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591)

作品数:8 被引量:120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媛程曦赵鹏张雪花毛国柱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碳排放
  • 3篇隐含
  • 3篇国际贸易
  • 3篇
  • 2篇绩效
  • 1篇隐含碳排放
  • 1篇制造业
  • 1篇生命周期评价
  • 1篇水流
  • 1篇水流动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影响
  • 1篇碳排放绩效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能源
  • 1篇能源贸易
  • 1篇能值
  • 1篇情景分析
  • 1篇中隐
  • 1篇资源政策

机构

  • 7篇天津大学
  • 3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市环境保...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王媛
  • 3篇赵鹏
  • 3篇程曦
  • 2篇张雪花
  • 2篇殷培红
  • 2篇毛国柱
  • 2篇王丽丽
  • 1篇何彧
  • 1篇李响
  • 1篇张宝安
  • 1篇张宏伟
  • 1篇钟锐
  • 1篇叶文虎
  • 1篇李琳
  • 1篇闫媛媛
  • 1篇王文琴
  • 1篇和夏冰
  • 1篇孙韬

传媒

  • 3篇资源科学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LMDI方法分析结构效应对天津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8
2014年
文章对1995—2010年天津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实证研究,并进行情景分析,寻求天津市碳减排对策。研究发现,虽然人均GDP效应、人口效应以及能源强度效应贡献量相对较大,但结构效应对于天津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拉动或减缓作用与低碳能源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小有很强的关联性。情景分析进一步表明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对碳减排的积极作用。
王媛贾皎皎赵鹏程曦孙韬
关键词:碳排放情景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工业源氨氮行业转移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以2010年中国24个涉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节能减排重点监管行业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承担了较多的排放责任。氨氮排放表现出从下游行业群向上游行业群转移的趋势。建议"十三五"期间,要统筹考虑全国总量控制目标和各行业减排目标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和夏冰殷培红王媛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计算方法的比较——以2007年中国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采用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数据,比较了国内外在测算贸易隐含碳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法、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方法。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生产加工部门(如石油加工业等)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其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外,其余行业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和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都是比较接近的,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直接净出口隐含碳(7.50Mt)<完全消耗净出口隐含碳(277.30Mt)<完全需求净出口隐含碳(408.95Mt)。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上来看,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基于一次能源行业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都反映了对于能源的间接消耗,其结果应该比较接近,本研究实际计算结果也证明,在非能源行业两种计算结果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但是由于目前只能得到统一的能源产值-实物转换系数,从而导致在能源行业基于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碳排放强度远大于基于完全需求系数计算的结果,再加上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
王媛王丽丽何彧程曦王文琴
关键词:国际贸易碳排放强度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SDA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本文基于简化的非竞争型可比性价值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2年-2007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和净出口隐含碳呈上升状态。其中,2007年净出口隐含碳(1928.93Mt)是2002年(615.12Mt)的3倍多。出口隐含碳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原因,本文应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将我国的出口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中间投入结构、出口结构、出口总量四个方面。结果显示:2002年-2007年除了CO2碳排放强度效应为负值外(-20.00%),其余三种因素的效应均为正值,出口总量是导致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106.58%),其次是中间投入结构(10.80%),出口结构的影响很小(2.62%)。对第二产业的SD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出口隐含碳大部分来自于重工业,其次是高科技工业、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对轻工业和其他制造业而言,出口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对高科技工业而言,中间产品的投入结构对隐含碳排放量有抑制作用。
王丽丽王媛毛国柱赵鹏
关键词: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
国际能源贸易中的能源隐含水流动及其对各国水资源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水资源的利用需要消耗能源,能源的开采加工也需要消耗水资源,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本文从能源贸易对水资源的影响入手,阐释两者的紧密关联。随着能源的国际贸易,能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消耗的大量水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将这部分水资源称为能源国际贸易中的能源隐含水。选取原油、原煤、天然气等几种能源,计算出217个国家和地区近20年能源国际贸易中的能源隐含水净流动量。结果显示,1992-2010年间能源隐含水国际净流动量的平均值为42.11亿m3/a,占全球能源生产年耗水量的50%左右。巨大的能源隐含水国际流动使各国的水资源配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能源隐含水的大量净输出加重了一部分国家的水危机;同时能源隐含水的大量净输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国家的用水紧张。制定能源生产和贸易政策的决策者,应当同时考虑能源和水资源状况及两者间的紧密关联。
钟锐赵鹏张宏伟王媛毛国柱
关键词:能源贸易资源政策
“全碳排”核算与碳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出量和单位碳排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取量等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效率和发展协调度的碳排放绩效综合指数,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评价2001—2011年间的碳排放综合绩效。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在全碳排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即使从全碳排视角来看,能源消费仍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两个城市三个方面的分指标值差异较大,可见不同的生产水平对碳排影响不容忽视;较之仅考虑能源碳排及碳生产率的传统碳效率评估,基于"全碳排"核算的碳综合绩效评价,可以更为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为地区碳减排责任认定提供科学参考。
张雪花李响叶文虎张宝安
影响中国碳排放绩效的区域特征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被引量:42
2013年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由于各省历史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工角色等因素不同,且遵从经济宏观发展客观规律和经济区位理论,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中国其他区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其经济和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制定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高碳产业工艺水平方面。
王媛程曦殷培红张雪花
关键词:环境科学碳排放绩效熵值法聚类分析
隐含在计算机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流动
2015年
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产品的角度,分析了高能耗产品计算机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及转移情况。分析了计算机贸易中的主要的进出口地区在2002-2013年期间由于计算机贸易导致的隐含碳排放情况。2003后年中国开始取代台湾省成为计算机贸易中隐含碳最大的输入地区,且其隐含碳输入量逐年增长很快。最大的计算机贸易隐含碳流也从2002年的美国到台湾省变成2013年的从美国到中国。从减排温室气体公平与效率双赢的角度考虑,中国和其主要贸易伙伴都用采取积极政策达到减排碳的目标。
王媛闫媛媛李琳
关键词:计算机国际贸易生命周期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