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058)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赵亮张晓爱孙嘉辰刘力华刘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高寒草甸
  • 9篇草甸
  • 8篇雀形目
  • 7篇鸟类
  • 7篇雀形目鸟类
  • 4篇捕食
  • 2篇气孔密度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卵壳
  • 2篇孵卵
  • 2篇孵卵行为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关系
  • 1篇营养级
  • 1篇生长期
  • 1篇生态学
  • 1篇食性
  • 1篇筑巢
  • 1篇温度调节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工程咨...

作者

  • 9篇赵亮
  • 5篇张晓爱
  • 4篇孙嘉辰
  • 3篇刘力华
  • 2篇刘泽华
  • 2篇褚晖
  • 1篇周华坤
  • 1篇易现峰
  • 1篇王爱真
  • 1篇陈晓澄
  • 1篇曹伊凡
  • 1篇雷富民

传媒

  • 6篇Zoolog...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壳特征
作为胚胎发育的屏障,卵壳特征如卵壳厚度和气孔密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繁殖的7种代表性雀形目鸟类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小云雀(Alauda gulgula)、黄头鹡鸰(Mo...
孙嘉辰曹伊凡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气孔密度孵卵行为
文献传递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共存机制的生态形态学解释被引量:9
2013年
生态形态学特征是生物在选择压力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重要影响。为使种间竞争最小化,同质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割。1983--2012年,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9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态形态学特征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雀形目鸟类的各个生态形态学特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92.0%的个体被正确归类,除小云雀(Eremophilaalp酷扩括,79.2%)外,其余各物种判别正确率均较高(84.5%~100%),9个物种被分成5个集团(guild)。各集团独特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与集团内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和取食行为相关,最终解释了各个物种如何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实现共存。
刘力华陈晓澄褚晖孙嘉辰张晓爱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
高寒草甸几种雀形目鸟类的卵反射率分析
2014年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孙嘉辰褚晖刘力华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温度调节
繁殖期两种百灵科鸟类对捕食风险的行为响应被引量:10
2005年
生活史理论认为亲代对捕食风险的不同响应影响亲代资源在繁殖中的分配比例,为检验这一理论,于2002—2004年的4—9月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和小云雀(Alaudagulgula)为研究对象,通过捕食风险处理实验,研究了两种鸟对不同强度捕食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二者繁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捕食压力下二者的行为反应没有差异。在捕食风险下,二者亲鸟缩短伴巢时间,减少递食率,延长消失时间;二者雄性的风险容忍度均低于雌性。此外,角百灵亲代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较小云雀敏感。以上结果表明,这两种百灵科鸟类通过降低当前的繁殖投入和提高未来存活概率来响应捕食风险,支持上述生活史理论的观点。
赵亮
关键词:繁殖行为捕食风险
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对高寒草甸雀形目雏鸟生长期的影响被引量:10
2005年
根据1998—2001年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的窝卵数、雏期和巢捕食数据,以Logistic方程拟合雏鸟生长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生长率参数;根据营巢类型将10种雀形目鸟划分为开放或半开放类群(GOB)和全封闭穴居类群(HCB)两类,将把雏鸟的生长过程划分为3个生长期(缓增期、快增期和渐增期)。3个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因营巢类型而异,GOB类群快增期>渐增期>缓增期;HCB类群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分析营巢类型、巢捕食和窝卵数与各生长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长期的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因巢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营巢类型和巢捕食显著影响各生长期占雏期的比例和体重积累占离巢时体重的比例;窝卵数影响快增期和渐增期长度,而不影响缓增期长度。快增期体重积累与渐增期的生长率不相关,但与渐增期长度显著相关。因此,前期的能量积累不影响后期生长率,而影响后期生长的长度。该结果进一步印证在晚成鸟中不存在补偿性生长。
赵亮张晓爱
关键词:雀形目雏鸟生长期窝卵数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壳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作为胚胎发育的屏障,卵壳特征如卵壳厚度和气孔密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繁殖的7种代表性雀形目鸟类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小云雀(Alauda gulgula)、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卵与卵壳特征,以探索在高寒缺氧环境下,不同科鸟类的适应性调节。结果发现,7种鸟类中,除小云雀和角百灵之外,其他鸟类的卵与卵壳特征大部分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除卵壳厚度和气孔直径之外);对7种鸟类卵壳厚度、气孔密度、卵体积、卵重之间进行线性拟合,卵壳厚度、卵体积与气孔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卵壳厚度:P=0.11,卵体积:P=0.09),卵重、卵体积与卵壳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卵重:r2=0.46,P<0.001;卵体积:r2=0.44,P<0.001);对7种鸟卵的数据与繁殖期雌鸟平均体重线性拟合,平均卵重、卵壳厚度的差异与雌鸟体重成正相关(卵重:r2=0.66,P=0.03;卵壳厚度:r2=0.92,P<0.01);对6种鸟(缺乏粉红胸鹨窝卵数数据)卵的数据与孵卵相关变量线性拟合,卵壳厚度及气孔率与窝卵数成负相关(卵壳厚度:r2=0.64,P=0.056;气孔率:r2=0.87,P<0.01),6种鸟(缺乏树麻雀巢杯指数数据)气孔率与巢杯指数或巢型无显著相关性(巢杯指数:P=0.49,巢型:P=0.435)。卵表面积和总气孔数解释了大部分气孔率差异(87%),卵重和气孔率与孵卵期无显著相关(P=0.77),气孔率显著低于预期气孔率(P<0.001)。这些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性(如成鸟的形态、窝卵数等)决定了大部分卵与卵壳特性的差异,但是为适应高寒低氧的气候特征,不同种鸟都具有相对厚的卵壳和低的气孔率,说明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卵的进化。另外,单纯的卵特性(卵体积和气孔率)并不能决定孵卵期长短,亲鸟的孵卵行为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角百灵虽然离巢频率相对�
孙嘉辰曹伊凡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气孔密度孵卵行为
7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食性与消化道形态的比较
2016年
食物是多维生态位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维,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对群落中物种的稳定共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7种雀形目鸟类的食性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以草籽、昆虫和燕麦等为食,且不同物种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曰不同物种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较大(0.120~0.752),除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的食物生态位重叠较小(0.059)外,其他物种间的重叠都较大(0.334~0.904)。不同物种的肝重、胃重和小肠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以草籽为食的黄嘴朱顶雀,其肝重和胃重较小,小肠长度最大;以昆虫为食的地山雀,其胃重和小肠长度最小,肝重较大。随着各物种食性由草籽到昆虫的变化,小肠长度逐渐变小,杂食性物种的相关变化不明显。栖息于相似生境中的雀形目鸟类具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响应。
刘力华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食性消化道
青海北部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5年
从鸟巢特征、巢址选择、窝卵数、育幼行为、雏鸟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以及繁殖对策等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受适合繁殖季节长度、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的影响,或选择逐步投资对策,或选择一次投资对策;每个种群的常见窝卵数就是最适窝卵数;雏鸟的发育模式相对固定,不存在补偿性生长,但是生长期长度是可变化的。①研究亲-子通讯行为的进化和稳定性,提出适应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亲-子间的通讯行为假设;②建立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开放到封闭)上的生命表,找出决定适合度的生命表参数(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因果关系;③测定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上的生态领域变化将是未来研究的3个方向。
赵亮张晓爱刘泽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
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筑巢特征被引量:17
2006年
于1990—2004年的繁殖季节,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收集了12种常见的雀形目鸟类的巢,并且对这些鸟巢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鸟巢分布表现出草地、灌木丛和沼泽的水平分割和地上、地面及地下的垂直分割的空间分布模式,其中地面杯状巢最普遍。巢结构特征,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谱变化,主要表现:巢形状从浅到深,从开放到封闭;巢材性质从单一的植物性到复合的动植物性;巢材重从少到多。不管这些变化有多大,都反映了所有鸟种选择巢址是在安全和隔热两种基本条件之间权衡。在变化谱上的每种鸟巢都有自己的利弊,选择哪种类型的巢是由鸟本身的遗传和环境特征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另外,巢材的运输反映了亲鸟对筑巢活动的投资,是繁殖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巢材重与亲鸟体重之比可以反映出筑巢活动投资的高低。百灵科鸟的开放式地面巢材重大约是亲鸟体重的1/2;而褐背拟地鸦的地下封闭巢的巢材重约为亲鸟体重的5倍以上。其余种类都在两者之间变化。总之,如此不同的投资差异是在捕食压力和种间竞争作用下以及亲鸟为满足鸟卵胚胎和雏鸟迅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下,各种生物学特征协调的结果。
张晓爱刘泽华赵亮王爱真雷富民
关键词:高寒草甸
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确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营养级模型被引量:5
2004年
根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原理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的营养级模型 (3)、 (7)和 (9)式。 3个模型分别描述了每种食物资源对动物的贡献大小 (PCV)、食物资源 (Ai)占取食动物 (P)的整个食物的比例 (PAiP)、动物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 (TLc) :PCVAi =cos (ΔαPAi)ΖPAi(3)PAiP =PCVAi∑i=1PCVAi× % (7)TLc =1+(αc-αTL1) /Δαcd (9)式中 ,ΔαPAi为捕食者P与食物Ai 的取食角 ,ΖPAi为捕食向量与食物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αc 是消费者的向量角 ,αTL1是第一营级的向量角 ,利用系数Δαcd是消费者与食物向量角之差 (为一常数 )。同时 ,给出了判断高寒草甸两个物种之间捕食或营养关系模型 (ΖS1 S2 ) :当cos (Δα) /PCVmin≤ΖS1 S2 ≤cos (Δα) /PCVmax时存在捕食关系 ,并为上下级营养关系 ;当ΖS1 S2 cos (Δα) /PCVmax时 ,不存在捕食关系 ,前式为同一营养级 ,后式为相隔一个至几个营养级。模型 (9)式得到的结果与张晓爱等 (1999)报道一致。
赵亮易现峰周华坤张晓爱
关键词:营养级高寒草甸PCV捕食者营养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