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40013)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沈洪成钱民辉张阳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河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教育
  • 3篇双语
  • 3篇民族
  • 3篇民族教育
  • 2篇少数民族
  • 2篇双语教育
  • 2篇文化
  • 2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傣族
  • 1篇傣族地区
  • 1篇地方文化
  • 1篇第二课堂
  • 1篇调适
  • 1篇心态
  • 1篇心态调适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语言
  • 1篇语言编码
  • 1篇中国话
  • 1篇中国话语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作者

  • 3篇钱民辉
  • 3篇沈洪成
  • 2篇张阳阳

传媒

  • 5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5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意识三态观”看国家知识、民族教育与文化身份的关系——兼评阿普尔与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社会学思想被引量:23
2018年
学术是自由的,但研究是严谨的。民族教育的研究中自由是有的,但严谨还缺乏。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在本土理论缺位的情况下,盲目引进西方理论去研究、理解和解释中国的民族教育,不仅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反而常常会产生误解和误识,并会在实践中误导。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将西方教育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的教育知识社会学思想和关键术语进行分析。其次,在厘清西方理论、术语产生的制度和学术背景的前提下,指出了西方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解释存在着局限性和失配性。最后,从"意识三态观"的综合视野,对国家知识、民族教育与文化身份及其相互的关系做出了分析。
钱民辉
关键词:国家知识潜在课程语言编码
双语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可能:基于“意识三态观”框架的讨论被引量:12
2018年
本研究选取"意识三态观"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分别从意识形态、意识生态和意识心态三个层面对已有的双语教育研究文献进行了检讨和梳理,以期展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不同实施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揭示双语教育的实施情况。具体而言,在意识形态层面,国家和地方通过双语教育的政策文本传递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民族学校也成为国家向学生个体灌输国家意识的重要场所;在意识生态层面,民族学校有意识地给予民族文化展示的空间,但是无论是从双语教育使用的教材还是从双语教育的实施环境来看,都不太有利于建立族际沟通,构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通达和融汇教育;在意识心态层面,少数民族学生面临文化认同和语言隔离的双重问题,最终不仅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方面的适应困境,也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良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阻碍。最后,在"意识三态观"这一系统的框架之下,结合三个层面的材料,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层次上的问题与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设计以及在民族学校环境中的具体执行都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是孤立地关注某一个层次,就很难看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难以了解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全景。
张阳阳
关键词:意识形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从学校意识生态看少数民族内地班学生的心态调适——以J市两所高中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向下传递着国家意识形态,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与学生个人心态交织出复杂的关系。本文选取某东部城市的两所中学作对比,探讨不同的文化生态与学生意识心态的相互关联。在多元的生态环境中,学生能够建立起超越民族的多元一体认同,对外群体的态度也更为积极、开放;在单一文化的生态环境中,核心认同感仍是民族认同,学生对外群体的态度较为封闭,与学校权威交往时也采取退避态度,对其学业适应、生活适应存在一定负面影响。
薛芳璿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第二课堂”对意识心态作用机制的经验研究——基于对两所内地少数民族学校的对比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对J市两所少数民族学校的调查,本文以"第二课堂"为切入点,在"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下,首先讨论了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机制,进而比较了不同办校模式下第二课堂的推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特别是第二课堂对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心态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寄宿制建构了封闭的学校生态系统,成为第二课堂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使得第二课堂在学生心态和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和语言使用偏好是影响第二课堂效果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单民族独立办校模式和多民族混合办校模式,发现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语言使用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源类型结构的客观差异,多民族混合生源结构更利于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该结构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了多样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外群社交、建立新的关系网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其心态的调整和适应。
李晓菁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现代性与地方性交织中的民族教育:走向、困境与出路被引量:4
2013年
现代性不断嵌入到边缘地带,将孤立封闭的地方社会纳入外部社会体系之中,改造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现代性的承担者,民族教育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经济与文化、同一与差异之间,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因而,需要在教育空间编织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从国家、地方与个人三个层面推进多元文化教育。
沈洪成
关键词:民族教育
意识三态观:民族教育研究的新视野被引量:22
2013年
民族教育一直处在国家意识形态、地方(民族)意识形态和个体精英意识形态的交织与博弈之中,在竞争、磋商和认同中规定了民族教育的目标、宗旨、内容和国家统一的指导原则、纲要,并在制度化中进一步完善起来,在法律上给予了承认和保障。意识三态观作为一种理论视野、一种行动视野和一种范式,不仅仅应用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还可应用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关系的实践方面。它本身不是一个大理论,却为建立大理论提供视野;它也不是一个微理论,但能为建立微理论提供思考和操作;它是一个中型理论的范式,可以将宏大理论与微理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
钱民辉
关键词:民族教育双语教学范式
教育的国家导向及其困境——以云南芒市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为个案被引量:3
2014年
以云南芒市傣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为个案,讨论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在傣族地区推进学校教育,往往存在学业失败的困扰和文化传承的困扰双重难题,双语教育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路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与教学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国家导向,使其难以适应地方文化的状况。因而,双语教育需要在工具与价值的双重取向上进行建构,以充分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沈洪成
关键词:双语教育地方文化社会变迁
对“构建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的学习与商榷(笔谈)被引量:1
2018年
《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刊发了关于"构建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的一组笔谈,袁同凯、丁月牙、巴战龙和陈学金四位学者针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提出的"意识三态观"进行了讨论,各自的议题是:"意识三态观"能否与现行诸理论进行对话;"意识三态观"能否作为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一个补充;"意识三态观"不应从空间(宏观、中观、微观)而应从场域(政治、文化、心理)上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意识三态观"应增加历时性演化视野,等等。对此,钱民辉、薛芳璿、张阳阳三位作者读后对"笔谈"有不同的看法,故也以笔谈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商榷。
钱民辉薛芳璿张阳阳
关键词:民族教育研究中国话语
国家身份与教化传统:云南芒市傣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以云南芒市傣族地区为例,从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描述不同时期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阐释乡村教师身上的文化冲突。传统教师扎根于乡土社会,在地方上承担教化功能。现代学校教育使教师获得国家身份,进而被纳入国家体制中。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从乡土化教师、候鸟式教师向逃离型教师的转变。乡村教师逐渐脱离乡土社会,其国家身份上的单向度,使其难以有效编制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沈洪成
关键词:国家身份乡村教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