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51011)
- 作品数:57 被引量:51H指数:4
- 相关作者:方汉文柳士军徐文杜明业胡程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池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世界文学重构视域下的莎士比亚东西方文化观念——解读《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被引量:1
- 2013年
- 都铎与斯图亚特王朝转型期,受时代政治话语影响,莎士比亚创作中心转向罗马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关注罗马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解读罗马帝国崛起与埃及文明衰落的互动关系,但莎剧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观念。世界文学重构理论所提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新经典阐释对莎剧的文化权力、政治话语运行机制的历史叙事相当切合,也有助于还原莎翁所处特定年代英格兰帝国心态膨胀与民族文化扩张的历史。
- 汪媛
- 关键词: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东西方文化比较
- 归去秋风耐岁寒——胡风与莎士比亚
- 2015年
- 胡风曾在其《从莎士比亚谈起》的演讲中,触及了人性、现实主义评论、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接受等几个层面,阐释了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与思考。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评论回避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依然传承其精神导师鲁迅的思想。胡风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在当下的意义在于,如何保持当代中国在反思莎士比亚思想的时候时刻坚守学术的良知,如何在跨文化批评的语境下健康地塑造研究者接受的宽容心态。在中国的莎学研究中,我们应该为胡风留出一个位置,如此才既能拓宽莎士比亚诗学的影响,也能够完善胡风的文艺思想研究。
- 柳士军
- 关键词:莎士比亚宽容心态
- 世界性文学的讲授
- 2014年
- 文章努力阐释一种世界文学的观念。这种世界文学要求摆脱传统上包容一切文学的总体性渴望,要求将它自身理解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文学,由这个世界接受和创造,面向这个世界市场,面向这个世界而不是下个世界,同时在文学其他可能的、尤其宗教世界性问题上不表明态度。最后,这种世界文学要突出文学创造世界的力量,创造替代性世界的力量。尽管这个观念是一个不完善的定义,但是不完善却一直会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 马丁.普契纳史元辉
- 文本间性:朗费罗与海明威的文本关联
- 2014年
- 海明威与朗费罗虽然相隔一个多世纪,但是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从文本间性的视角研究,朗费罗1850年发表的《浮木燃起的柴火》为海明威1925年发表的《了却一段情》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故事结构以及主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海明威继承了朗费罗的传统文学经典中的文学观和伦理道德观,并恰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文学创作关系,同时在文本中也展现了海明威的文学审美的独特创造。
- 柳士军
- 关键词:朗费罗文本间性
- 讲授世界文学
- 2013年
- 文章从世界文学的定义出发,通过讨论"什么文学?谁的世界文学?如何穿越时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的表现形式中理解文学?体现在教学上,课堂上如何分配时间讲解定义的问题、文学史以及文化背景?"这几个问题,论述世界文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相关意见。认为世界文学不能希望覆盖全世界,世界文学课程需要有突破性而不是详尽无遗,创造一系列可教授的作品,而不是追求一些不可能的比例分配或在每个宗教中接近母语的文化素养里安排。随着民族和宗教传统的研究的推进,世界文学研究正越来越被看作不仅是竞争,而且是互利关系。
- 大卫.达姆罗什徐文
- 关键词:世界文学教学文学史文化背景
- 多元文化视阈中的《青雪盟誓》
- 2013年
- 当代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以其古今兼容、中西合璧、传统与创新杂糅的独特表现形式,提出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诉求。在全球化时代后现代语境下的"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青雪盟誓》对于打破第三世界文学中"替代言说"的魔咒,以及消解后殖民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 葛纪红
- 关键词:多元文化世界文学章回体小说
- 中上健次:日本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被引量:2
- 2013年
- 中上健次是日本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部落民"(贱民)的家庭背景以及家族矛盾、血缘关系等构成了他的文学之根,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建构了现实与虚幻的"路地"文学;在其代表作《千年的愉悦》中,中上健次采用神话与梦境、暴力与性等"边缘化"、"个性化"的叙事伦理,抗衡与消解了历史理性与宏大叙事的传统权威。
- 李东军
- 关键词:叙事伦理魔幻现实主义
- 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
- 2015年
- 通过回顾吉奥吉欧·阿甘贝、塞缪尔·韦伯、厄多尔·格雷森特、雅克·德里达、肯尼斯·莱因哈德、爱德华·萨义德、列奥·斯皮策的关于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和语言自身内部的对立与疏离的一些观点,文章认为语言按照民族、国家以及神圣术语命名的深层结构规范需要被打碎,另一方面生活本身的不可翻译性又会推进语言思考自身的界限,从而可以基于翻译建立一种新型比较文学。
- 艾米丽.阿普特方华文
- 关键词: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
- 作为孤独之声的《百合花》
- 2013年
-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 柳士军
- 关键词:《百合花》
- 后现代喜剧的梦魇世界
- 2016年
- 约翰·霍克斯的小说具有区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及不同于西方传统喜剧模式的喜剧特质,霍克斯在小说中将恐怖性和喜剧性有机融合,实现了"险峻处化险为夷"和"欣喜时含泪地笑"的艺术效果。两者的融合赋予了霍克斯超越传统哥特作家的文学史意义,承载了作家对社会和人类的整体思考,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
- 汪凡凡
- 关键词:恐怖性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