮低剂量组和氢吗啡酮高剂量组(P值均<0.05)。吗啡组患儿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氢吗啡酮低剂量组和氢吗啡酮高剂量组(P值均<0.05);氢吗啡酮高剂量组发生过度镇静1例,但过度镇静发生率与氢吗啡酮低剂量、吗啡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儿均未发生拔除气管导管后因呼吸抑制而再插管的情况。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胸术后合用2μg·kg^(-1)·min^(-1)咪达唑仑镇静行机械通气时,氢吗啡酮背景剂量3μg·kg^(-1)·h^(-1)、NCA剂量3μg/kg方案的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胡洁汲玮林琳张瑞冬张马忠
关键词:氢吗啡酮术后静脉镇痛小儿
反应曲面法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影响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指标,观察不同丙泊酚端芬太尼浓度组合产生的镇静效应,构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的反应曲面模型,确定量效关系及相互作用类型,并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BIS临床监测的提示。方法采用交叉对照研究;无术前用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22例)和瑞芬太尼组(18例)。以靶控输注方式分两个阶段递增和递减药物浓度(丙泊酚,1mg/L-5mg/L;瑞芬太尼,1μg,L~7μg/L),经洗脱期后,给予第2种药物。每间隔1min采集BIS指标,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对BIS影响的药效学模型以Minto反应曲面模型较好拟合;两药对BIS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系数β2〉0);年龄不影响两药的50%有效浓度(50%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但对斜率(1)有显著影响(P〈0.01)。反应曲面模型的参数分别为EC50.Prop=2.96mg/L,EC50,Rcm=38.1μg/L,1=1.86+(年龄-50)0.0172,Emax=8.61,E0=90.8,β2=0.83。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有镇静协同效应;年龄不影响BIS降低的幅度(Emax不变),也不影响两药联合作用的敏感性(EC50不变),但老年人联合用药时BIS的反应性增加(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钱淑雯郭旋张马忠杨志萍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脑电双频指数药效学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