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8055)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顾瑛黄乃艳曾晶王颖赵士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鲜红斑痣
  • 4篇疗法
  • 4篇光动力
  • 4篇红斑
  • 4篇斑痣
  • 3篇动力疗法
  • 3篇激光
  • 3篇光动力疗法
  • 2篇衍生物
  • 2篇竹红菌乙素
  • 2篇细胞
  • 2篇光动力治疗
  • 1篇毒性
  • 1篇血管
  • 1篇血卟啉
  • 1篇血卟啉单甲醚
  • 1篇氧含量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色差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北京理工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顾瑛
  • 5篇黄乃艳
  • 5篇曾晶
  • 4篇王颖
  • 2篇赵井泉
  • 2篇薛平
  • 2篇殷荣
  • 2篇邓虹
  • 2篇蔡宏
  • 2篇俞信
  • 2篇邱海霞
  • 2篇王天时
  • 2篇赵士勇
  • 1篇陈荣
  • 1篇孙强
  • 1篇赵广
  • 1篇程会
  • 1篇董宁
  • 1篇朱建国
  • 1篇施东雯

传媒

  • 6篇中国激光医学...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两种新型竹红菌乙素衍生物在人胃腺癌BGC-823细胞中吸收规律的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两种新型光敏剂5-氨基-1-戊磺酸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和15位脱乙酰基13位3-氨基-1-丙磺酸竹红菌乙素衍生物(DPROHB)在人胃腺癌BGC-823细胞中的吸收规律。方法以浓度为4μM的PENSHB、DPROHB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分别孵育0、0.5、1、2、4和8 h,用荧光分析法测定细胞内光敏剂含量,通过浓度-荧光强度标准曲线换算成光敏剂浓度,绘制每种光敏剂的孵育时间-细胞含量的关系曲线。以浓度为0.5、1、2、4和8μM的两种光敏剂分别孵育BGC-823细胞4 h后,测定细胞内荧光强度,绘制光敏剂的孵育浓度-细胞含量关系曲线。结果 BGC-823细胞对PENSHB和DPROHB的吸收含量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两者变化趋势相近,孵育1 h内细胞吸两种新型光敏剂收含量增加较快,4 h达到平台。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PENSHB和DPROHB的细胞吸收量随孵育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基本呈线性关系,上升趋势相似。两者在细胞内的吸收含量依赖孵育时间及孵育浓度。结论两种新型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和DPROHB在提高水溶性及光动力效应的同时,细胞吸收特性良好,是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光敏剂。
殷荣邓虹黄乃艳曾晶王颖赵井泉顾瑛
关键词:光敏剂肿瘤细胞
大鼠耳部微血管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诊断皮肤微血管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以大鼠耳部皮下血管作为鲜红斑痣模型,应用OCT系统对大鼠耳部皮肤进行成像。将OCT扫描图像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比较,OCT图片可清晰分辨大鼠耳部皮下微血管,并可得到血管直径及深度的量化信息。结论 OCT对鲜红斑痣等皮肤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赵士勇俞信黄乃艳邱海霞周扬王天时薛平顾瑛
关键词:鲜红斑痣组织病理学
瘢痕成纤维细胞对血卟啉单甲醚的吸收特性及其光动力效应
2011年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对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吸收特性和光动力疗法(PDT)的杀伤效应。方法取原代培养的HSF,经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MME浓度(0~40μg/ml)和孵育时间(0~120 min)对HSF细胞吸收HMME的影响;MTT法检测HMME-PDT对HSF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一定HMME浓度范围内(0~40μg/ml),HSF细胞对HMME的吸收量随HMME浓度和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范围内的HMME-PDT对HSF细胞的杀伤效应与HMME浓度和激光能量密度正相关。结论 HSF对HMME的吸收随HMME浓度和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HMME-PDT处理HSF时,光敏剂HMME浓度和激光能量密度是影响细胞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蔡宏顾瑛曾晶孙强董宁
关键词: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激光增生性瘢痕
578nm激光对灰兔视网膜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功率密度下,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的改变,探讨影响激光对视网膜生物效应的因素。方法灰兔16只,32只眼,以波长578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射眼底的激光功率密度分为435、869、1 304、1 739、2 174、2 608和3 043 mW/cm2 7组,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24 h用检眼镜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视网膜的损伤,并行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波长为578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汽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 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照光条件下,其功率密度越高,视网膜损伤越重。结论在激光波长578 nm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功率密度是影响激光对灰兔视网膜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
