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04)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杨红旗张明俞珊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嬗变
  • 2篇小说
  • 1篇叙事
  • 1篇叙事伦理
  • 1篇伤逝
  • 1篇示众
  • 1篇天才
  • 1篇内在理路
  • 1篇女性
  • 1篇旁观
  • 1篇乔叶
  • 1篇乔叶小说
  • 1篇文学
  • 1篇文学世界
  • 1篇现代嬗变
  • 1篇写作
  • 1篇写作伦理
  • 1篇理路
  • 1篇鲁迅《伤逝》
  • 1篇鲁迅小说

机构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杨红旗
  • 1篇张明
  • 1篇俞珊

传媒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乔叶小说的女性伦理构建被引量:2
2013年
乔叶是新世纪初崛起于文坛的小说家。她的小说穿透喧嚣,回归日常琐碎,以特有的女性细腻和生命感觉对女性苦难、创伤、耻辱的生存状态给予关注。她的小说在安稳的日常化小叙事中抵达人物的内心最深处,照亮最隐秘的黑暗地带,努力寻求实现女性在精神、心理上的真正解放,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文学世界,给新世纪的女性文学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张明杨红旗
关键词:乔叶文学世界伦理构建
天才之眼的道德承担与写作伦理的现代嬗变——从鲁迅小说《示众》的意义生成说起
2012年
旁观与直观、客观与主观等语词彰显了中国现代语境与话语场域转变中写作伦理的现实需求、历史变化及其困境与出路。天才之眼的直观是王国维建构文学内在品质的核心话语,直观不仅具有艺术自主性品质,同时呈现文学伦理关系内涵。这种直观是中国现代语境中旁观焦虑的艺术转化,正是在旁观的道德焦虑背景中生成了《示众》小说书写的主体建构方式。鲁迅"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开启的写作伦理维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发生了身份认同与时代认定的转变。
杨红旗
关键词:《示众》写作伦理
忏与悔的嬗变——从鲁迅《伤逝》到东西《后悔录》的叙事伦理
2014年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俞珊杨红旗
关键词:鲁迅《伤逝》叙事伦理
文学伦理批评的重建危机与内在理路
2013年
社会转型中文学伦理转变问题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话题。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伦理批评重建遭遇着意图主义的方法迷误、绝对主义的价值困境与本质主义的知识陷阱。立足关系对象、注重建构方法的对话主义是文学伦理批评重建的方法论、价值观与知识学基础。
杨红旗
关键词:内在理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