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作品数:27 被引量:125H指数:8
相关作者:初红军王渊韩丽丽杜聪聪马建伟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卡拉麦里山
  • 11篇有蹄类
  • 8篇自然保护
  • 8篇自然保护区
  • 8篇保护区
  • 5篇退耕还林
  • 4篇普氏野马
  • 4篇活动节律
  • 4篇CANIS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模式
  • 3篇盘羊
  • 3篇相机
  • 3篇蒙古野驴
  • 3篇红外相机
  • 3篇LUPUS
  • 2篇野放
  • 2篇生境
  • 2篇生境选择
  • 2篇生态位

机构

  • 17篇新疆大学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阿克苏地区林...

作者

  • 18篇初红军
  • 7篇王渊
  • 5篇韩丽丽
  • 4篇杜聪聪
  • 3篇马建伟
  • 2篇刘冬志
  • 2篇刘姝
  • 2篇何兴东
  • 2篇胡德夫
  • 2篇冯锦
  • 1篇赵晶
  • 1篇陈勇
  • 1篇时坤
  • 1篇李凯
  • 1篇刘钊
  • 1篇蒋志刚
  • 1篇刘元超
  • 1篇张帆
  • 1篇黄艳
  • 1篇吴兵

传媒

  • 8篇干旱区研究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兽类学报
  • 2篇天津农学院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宁夏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中南林业调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分析青海黄土丘陵区相同林龄(8年)的5种造林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微生物总量大小,结果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各造林模式缓解日温变化效应的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
李金花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土壤效应
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多样性调查及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以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18年4~5月,首次较为系统地对卡山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等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鸟类9目21科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调查结果显示,春季鸟类中,共有留鸟19种、夏候鸟28种、冬候鸟6种、旅鸟6种;繁殖鸟(包括夏候鸟和留鸟)47种,占总数的79.66%;鸟类区系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占繁殖鸟种数的78.72%。工业发展、人为活动干扰、保护措施等对卡山自然保护区鸟类有不同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对应的保育措施。
冯锦初雯雯葛应强白硕彭向前初红军
关键词:鸟类多样性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被引量:10
2011年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青海省湟水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湟水河流域相同林龄(8a)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5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容重和pH值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土壤持水性大小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农田;土壤可蚀性K因子大小顺序为:沙棘<云杉桦树混交<云杉沙棘混交<桦树<云杉<农田;缓解日温变化效应顺序为: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占95%以上。
董旭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效应土壤微生物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被引量:5
2016年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1143 bp核酸序列,发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鹅喉羚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855),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2 24)。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twork所构建的单倍型间中介网络图都显示出2个遗传分化程度很大的分支,且这2个分支都出现过明显的群体扩张和持续增长。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H1与Genebank检索获得的瞪羚属其他12个物种Cyt b基因进行了比较,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树,证明与鹅喉羚最接近的物种为印度瞪羚(Gazella bennettii),鹅喉羚与瞪羚属内物种的分歧时间大约为1.08-2.5 Mya。
董潭成初红军陈勇吴洪潘贺雷葛炎
关键词:鹅喉羚种群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地位
蒙古国西北部狼(Canis lupus)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5年
采用PCR和测序技术,分析了30只蒙古国西北部狼线粒体DNA(mt DNA)D-loop区519 bp核酸序列,基于mt DNA D-loop区序列对蒙古国狼和NCBI公布的其它狼种群进行系统树构建。结果显示:蒙古国狼存在7种单倍型,检测到29处变异位点,占所分析位点总数的4.9%,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6-0.024平均遗传距离是0.004±0.001。单倍型多样性为0.952±0.096,核苷酸多性为0.011 60±0.006 46。聚类分析表明,蒙古国狼分布在2个支系中,与中国新疆、内蒙古种群亲缘关系较近,与中国青海、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蒙古国西北部狼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其他狼种群的影响较大。中国青海、西藏、喜马拉雅山附近的狼种群应同属于一个群体,该研究为蒙古国乃其与我国毗邻区域狼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元超赵晶初红军董潭成韩丽丽陶永善葛炎
关键词:MTDNAD-LOOP母系起源
