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517606)

作品数:25 被引量:259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志红曾彩虹乐伟波郑春霞刘章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肾病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糖尿病肾病
  • 6篇标志物
  • 5篇预后
  • 5篇肾小球
  • 5篇肾脏
  • 5篇生物标志
  • 5篇生物标志物
  • 4篇尿液
  • 4篇病理
  • 3篇蛋白
  • 3篇肾脏疾病
  • 3篇IGA肾病
  • 2篇代谢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血清

机构

  • 12篇南京军区南京...
  • 11篇南京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5篇刘志红
  • 6篇曾彩虹
  • 4篇郑春霞
  • 4篇乐伟波
  • 3篇张昌明
  • 3篇沈霞红
  • 3篇蒋松
  • 3篇刘章锁
  • 3篇安玉
  • 3篇徐峰
  • 2篇张涛
  • 2篇秦卫松
  • 2篇刘东伟
  • 2篇葛永纯
  • 2篇曾科
  • 2篇陈慧梅
  • 2篇王广基
  • 2篇王金泉
  • 2篇刘春蓓
  • 2篇张婉芬

传媒

  • 14篇肾脏病与透析...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Scienc...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三羧酸循环代谢异常和机制初探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状态下三羧酸(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差异,观察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中的代谢紊乱。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对照组(Control)、高糖组(High glucose)、棕榈酸组(PA)、棕榈酸复合高糖组(PA high glucose)。线粒体染色法观察造模后的细胞损伤状况,基于气相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细胞模型中出现的代谢差异,并找出相关差异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量方法进一步测定差异化合物的绝对浓度。q PCR测定差异化合物相关通路的酶表达。结果:12、24 h内高糖对HK-2细胞的损伤和代谢影响较弱,而棕榈酸在短期内就可以造成肾脏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复合因素下的诱导效果更甚。造模细胞内出现的代谢异常中TCA循环占主要部分,其中柠檬酸和琥珀酸水平出现异常升高。并且琥珀酸水平异常主要由其合成酶影响导致。结论:棕榈酸诱导引起细胞中TCA循环代谢异常变化可能与DN相关。
俞晓忆周芷若谢媛孙润彬费菲高浩雪黄京秋阿基业王广基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棕榈酸
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0
2013年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率不断增加,它已成为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肾脏疾病的病理改变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临床医师常忽视DN患者的病理改变特点。最近肾脏病理学会提出了DN病理分型新标准,但该分型对于指导临床预后的意义尚不明确。更多临床病理相关性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DN的发病机制,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安玉刘志红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组织学改变临床预后
微小病变样IgA肾病临床特点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微小病变样Ig A肾病(MCD-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3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Ig A肾病随访登记数据库中经肾活检确诊的247例MCD-IgAN患者,并与该数据库中的1155例Non-MCD-IgA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MCD-IgAN患者306例,占同期Ig A肾病患者的2.57%(306/11885)。(2)对资料完整的247例MCD-IgAN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167例(67.6%),女80例(32.4%);平均年龄(27.05±11.03)岁。81.4%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8.7%患者伴镜下血尿,19.0%患者出现高血压,出现低钠血症、血栓、急性肾损伤者分别为27.5%、2.4%、8.9%。(3)肾脏病理:34例(13.7%)患者出现中、重度的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11例(4.5%)患者出现轻度的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4)治疗反应:激素治疗8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的患者分别是216例(87.4%)、21例(8.5%)和10例(4.0%)。(5)预后:MCD-IgAN患者中没有进入ESRD者仅4例(1.6%)进入肾脏终点事件。与Non-MCD-IgAN患者108例(9.4%)进入ESRD,163例(14.1%)进入肾脏终点事件相比,MCD-IgAN患者肾脏预后好(P<0.05)。结论 MCD-IgAN患者与Non-MCD-IgAN患者相比,对激素治疗反应好,总体预后好。临床上需重视这组特殊类型IgAN的诊断和治疗。
李小伟乐伟波梁少珊成水芹曾彩虹王金泉刘志红
