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246024)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祥荣樊正球母锐敏胡欢许博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溶藻细菌
  • 3篇铜绿微囊藻
  • 3篇微囊藻
  • 2篇降解
  • 1篇毒素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溶藻特性
  • 1篇降解菌
  • 1篇焦炭
  • 1篇胞内
  • 1篇T5
  • 1篇H1
  • 1篇HPLC
  • 1篇MCLR
  • 1篇MICROC...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作者

  • 4篇樊正球
  • 4篇王祥荣
  • 2篇母锐敏
  • 1篇许博
  • 1篇胡欢
  • 1篇任晶
  • 1篇吴林豪
  • 1篇卢虹虹
  • 1篇刘新

传媒

  • 4篇复旦学报(自...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H1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溶藻细菌H1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随着溶藻细菌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随着铜绿微囊藻生长周期的增加而减弱,溶藻细菌H1对处于生长初期的铜绿微囊藻的处理效果最好,处于生长平稳期的H1菌对藻液的降解效果明显强于处于生长期的H1菌.
吴林豪刘新樊正球王祥荣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溶藻特性
1株铜绿微囊藻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以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类,从发生黄化的铜绿微囊藻液中分离出了1株溶藻细菌H1.对溶藻细菌H1进行的生理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属.H1菌对于铜绿微囊藻的降解特性表明:该株溶藻细菌对于铜绿微囊藻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 d后叶绿素去除率达到了71.6%,7 d后叶绿素去除率为80.48%.在溶藻过程中,营养物质氮和磷从藻细胞内转移到了藻细胞外.
王祥荣胡欢母锐敏许博樊正球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叶绿素
铜绿微囊藻胞内毒素(Microcystin-LR)提取条件的优化实验被引量:6
2010年
结合HPLC定量分析了藻毒素提取条件对提取纯培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胞内毒素效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胞内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提取流程:藻液离心后中加入w(甲醇)=75%萃取剂,冻融和超声破碎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并进行固相萃取,分别以w(甲醇)=10%淋洗,以w(甲醇)=80%+w(TFA)=0.05%洗脱SPE柱,最后收集到较纯的微囊藻毒素MCLR.
王祥荣任晶卢虹虹樊正球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MCLRHPLC
焦炭固定溶藻细菌T5的溶藻效果初探被引量:6
2007年
以水华爆发常见藻类栅藻、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藻类,将从活性污泥微生物系统中分离出的一株溶藻细菌T5作为实验菌株,并将该株溶藻细菌固定于以焦炭为填料的反应器内,对其溶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株溶藻细菌7 d挂膜成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 h;在HRT为4 h时,溶藻细菌对藻密度的平均去除率为83.11%,对藻类叶绿素a(Chla)的平均去除率为80.38%,对NH3-N平均去除率为63.05%,对CODMn平均去除率为39.03%.对溶藻细菌T5进行生理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
母锐敏樊正球王祥荣
关键词:溶藻细菌T5焦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