卡拉麦里山雌雄盘羊行为差异及一致性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对盘羊蒙古亚种(Ovis ammon darwini)的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雌雄盘羊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但某些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各季节采食行为都占有较高比例(约50%),雌雄盘羊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不同季节卧息行为也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但春季和秋季雌雄盘羊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昼间,雌雄盘羊均花费较多的时间采食和卧息;且雄性盘羊卧息使用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单性盘羊群体的行为一致性高于混合群体,雌、雄单性群体的行为一致性指数与混合群体相反。盘羊单性群体与混合群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雌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4.976,df=1,P〈0.01;雄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0.472,df=1,P〈0.01)。盘羊蒙古亚种雌雄性行为之间的差异性验证了性别分离的活动预算假说。
刘宁娜初红军张钧泳杜聪聪贺雷葛炎
关键词:行为节律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索与实践被引量:5
2021年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是一种能够兼顾当地居民生存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模式,它更适合于压力的开放性资源管理,促使社区居民承担责任、监督管理工作,并可在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分析了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背景与措施,探讨了该保护区社区共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社区共管建议,突破共管的制约因素,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慧书刘惠芬何兴东
关键词:社区共管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蒙古野驴是生活在亚洲中部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重要的珍稀有蹄类动物。采用PCR和测序技术,我们成功测定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日常监测时获得的26匹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样本的mt DNA D-loop区核酸序列,对蒙古野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蒙古野驴核苷酸多样性较高(π=0. 20392±0. 05230),单倍型多样性与其他马科动物大致相同(Hd=0. 982±0. 020)。表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Tajima's D值为负,中性检验不显著(P> 0. 10),表明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蒙古野驴在整体水平上并未出现过瓶颈效应或者快速扩张等历史事件。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进化树,结合Network构建的单倍型间网络图显示2个重要分支。我们通过历史分布及地理位置推测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蒙古野驴可能存在外来种群的迁入。将本研究得到的蒙古野驴序列与Gen Bank检索获得的另外7种马科动物的mt DNA D-loop区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马科动物分化过程中平原斑马出现最早,山斑马首先分离出来,然后是蒙古野驴、藏野驴、努比亚野驴、细纹斑马,最后是普氏野马与非洲野马,其中与蒙古野驴最接近的物种是藏野驴。
冯锦初雯雯端肖楠胡德夫胡德夫葛炎初红军
关键词:蒙古野驴MTDNAD-LOOP系统发育地位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野放普氏野马的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被引量:10
2017年
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68 d,获得野放普氏野马有效照片2 051张。研究发现,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符合正态分布,且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春季远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而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野放普氏野马饮水频次春季极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普氏野马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钟形,13:00~17:00时达到高峰,20:00~次日5:00时快速下降,3:00~6:00时是一天中的低谷,在5:00~13:00时快速上升。不同月份野放普氏野马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8.364,df=7,P<0.01)和昼行性指数β(t=19.519,df=7,P<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66>0.54,表明野放普氏野马活动以昼间为主。季节间活动差异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样本K-S检验,t=7.851,df=23,P<0.01)。独立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值差异不显著(χ~2=0.162,df=2,P>0.05)。通过在卡山保护区固定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初步明晰了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附近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水源地利用,从而为野放普氏野马的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吴兵初雯雯吴洪潘任松柏贺雷葛炎布兰初红军
关键词:普氏野马活动节律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蒙古野驴的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被引量:15
2014年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区,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奔跑速度快、警惕性高、分布区域偏僻,迄今为止对其活动节律仅有半散养条件下昼间的研究。我们于2013年4–11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选取13处水源地,布设28台红外相机,对其在荒漠水源地的全天候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蒙古野驴在春、夏、秋季的有效照片数量分别为294张、1,990张、2,679张,其活动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2)蒙古野驴昼间集群平均数量大于夜间。(3)蒙古野驴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U"型,其活动在0:00–1:00达到高峰,7:00–9:00间快速下降,12:00–13:00和16:00–17:00是一天中的两个低谷,在21:00–22:00间快速上升。研究水源地周围蒙古野驴的活动节律可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乃至新疆北部荒漠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并能对同域生存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的野化工作起借鉴作用。
吴洪潘初红军王渊马建伟葛炎布兰
关键词:蒙古野驴水源地活动节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