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40006)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4
相关作者:郭忠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马克思历史理...
  • 2篇话语
  • 2篇吉登斯
  • 2篇公正
  • 2篇翻译
  • 2篇CITIZE...
  • 2篇CITIZE...
  • 1篇虚拟交往
  • 1篇战线
  • 1篇中国社会
  • 1篇中国社会建设
  • 1篇上访
  • 1篇社会建设
  • 1篇社会团结
  • 1篇统一战线
  • 1篇统一战线建设
  • 1篇涂尔干
  • 1篇团结
  • 1篇农民
  • 1篇农民上访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郭忠华

传媒

  • 2篇探索与争鸣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马克思主义列...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没有革命的历史——评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被引量:2
2012年
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归宿。吉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吉登斯版本的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革命韵味。
郭忠华
关键词:吉登斯
改革呼唤新的思维和动力被引量:1
2013年
改革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曲折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遭遇到许多深层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基层失序、权力腐败和社会失范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基层失序关系到政治稳定的维持,权力腐败关系执政为民的目标能否实现和政治合法性能否保持,社会失范则会造成社会解体和社会失谐。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公正治理结构的缺失、公权腐败、官商勾结和社会价值观的碎片化等有关,必须从治理结构完善、惩治腐败、权力约束和主流价值观重建等角度入手,实现基层社会稳定、权力公正和社会团结的目标,为下一步改革奠定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郭忠华
关键词:社会团结
没有革命的历史——评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
2012年
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归宿。吉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吉登斯版本的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革命韵味。
郭忠华
关键词:吉登斯
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统一战线建设与民主发展——以微博为中心的论述被引量:6
2013年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实体社会的虚拟交往空间的出现。在中国,这种虚拟交往空间集中体现在微博上。作为一个吸引了近两亿人的社会交往空间,微博已经对人们的结合方式、交往方式、权力关系、身份关系、话语模式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反映在统一战线这一中国式民主的有机载体和国家建构的特殊形式上,作为一个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力量以服务于党的执政的组织,微博显然是一个统战部门无法忽视的空间。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级统一战线组织的微博平台、运作策略、对象选择、话语模式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要使统一战线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高度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的力量和资源,在网络平台、网络统战对象、网络统战策略、网络话语模式等方面完善各级统战组织,实现统一战线在网络时代的变革和新生。
郭忠华
关键词:统一战线虚拟交往民主发展民主
清季民初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想象——以citizen、citizenship汉译为中心的论述被引量:13
2012年
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将西方citizen和citizenship概念译成"国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不同的国家建构路径和民族国家图景。清季部分知识分子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的国民性和催生了现代公民意识,但其真正的目标在于建立强大的现代主权国家,国权高于民权。在反思清季国家建构方略的基础上,民初部分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企图从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更加彻底地催生个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建立类似于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清季民初"国民"概念的移译表明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翻译现代性"现象,即重要术语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它参与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思想和政治发展前景的重构。
郭忠华
关键词:CITIZENCITIZENSHIP国家主义个人主义
立民与立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话语选择被引量:11
2014年
随着近代中国越来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知识分子日益认识到必须取道国民性改造的路径来建立中国的现代国家,翻译西方citizen概念则是实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世纪中期到五四运动前夕,citizen在中国的翻译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翻译术语多元化的阶段、国家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和个人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不仅citizen被翻译成不同的术语,而且还被赋予不同的涵义。这些术语和涵义后面隐含着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国家的不同构想。citizen在当时的汉译方式表明,术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具有明显的"翻译现代性"含意。
郭忠华
关键词:CITIZEN话语翻译
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被引量:13
2012年
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是贯穿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在现代社会的双重展开催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所催生的现代分工使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思想启蒙所唤起的人本精神则使个人自由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的目标。如何实现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成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反思和重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秉承这一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生产力、劳动异化和阶级斗争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运动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职业选择高度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涂尔干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普遍社会道德来克服社会失范,建立个人主义与社会整合相结合的有机团结社会;韦伯则把劳动分工与理性化、袪魅和工具理性支配对接在一起,通过勾勒价值伦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诸神之争的社会景象来表明个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个人自由的三种前景:通过消除外部强制来实现个人自由;通过重构个人认知结构来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暗淡前景。
郭忠华
关键词:劳动分工涂尔干
未竟的工程--国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被引量:2
2012年
国民与国家相互依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现代国家建构必须以国民建设作为根本。这一点为清季知识分子和西方思想巨擘所认同和践行。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开启的国民建设工程在近代历史上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随着阶级、集体等政治观念的传入,国民建设成为一项未竟的工程。时下,国民建设依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原因,国民建设的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淬沥历史文化之精华,采补西方国民建设之经验,继续推进国民建设。
郭忠华
关键词:公民公民身份
创造公正的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视角转换被引量:3
2012年
近十年来,农民上访已成为最令基层政府头痛的问题。围绕农民上访现象,学术界主要形成了维权视角、治权视角和乡土视角等三种研究进路。每一种进路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主体上,它们尽管都揭示了特定类型的农民上访的原因,但也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合理之处。本文秉持理性选择的立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理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上访的原因,认为公正治理结构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民上访频发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分析,本文提出,必须从制度供给、乡村文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等角度来塑造良好的乡村治理结构。
郭忠华
关键词:农民上访
中国社会建设:话语省思与策略选择——以citizenship翻译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重要术语的翻译是一个集文本翻译与本土化创造于一体的过程,文本的含义和本土政治关怀共同决定着对译术语的选择和新含义的生成。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将西方citizenship概念翻译为"公民资格"、"公民权"、"公民德性"、"公民身份"等诸种术语,每一个术语都表明了中国社会建设的某种话语策略。多元化的话语策略一方面有助于表明社会建设的不同进路,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耗损术语所具有的政治能量,甚至使社会建设误入歧途。作为完善之策,一方面,必须以citizenship所展示出来的多元化话语策略为基础,形成中国社会建设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廓清citizenship的对译术语,使社会建设获得更加有力的话语支持。
郭忠华
关键词:社会建设CITIZENSHIP话语策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