施东雯赵广蔡宏顾瑛张继庄
关键词:激光视网膜生物效应
竹红菌乙素及其衍生物对人胃腺癌细胞光动力杀伤效应的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测定两种新型光敏剂5-氨基-1-戊磺酸取代竹红菌乙素衍生物(PENSHB)和15位脱乙酰基13位3-氨基-1-丙磺酸取代的竹红菌乙素衍生物(DPROHB)的细胞毒性及其光动力杀伤效应,并与其母体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 B,HB)的细胞毒性、光动力杀伤效应进行比较。初步了解两种新型光敏剂的光动力作用效果。方法三种光敏剂分别孵育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光动力组:采用波长532 nm、功率密度20 mW/cm2 KTP激光照射1 000 s。光敏剂组:仅孵育24 h。用MTT法分别测定各组不同光敏剂浓度下的癌细胞存活率。分别绘制药物对细胞光毒及暗毒的杀伤曲线,并拟合曲线方程,计算光动力组半数杀伤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PDT)及光敏剂组半数杀伤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DT)。并由此计算光敏剂的安全系数。结果 PENSHB、DPROHB及HB对BGC-823细胞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PDT)分别为26.22、28.14和48.03 nM;PENSHB、DPROHB的IC50-PDT与HB的IC50-PDT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ENSHB的IC50-PDT与DPROHB的IC50-PDT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光敏剂组PENSHB、DPROHB及HB半数杀伤浓度(IC50-DT),分别为3.42、4.20和4.48μM,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ENSHB、DPROHB及HB的安全系数依次为130,173,93。结论 PENSHB和DPROHBP对BGC-823细胞株的PDT杀伤效应无明显区别,但均强于HB,三种光敏剂对细胞暗毒性相当,PENSHB和DPROHBP较HB安全性有所提高。
殷荣赵井泉黄乃艳王颖曾晶朱建国邓虹顾瑛
关键词:激光细胞毒性
光学相干层析术用于鲜红斑痣诊断被引量:8
2010年
光学相干层析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具有非侵入性,高分辨及高速成像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生物医学领域。但由于大部分生物组织具高散射系数,通常仅能对表层组织下数毫米深度内进行成像。穿透深度不足限制了OCT在皮肤科等领域应用。作为常见多发病的鲜红斑痣具有病变组织浅,血管增生明显等特点,所以OCT非常适于鲜红斑痣的检测。通过选择皮肤穿透性好的中心波长为1310nm超辐射二极管,合理优化样品臂和参考臂光强比例及偏振控制,实现了对鲜红斑痣在体成像研究,采集了清晰的OCT图像,得到其关键特征参数,如表皮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对鲜红斑痣的诊断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赵士勇俞信邱海霞黄乃艳王天时薛平顾瑛
关键词:鲜红斑痣光动力疗法
漫反射光谱用于光动力治疗中鲜红斑痣皮肤氧含量监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尝试利用漫反射光谱检测鲜红斑痣皮肤的氧含量,并用于监测光动力治疗中鲜红斑痣皮肤氧含量的变化。采用Ocean Optics公司生产的USB2000微型光纤光谱仪采集PWS皮肤的漫反射光谱,根据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皮肤中两种主要的吸光基团)吸收光谱的差异,分析病变皮肤氧含量及治疗中氧含量的变化趋势。对14例PWS患者进行治疗中皮肤漫反射光谱的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不同类型PWS皮肤氧含量不同,光动力治疗中大部分P4、P5型PWS皮肤氧含量没有显著降低,P6型PWS皮肤氧含量降低明显。表明现有的漫反射光谱法可定性监测PWS皮肤氧含量的变化趋势。通过进一步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并建立相应的光谱分析方法,有望更准确地测量PWS皮肤中的氧含量变化。
王颖廖小华顾瑛陈荣曾晶
关键词:氧含量光动力疗法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色差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前后病灶颜色的变化规律,寻找客观、稳定的鲜红斑痣颜色变化评定系统。方法随机抽取鲜红斑痣患者34例34处病灶,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CIE1976L*A*B*系统,使用分光光度仪,测量病灶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2~3个月的颜色参数,并分析其治疗前后的颜色参数L*、a*、b*、△E*的变化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光动力疗法治疗前,病灶与对侧正常部位的颜色比较,红绿度a*高,同时随着病变分型由P2至P6,色差值△E*明显增大;光动力疗法治疗后即刻明度L*明显下降,治疗部位肤色略变深;术后2~3个月与术前比较,治疗部位红绿度下降,且随临床疗效越显著,红绿度a*值降低越多,色差△E*升高越多;年龄、部位、疾病分型单个因素对一次治疗前后病灶颜色的变化不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CIE标准色度系统测定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后病灶颜色的变化有较好的客观性,可将其作为临床上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疗效的评定标准之一。
程会黄乃艳王颖曾晶顾瑛
关键词: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色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