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1225011)

作品数:35 被引量:567H指数:14
相关作者:许强亓星彭大雷董秀军邓茂林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爱荷华大学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8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滑坡
  • 9篇黄土
  • 8篇黄土滑坡
  • 8篇黑方台
  • 5篇地震
  • 5篇振动台
  • 4篇边坡
  • 4篇边坡工程
  • 3篇振动
  • 3篇振动台试验
  • 3篇软弱
  • 3篇软弱夹层
  • 3篇台试
  • 3篇模型试验
  • 2篇地震作用
  • 2篇动力变形
  • 2篇振动台模型
  • 2篇振动台模型试...
  • 2篇软基
  • 2篇软岩

机构

  • 3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爱荷华大学
  • 3篇四川省交通运...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三峡大学
  • 2篇南京大学(苏...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 1篇四川省蜀通岩...
  • 1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35篇许强
  • 12篇亓星
  • 10篇彭大雷
  • 8篇董秀军
  • 7篇邓茂林
  • 6篇周飞
  • 6篇刘汉香
  • 6篇李骅锦
  • 5篇郑光
  • 4篇朱星
  • 4篇王龙
  • 4篇何雨森
  • 3篇李为乐
  • 3篇杨峥
  • 2篇刘春
  • 2篇王峰
  • 2篇韩蓓
  • 2篇施斌
  • 1篇肖先煊
  • 1篇黄润秋

