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4041)

作品数:17 被引量:505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楼海吴建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各向异性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地幔
  • 9篇上地幔
  • 7篇青藏
  • 5篇地壳
  • 5篇地震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5篇岩石圈变形
  • 5篇青藏高原东部
  • 5篇各向异性研究
  • 4篇东北缘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北缘
  • 3篇地壳上地幔
  • 3篇上地幔各向异...
  • 2篇地壳上地幔结...
  • 2篇地幔结构
  • 2篇上地幔结构

机构

  • 22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1篇王椿镛
  • 14篇常利军
  • 9篇丁志峰
  • 7篇楼海
  • 5篇苏伟
  • 4篇姚志祥
  • 4篇吴建平
  • 3篇吕智勇
  • 2篇戴仕贵
  • 2篇尤惠川
  • 1篇徐智强
  • 1篇曾融生
  • 1篇周民都
  • 1篇秦嘉政
  • 1篇姜旭东
  • 1篇明跃红
  • 1篇李桂银
  • 1篇杨春生
  • 1篇郑秀芬
  • 1篇黄忠贤

传媒

  • 6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Scienc...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滇地区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研究被引量:59
2006年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的区域地震波形资料,对川滇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小,约7.8km/s,P波速度在上地幔表现为较小的正速度梯度,S波在100~160km深度范围内表现为弱低速层.对于较短的观测路径,不同路径的平均P波和S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与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速度结构不同,在块体边界附近可以观测到比较明显的上地壳低速层,我们认为它可能与块体边界的断裂带有关;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存在的下地壳低速层,有利于块体向南滑动,而中上地壳没有明显低速结构,可能表明川滇菱形块体向南滑动的解耦深度至少在下地壳.根据不同路径的反演结果,给出了云南中部地区地壳内部的平均速度结构.
吴建平明跃红王椿镛
关键词:波形反演
首都圈地区SKS波分裂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通过分析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49个宽频带和甚宽带台站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获得了首都圈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象.首都圈地区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上呈WNW-ESE方向,快、慢波时间延迟为0.56—1.56 s.研究表明,首都圈地区上地幔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引起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是研究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变形,使得上地幔橄榄岩等晶体的晶格优势取向沿物质流动方向.另外,中国大陆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大陆西部地壳增厚隆起,同时造成物质东向挤出,使得首都圈地区上地幔物质沿快波方向变形.通过研究区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和伸展运动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速度场对比分析,首都圈地区壳幔变形可能具有垂直连贯变形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被引量:108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东部沿30°N布设由26个台站组成的远震观测剖面.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剖面下方0~8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的结果揭示了沿剖面不同构造块体的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变化特征.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北侧的林芝,往东北方向的地壳逐渐增厚;地壳厚度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为最大值,达72km;进入羌塘地块,减至65km;至巴颜喀拉地块,为57~64km;至四川盆地,仅为40~45km.剖面的巴塘以东部分与2000年完成的竹巴龙-资中人工地震测深剖面重合,由远震接收函数确定的S波地壳结构与由人工地震测深获得的P波地壳结构在莫霍界面和壳内主要界面的深度上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沿观测剖面的下地壳(30~60km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低速异常,而四川盆地下地壳则属于正常的速度分布.剖面通过的各构造单元地壳平均波速比(泊松比):拉萨地块1.73(σ=0.247),班公-怒江缝合带1.78(σ=0.269),羌塘地块1.80(σ=0.275),巴颜喀拉地块1.86(σ=0.294)和扬子地块1.77(σ=0.265).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具有下地壳S波低速异常、复杂的莫霍过渡带以及地壳高泊松比的特征,预示下地壳物质处于热和软弱状态,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下地壳韧性物质的流动可能起因于从高原内部至外部上地壳内重力势能的变化.
王椿镛楼海吕智勇吴建平常利军戴仕贵尤惠川唐方头L.ZhuP.Silver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远震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被引量:41
2006年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支持存在下地壳流动的模型。青藏高原东部和川滇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SKS波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壳-幔变形特征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个板块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壳幔变形属于垂直连贯变形,它以缩短为主,而高原外部的地壳(或岩石圈)则相对于其下方地幔运动。在高原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地幔变形过渡带。然而,高原内部的垂直连贯变形与高原内部存在大范围下地壳流动的模型不一致。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试图从地震记录中确定过渡带的位置和探讨它的流变性质。文中扼要回顾已经取得的结果,并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常利军苏伟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下地壳流动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76
2008年
通过分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上呈NW-SE方向,并有一顺时针旋转趋势,快、慢波时间延迟是0.70~1.51s.青藏高原东北缘的SKS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主要构造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变化与区域内最小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变化相似,也与由GPS测量得到的速度场方向变化相似.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旋转的形变以至流动,使得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方向,上地幔变形和上覆地壳变形可能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周民都杨建思徐智强姜旭东郑秀芬
关键词:青藏高原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云南地区SKS波分裂研究
