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020503010)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陈保平张乐勤陈素平田晓四陈志鹏更多>>
相关机构:池州学院黑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建设用地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征信
  • 1篇整治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指数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水资源
  • 1篇土地集约利用
  • 1篇土地资源
  • 1篇农村
  • 1篇助推作用
  • 1篇综合改革试点
  • 1篇系统结构
  • 1篇县域
  • 1篇县域土地

机构

  • 10篇池州学院
  • 3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6篇陈保平
  • 2篇陈素平
  • 2篇张乐勤
  • 2篇田晓四
  • 1篇刘洋
  • 1篇陈志鹏

传媒

  • 5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大众标准化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铜陵职业技术...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谷物增量格局及贡献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基于2006-2015年安徽省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LMDI分解法、数理统计和GIS技术,定量探究了安徽谷物增量格局、种植面积和单产对谷物增量的贡献率,对增产的各地级市谷物增量构成和贡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年间安徽省谷物产量增加了733.72×10^4 t,玉米、小麦和稻谷增产幅度分别为78.12%、45.94%、6.35%,谷物增量贡献最大的是小麦,比例达60.54%;2)从谷物增量贡献量来看,小麦优势地位明显,玉米增幅大增产贡献提升较快;从增量空间格局来看,安徽省13个地级市因小麦主要贡献导致增产,2个地级市因玉米主要贡献导致增产,只有1个地级市因稻谷主要贡献导致增产;3)种植面积增加引起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35.14%,由单产提升贡献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64.86%,时序上,谷物种植面积贡献率总体呈下降,单产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对安徽谷物增量的贡献达66.53%,是安徽省谷物生产的主力。
吴海中田晓四胡刚
关键词:谷物
皖江县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初探——以池州市青阳县为例
2012年
皖江地区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县域土地辽阔、资源比较丰富。本文以皖江地区的池州市青阳县为案例,通过依据案例区土地利用方面的调查数据,首先阐述该县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特征,其次分析了当前该县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了该县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着重指出:(1)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乡镇土地资源,提高县域土地的利用率;(2)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发挥聚集效应;(3)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盘活各乡镇存量土地,提高建筑容积率;(4)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土地管理制度;(5)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和复垦一些闲置用地。
陈保平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
池州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2019年
以池州市2010、2018年Landsat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来估计植被覆盖度,分析池州市8年内的植被变化状况,并将分析结果用Arcgis成图展示。结果表明:池州市植被覆盖分布总体是南高北低,呈现不典型的阶梯分布,池州市的西南、中南林区呈现高植被覆盖度,北部和东北部城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与2010年相比,2018年池州市水体和裸土等非植被面积从669.18km^2减少至329.21km^2,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减少了660.08km^2,中植被覆盖度覆盖面积增加了1465.75km^2。
吴海中李少杰田晓四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当前众多个人征信系统出现在我国征信市场上,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日益增多。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发展较迟,尤其是在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我国当今信用社会,为了更好维护信用社会秩序,国家应重视加强对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首先阐述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传统和新兴的个人征信系统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系统进行对比,借鉴国外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经验,指出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提出了对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参考性建议。
陈志鹏
关键词:个人征信系统结构
池州市城镇化进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年
当前随着池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明显提高,同时造成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以较小的生态损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阐述研究区概况、池州市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分析了影响池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探讨城镇化进程对当地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和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与资金投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等方面,对促进池州市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陈保平陈志鹏刘洋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初探——以池州市陵阳镇所村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当前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等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首先阐述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其次设计皖南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以池州市陵阳镇所村为典型案例,针对该村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SWOT分析,最后提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主要对策。
陈保平章勇刘洋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整治SWOT分析
基于边际效应模型的安徽省建设用地增长极限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客观把握建设用地扩展对经济贡献极限规律,有利于厘清管理层对土地经济价值的科学认识,摒弃夸大经济依赖土地投入的歧路理念。运用经济学边际理论及边际效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安徽省边际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及边际建设用地变化率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①1997—2012年,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达0.909;②边际建设用地值由1997年的0.139 6 km2/亿元降至2012年的0.052 1 km2/亿元,呈递减态势;③边际建设用地变化率值由1997年的-4.62×10-5km2/亿元2增至2012年的-1.85×10-6km2/亿元2,呈逐渐接近0态势;④边际建设用地变化率为0时刻将在2022年达到,建设用地使用量将达最佳状态。可为安徽省制定土地管控政策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也可为省域尺度同类研究提供范式借鉴。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
关键词:建设用地经济增长
池州市水资源赋存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初探
2018年
池州市水资源赋存总量比较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当前随着该市人口不断增多,新型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越来越迫切。首先阐述研究区概况和池州市水资源赋存状况,其次分析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了池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对策,以促进当地政府全面加强对该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及统一调配,从而达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陈保平
关键词:水资源赋存状况可持续利用
安徽省近15年土地要素对经济贡献及Logistic曲线拐点探析被引量:20
2014年
运用C-D生产函数,利用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安徽省1997~2011 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其Logistic 曲线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① 研究时段,资本、劳动力、建设用地投入要素对二、三产业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69、0.801、0.369;② 资本、劳动力、建设用地、科技进步投入要素对经济贡献率分别为52.31%、22.9%、20.74%、4.05%;③ 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契合Logistic 曲线,拐点位于二、三产业产值为2 744 亿元时(2002 年),1997~2002 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随经济增长呈加速上升态势,2002~2011 年,建设用地对经济贡献上升速度减缓,并最终趋于平稳;④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呈递增态势,但科技对经济贡献率偏低。从转换土地经济发展理念、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经济由资源依赖性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
关键词:C-D生产函数建设用地扩展经济贡献率
农村综合性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以东至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近两年来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全面有效地开展,安徽省东至县早在2018年6月就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功入选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该县在依托自身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改革的政策推动作用,完善农村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在通过实地考察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东至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情况,分析和总结该试点区的一些创新举措与可借鉴经验,最后结合该试点区的具体实际与典型案例,指出农村综合性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
李练练陈保平潘雯谢凌晨刘培朕刘和涛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助推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