关键词:IGA肾病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血清及尿液糖、脂和氨基酸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并用于发现DN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90例确诊2型糖尿病的成年男性患者,分尿白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蛋白尿组。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25例,收集血清及尿液标本,分别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结果:不同组别DN患者血清及尿液代谢产物水平呈现完全不同的分布。多种糖代谢通路存在紊乱,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通路障碍表现为血清葡萄糖水平升高而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产物未见显著改变;蛋白激酶C通路异常活化表现为血清磷脂酰胆碱(PC)水平下降而花生四烯酸水平升高;己糖胺通路的异常活化表现为血清谷氨酰胺及尿液尿嘧啶二磷酸水平下降。血清支链氨基酸水平在尿白蛋白正常期出现升高,而蛋白尿期呈下降趋势;尿液氨基酸水平在尿白蛋白正常和蛋白尿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血清必需脂肪酸在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非必需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水平升高;脂肪酸β氧化障碍则表现为血清左旋肉碱及脂酰辅酶A水平下降。早期诊断的候选标志物有血清棕榈酸、尿PC(P-19∶1(12Z)/0∶1)和十八烷二酸;而疾病进展的候选标志物有血清左旋肉碱、PC(9∶0/0∶0)和Dg(17∶2(9Z,12Z)/20∶3(8Z,11Z,14Z)/0∶0),尿液尿嘧啶二磷酸和lysoPC(16∶0)。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展示不同时期DN患者血清及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发现DN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王旭方李梦婕葛永纯秦卫松阿基业侯金花谢红浪王广基刘志红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代谢组学糖代谢支链氨基酸磷脂酰胆碱
C3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C3肾病(C3G)及其亚型致密物沉积病(DDD)和C3肾小球肾炎(C3G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确诊为C3G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资料及预后,并比较DDD和C3GN的区别。结果:C3G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1.7±16.1)岁,44.4%以肾病综合征起病,22.2%肾功能异常,81.5%出现低补体血症,61%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C3G病理上以膜增生样病变(61.1%)和系膜增生性病变(27.8%)为主,补体C3主要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98.1%)和系膜区(63%),另59.3%伴免疫球蛋白沉积。与C3GN相比,DDD患者发病年龄轻(P<0.05),低蛋白血症更显著(P<0.05),伴发高血压的比例低(P<0.05),循环补体水平无差异。病理上,DDD患者的膜增生及新月体病变较G3GN更为常见;除血管袢和系膜区的C3沉积外,DDD常伴肾小管基膜及间质血管区的沉积(P<0.001)。电镜观察DDD患者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于基膜内、肾小管基膜和包囊壁,C3GN组主要位于系膜区、内皮下和上皮侧(P<0.001)。两组随访5年的累积肾生存率无差异。结论:这是目前亚洲人群最大样本C3G的报道,C3G以血清补体C3减低,免疫荧光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电子致密物沉积与C3沉积为特征。DDD和C3GN主要在C3和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上有差异。
张涛章海涛徐峰黄倩王金泉曾彩虹陈慧梅刘志红
关键词:致密物沉积病临床病理预后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病变的变化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重复肾活检与首次肾活检肾组织病变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治疗及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91例接受重复肾活检的IgAN患者两次肾活检肾组织病变变化,并结合临床和治疗反应进行分析。病理评分采用IgAN牛津分类标准,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性病变(M)、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E)、节段硬化或黏连性病变(S)、肾小管间质病变(T)、肾小球新月体形成(C)、毛细血管袢坏死性病变(N)。根据患者肾组织病理的病变特点分为增生性病变组(伴E、C、N病变)和非增生性病变组;根据两次肾活检临床指标变化分为:病情好转组、病情平稳组和病情进展组。分别从病理和临床两个层面动态地对首次肾活检和重复肾活检肾组织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增生性病变组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病变组(77%vs 23.3%,P<0.01)。经免疫抑制治疗,重复肾活检时患者增生性病变明显改善,肾小球N、E和C病变逆转比例分别达100%、85%和75.6%。但T病变持续进展,肾小球M、S病变无明显变化。(2)病情好转组患者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病情进展组(72.2%vs 39.3%,P<0.01)。重复肾活检时,病情好转组的患者E、N病变消失,C病变明显改善(72.2%vs 16.7%,P<0.01);病情进展组的患者C、N病变无明显变化,但其比例明显高于病情好转组(C:57.1%vs 16.7%,P<0.01;N:25%vs 0,P<0.01)。肾小球M病变比例随临床病情好转而下降,随病情进展呈增加趋势,重复肾活检时病情进展组M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病情好转者组(46.4%vs 13.9%,P<0.01)。无论患者临床病情好转还是进展,T病变均有加重而S病变则无变化。结论:IgAN患者肾小球增生性病变(E、C、N)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大多数可逆转或改善,同时伴随临床病情好转。IgAN患者肾组织M和T病变与预后关系密切,S病变与预后无关。上述结果为指导IgAN患者基于肾�
沈霞红梁少姗乐伟波蒋松曾彩虹刘志红
关键词:IGA肾病肾活检预后
模式动物斑马鱼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斑马鱼的肾单位结构、功能和分子组成与高等哺乳动物后肾高度保守,已广泛应用于肾脏领域的研究。本文将介绍斑马鱼肾脏的基本生物学特征,阐述斑马鱼在肾脏发育及多种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斑马鱼模型适合于多重基因编辑及高通量基因功能筛查,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极具前景。
陈朝红刘志红
关键词:斑马鱼肾脏发育肾脏疾病足细胞
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获取荧光蛋白标记肾小球足细胞
2014年
目的:本实验旨在以双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小鼠为动物模型,建立适用于小鼠荧光标记足细胞的分选方法。方法:对现有的常规实验方法加以优化,在使用报告基因小鼠的前提下辅以更有效的磁珠灌注法提取肾小球,进一步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获得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足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定量PCR分析证实分选所得足细胞基因表达特性。结果:通过本实验方法可更有效制备肾小球单细胞悬液和高纯度的足细胞,每只小鼠可提取超过3×105的足细胞,占细胞总量的14.93%,质量可满足后续转录谱和蛋白组学等相关研究。结论:应用FACS技术可有效地从荧光标记小鼠中提取高纯度足细胞,为足细胞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水平的研究奠定基础。
付佳何慈江刘志红
关键词:足细胞
表观遗传信息的跨代传递被引量:7
2016年
表观遗传是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染色质变化所引起的遗传现象.表观遗传学作为调控环境诱导的表型的机器,通过调控基因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表达,将个体获得的性状传递给子代.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的证据逐年涌现,亲代饮食、生活经历以及生活习惯等可影响子代的代谢以及对应激的响应,而表观遗传信息主要由DNA甲基化、小RNA、组蛋白修饰、染色体的状态、转录因子的丰度以及阮病毒等6种载体传递.本文重点探讨了DNA甲基化和小RNA介导的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包括印记基因和非印记基因的DNA甲基化改变以及精子中mi RNA和t RNA片段介导的后代性状改变.鉴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可塑性,表观遗传信息跨代传递的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新的方法和测序技术为揭示表观遗传信息的跨代传递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表观遗传信息的跨代传递,我们应重新认识体外受精、基于遗传学的药物设计等社会问题对后代潜在的影响,为预防相关疾病及政策制定提供新的视角.
徐鹏于文强
关键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配子
糖尿病肾病病理分型临床应用的评估被引量:27
2013年
目的:评估糖尿病肾病(DN)病理分型对判断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肾脏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DN且随访>1年的T2DN患者4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病理特征与肾脏预后的联系。所有患者均按照Tervaet等提出的病理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并对其他DN常见的病理改变进行评估。随访终点定义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 m2)。结果:本研究共纳入Ⅰ期患者63例,Ⅱa期95例,Ⅱb期32例,Ⅲ期168例,Ⅳ期56例。各期5年肾脏生存率分别为100%、90.2%、75.4%、39.0%和15.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该分型中的肾小球病变分级、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IFTA)、间质炎症均对肾脏预后有显著影响,但血管病变指标(动脉透明变性、动脉硬化)与肾脏预后无相关性,75.4%的DN患者普遍存在>1个部位的动脉透明变性,对于指导分型意义不大,如将血管指标重新定义为根据动脉透明变性程度及有无动脉硬化进行评分,则可对肾脏预后产生影响。此外,对不同病理指标的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结节样病变、微血管瘤、无肾小管的肾小球、节段硬化、透明滴和纤维蛋白帽、纤维素样渗出、袢内泡沫细胞、肾小球炎、新月体、节段内皮增生对肾脏预后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临床指标(蛋白尿、血压、eGFR)后,肾小球病变分级及IFTA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小球病变分级及IFTA对预测T2DN患者肾脏预后具有指导意义,但现有的血管指标对于反映病变严重程度、指导预后作用不佳,如能根据动脉透明变性程度及有无动脉硬化进行评分,对预后则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安玉徐峰乐伟波葛永纯周敏林曾彩虹刘志红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