<正> 云南地区与青藏高原相连,深受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地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活动性,是我国现今最强烈地震活动区之一.对云南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对解释板块运动,软流圈对流地震成因和强震深部背景力源等问题具有重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布设的143个宽频带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的SKS波分裂分析获得了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SKS分裂分析结果总体上反映了高原东部的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即高原内部表现为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有关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力学耦合的造山变形方式,用从GPS和第四纪断裂滑动速率数据确定的地面变形场和由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推断的地幔变形场联合分析来定量求得。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四川等地区新近快速增加的GPS和SKS波分裂观测数据,提供了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实际变形方式的检验。这些新的数据不仅加强了高原内部力学耦合岩石圈的证据,而且也解释了高原外部相同的耦合特征。文中引入简单剪切变形和纯剪切变形的概念,用于解释高原内外不同的耦合变形特征。青藏高原和周围区域力学耦合岩石圈的垂直连贯变形有两个方面的大陆动力学含义:第一,岩石圈垂直强度剖面被一个重要的条件所约束,即要求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关的应力能够从地壳传递到地幔;第二,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一个岩石圈变形的大尺度模式,以及从高原内部的简单剪切变形向高原外部的纯剪切变形的过渡带。文中提出的力学耦合岩石圈变形模型与当前已有的多种造山运动变形模型具有不同的变形含义,因此,地幔变形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王椿镛常利军苏伟楼海P. G. SilverL.M. Flesch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地震波各向异性
Seismic anisotropy of upper mantle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related crust-mantle coupling pattern被引量:33
2007年
By using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of teleseismic SKS waveform data recorded at 116 seismic stations which respectively involved in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Yunnan, Sichuan, Gansu and Qinghai regional digital networks, and portable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s deployed in Sichuan, Yunnan and Tibet, we obtained the SKS fast-wave direction and the delay time between fast and slow waves of each station by use of the stacking analysis method, and finally acquired the fine image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We analyzed 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de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he GPS observation results and the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Yunnan region out of the plateau has dif-ferent features of crust-mantle deformation from the inside plateau. There exists a late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rust-mantle coupling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26° and 27°N in the west of Sichuan and Yunnan. To the south of transitional zone, the fast-wave direction is gradually turned from S60°―70°E in southwestern Yunnan to near EW in south-eastern Yunnan. To the north of transitional zone in northwestern Yunnan and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the fast-wave direction is nearly NS. From crust to upper mantle, the geophysical parameters (e.g. the crustal thickness,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tectonic stress direction) show the feature of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although the fault tren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st-wave direction. This transitional zone is close by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and it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late boundary dynamics.
Paul SILVERLucy FLESCH
关键词:SKSCRUST-MANTLECOUPLINGLITHOSPHERIC
利用基于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确定昆仑山断裂带结构参数被引量:5
2010年
提出了确定断层带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基于断层带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以定量地确定断层带参数.该方法通过建立一系列由断层带的相关参数构建的断层带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每组参数对应的断层带模型所产生的围陷波,并与实际观测围陷波波形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由以断层参数为多维网格坐标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网格搜索其峰值,最终获得最佳的一组参数,并确定断层带的结构.本文对昆仑山断裂带人工激发的围陷波进行分析,利用该方法确定了断裂带宽度和Q值参数.
姚志祥王椿镛楼海
关键词:网格搜索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四川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35
2008年
对布设在四川及邻区的固定和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网共94个台站记录作远震SKS波形资料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和叠加分析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获得四川及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整体看,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在研究区东北部为NWW-SEE方向,到中部的NW-SE方向,再到西部的近NS方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主体以NW-SE方向为主,快、慢波延迟时间是0.47~1.68s.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与GPS测量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方向变化相一致.通过分析各向异性图像,认为四川及邻区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形,它使橄榄岩中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变形方向,研究区壳幔变形可能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特征.汶川地震可能是高原东缘地壳或上地壳物质受上地幔物质SE向的拖曳力作用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下的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积累,最终在龙门山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导致汶川8.0级地震发生.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关键词:上地幔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岩石圈变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