传媒

  • 8篇工程地质学报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人民长江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2篇山地学报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2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地表水入渗机制初步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黑方台黄土底部的地下水对滑坡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地下水的来源主要为台塬大面积灌溉,灌溉水通过孔隙、裂隙进入黄土内部并在底部向台塬四周渗出。通过探地雷达确认了台塬中部与台塬边同样发育大量裂隙延伸至黄土深部。根据灌水和开挖探槽可见裂隙为地表水的主要优势入渗通道,地表水可沿裂隙快速入渗至黄土深部。在台塬四周的陡壁和典型滑坡后壁取样测含水率发现黄土底部只有裂隙渗水点附近含水率较高,其余区域含水率增大不明显,黄土底部含水率大小分布受节理裂隙控制。
亓星许强李斌彭大雷周飞
关键词:黑方台
一个平推式滑坡的典型实例——兼论四川某滑坡的成因机制被引量:11
2014年
所研究滑坡位于四川东部某市境内。该滑坡属于缓倾角岩质顺层滑坡,这类滑坡存在识别难度大、隐蔽性很强、成因机理复杂、成灾模式奇特、减灾防灾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通过成因机制及形成演化分析,再现了一个缓倾角岩层滑坡的变行破坏过程。研究表明:在降雨过程中,滑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板梁状、块状,水是透过第四系覆盖层沿滑体节理裂隙下渗到相对隔水层,在相对隔水层层面上发生面流;同时软化相对隔水层,降低其岩土力学参数,形成软弱带。当后缘裂隙达到一定的水头高度时,形成强大的静水压力,滑体中部发生平推拉陷破坏;而滑体东部却发生平推倾倒破坏。
易靖松许强唐梁王峰
“4·20”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被引量:21
2013年
利用汶川地震次生地质敏感性评价模型,以距发震断层的距离、地形坡度、地层岩性、距离水系的距离、海拔高度、PGA为评价因子,对"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预测,为野外调查工作提供参考。预测结果显示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敏感性高的区域主要是芦山、宝兴、天全、雅安、荥经等县市的山区,并主要集中分布于发震断层附近的芦山县大川镇、宝盛乡、太平镇、双石镇、宝兴县灵关镇、天全县小河乡等区域。
李为乐黄润秋许强唐川
关键词:滑坡敏感性逻辑回归
基于环剪试验的黄土完全软化强度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灌溉水下渗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加之季节性冻结滞水促滑效应的影响,进而诱发了大量黄土滑坡。为了进一步研究地下水长期作用对黄土强度的影响,采用环剪仪装置开展了不同饱水时间下(1,3,5,7,10,15,20 d)重塑黄土的强度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强度饱水时间曲线呈"勺形",指出"勺底"数值更符合完全软化强度的定义,并且从水、土相互作用的微观角度对曲线形状作出了合理解释。初步认为,该地区饱水3 d左右的抗剪强度接近于完全软化强度。
李姝张立展许强束骞彭大雷
关键词:环剪试验黄土内摩擦角
含软弱夹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32
2015年
斜坡中的软弱夹层往往控制着其变形破坏模式。在地震作用下,软弱夹层与地震波的复杂作用机制使得该类斜坡的地震响应特征很难被充分了解。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开展4个含软弱夹层斜坡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旨在通过与均质斜坡模型响应进行比较,揭示含软弱夹层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并观察软弱夹层在这一响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4个含软弱夹层模型的水平分量(PHA)和竖直分量(PVA)加速度响应均呈现出高程放大效应,且主要体现在夹层以上部位。在夹层以下部位,水平分量加速度放大系数始终保持在1.5以内。(2)与均质模型响应的比值表明,在夹层以上部位,夹层的存在对2个加速度分量的影响与夹层特征和激振强度密切相关。当激振强度较弱(≤0.3 g)时,厚夹层和薄夹层的存在都能对PHA和PVA响应起到增强作用。当激振作用增强时,厚夹层表现出了隔震作用,在坡顶,PHA和PVA响应相对均质模型分别减弱50%和70%。(3)与加速度响应一致,坡表水平向位移响应也呈现出了高程放大特征,且在坡顶最大。然而,与均质斜坡模型的初始变形出现在坡顶这一现象不同的是,含夹层模型的变形最早出现在夹层以上、坡顶以下的部位。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当激振强度较大时,含夹层模型相对于均质模型在该部位的水平向响应强度显著增强,而夹层的挤压变形也可能造成初始变形部位更靠近夹层。(4)含软弱夹层模型的最终破坏部位和破坏程度,与夹层的厚度和倾角密切相关,表现为含水平夹层模型的破坏部位高于含反倾夹层模型,而含薄夹层模型的破坏程度高于含厚夹层模型。
刘汉香许强周飞杨峥王峰
关键词:边坡工程软弱夹层
地下水诱发渐进后退式黄土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以甘肃黑方台灌溉型黄土滑坡为例被引量:33
2017年
黑方台位于我国甘肃省永靖县,该区由于长期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其中最典型的一类滑坡为渐进后退式黄土滑坡。通过对比代表性滑坡多期Google影像,并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近年来新发生的滑坡,发现该类黄土滑坡具有典型的渐进后退式演化过程。现场调查和对典型滑坡剖面黄土含水率的实测发现,黄土层底部受地下水的长期浸泡软化所形成的软基效应是使黄土滑坡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滑坡发生后留下的弧形凹槽往往成为地下水局部集中汇聚和排泄点,滑源区被滑坡残留体覆盖导致地下水位局部雍高上涨,将导致同一滑坡发生多次渐进后退式破坏。
亓星许强彭大雷董秀军陶叶青
关键词:黄土滑坡
WA-BT-ELM耦合模型在黄土滑坡位移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黄土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基于小波分析函数(Wavelet Analysis,WA)、提升回归树(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T),以及极限训练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方法,提出一种名为WA-BT-ELM的黄土滑坡位移预测新方法。该方法将非线性位移数据作为一时间序列,运用小波分析函数将监测点累积位移曲线分解为若干子小波;随后使用提升回归树对所有子小波进行重要度分析,剔除相关性不高的子小波以去掉冗杂信息;最后运用极限训练机,结合筛选得到的子小波对滑坡位移进行预测分析。基于该模型对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滑坡区的滑坡位移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得到了优于ANN,BPNN,SVM,ELM,以及WAELM预测模型的结果,故认为WA-BT-ELM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黄土滑坡位移预测方法。
李骅锦许强王思澄亓星彭大雷何雨森
关键词:黄土滑坡小波变换
2015年4.29甘肃黑方台党川2~#滑坡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被引量:61
2016年
2015年4月29日早上7点55分,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发生了小规模黄土滑坡,约5×10~4m^3失稳的黄土从黄河Ⅳ级台塬黑方台冲向黄河Ⅱ级台塬。滑坡后仅3h,再次产生较大规模的黄土滑坡,约35×10~4m^3黄土泥流冲向下游,形成长约780m,宽100m的堆积体,最大的堆积厚度17m,在党川段是少有的灾难性的滑坡。本文在滑前位移监测和裂缝分布变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详细地质调查、低空摄影测量、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含水率实验等手段,对党川2~#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形成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初步认识。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党川2~#滑坡共发生2次滑动,根据滑动模式和堆积特征上分析,第Ⅰ次相对独立,第Ⅱ次分为3轮滑动,共4轮滑动;(2)第Ⅰ次滑动区域面积8396m^2,变形区域仅在台塬边较小范围内,滑前长期蠕动变形是第Ⅰ次滑动发生诱发因素;(3)第Ⅱ次滑动区域面积为27422m^2,地表裂缝较少,滑前裂缝无明显位移变形,底部黄土的液化对台塬黄土滑坡的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次滑动滑距长、破坏强,具有突发性;(4)党川段开始发生大规模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并以落水洞形成滑坡边界,这对其他区段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许强彭大雷亓星董秀军李骅锦巨袁臻
关键词:静态液化
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滑动机制分析——以四川宣汉樊哙大桥滑坡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以宣汉樊哙大桥滑坡为例,分析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的滑动机制。在对滑坡区的地质条件、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滑坡的变形过程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表明,降水对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河水对坡脚的浸泡、冲刷;另一方面,强降雨形成的雨水沿着坡面渗入坡体,在滑体与基岩接触面上形成滞水带,受地下水的浸泡泥岩极易软化,强度大幅降低,促使坡体滑动。深入研究樊哙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成灾机制,对西南地区临河型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借鉴作用。
邓茂林许强韩蓓郑光朱星王泽均
关键词:降雨顶托土质滑坡
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汶川地震使文家沟内产生大型滑坡并解体成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成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发生了多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文家沟泥石流的特点,采取了"水沙分离、固护拦停、监测维护"的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泥石流起动方式由碎屑堆积体冲刷侵蚀转变为支沟沟床起动。治理后文家沟4个雨季内共发生了3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有效减小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但引水截流的实施也伴随了上游清淤等长期性的问题,需进一步重视。通过获得的降雨参数建立了文家沟泥石流临界雨量阈值模型,实施治理工程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有明显提高,并逐年缓慢增长。
亓星许强余斌董秀军尹国龙
关键词:治理措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