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5028)

作品数:18 被引量:244H指数:9
相关作者:管兆勇袁慧珍刘宣飞钱代丽朱保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ENSO
  • 7篇IOD
  • 5篇印度洋偶极子
  • 5篇夏季
  • 4篇环流
  • 4篇降水
  • 4篇海温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热带
  • 3篇海温异常
  • 2篇中国降水
  • 2篇气候
  • 2篇夏季降水
  • 2篇方程组
  • 2篇北半球
  • 2篇HADLEY...
  • 1篇动点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印度洋海温异...

机构

  • 1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云南省气象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气象灾害重点...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杭州市气象局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作者

  • 13篇管兆勇
  • 2篇刘宣飞
  • 2篇李刚
  • 2篇朱保林
  • 2篇岳阳
  • 2篇钱代丽
  • 2篇袁慧珍
  • 2篇王桂臣
  • 1篇黄瑜
  • 1篇王盘兴
  • 1篇钱玮
  • 1篇黄小刚
  • 1篇卢楚翰
  • 1篇张红华
  • 1篇蒋飞达
  • 1篇王黎娟
  • 1篇谌伟
  • 1篇王元
  • 1篇范萍
  • 1篇费建芳

传媒

  • 8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Comput...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 4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联系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海温资料,采用SVD、相关、合成等方法,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场进行了SVD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存在对全球500hPa高度场变化的4-6个...
王桂臣张红华管兆勇
关键词:ENSO奇异值分解
文献传递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被引量:26
2007年
利用1979—1999年GISST和CMAP月平均资料,用线性回归滤除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和ENSO的相互干扰,定义纯IOD指数和纯N ino3指数,将海温距平处理为相对独立的3个部分,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得到:6—8月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热带中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都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二者对南方夏季降水序列的拟合方差贡献显著,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5月份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可以解释60%左右的南方夏季降水异常,这对南方降水的预测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在正(负)IOD年,热带印度洋SS-TA引起我国南方地区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中国南方为整层水汽的异常辐合(辐散)区,从而使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钱玮管兆勇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年际变化
SVD揭示的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1958—1999年6—8月平均的GISST(Global Indi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资料和同期850 hPa水平风场等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了向量奇异值分解,并对各个模态作了相应分析,发现前两个模态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部分:第1模态是印度洋海温对ENSO信号的滞后响应;第2模态反映了存在于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是ENSO和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的混合模态。讨论了前两个模态与中国夏季降水等变化的联系,发现印度洋海温单极模态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存在负相关,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存在正相关;印度洋偶极型海温与我国降水的关系不典型。
王桂臣管兆勇
关键词:ENSO
CLIMATOLOGIC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OLR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WITH ITS POSSIBLE LINKAGE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被引量:3
2015年
Using the 1979-2009 NCEP/NACR reanalysis data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in East China, research is performed of the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LFO) in OLR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MC)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disturbanc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MC there is significant climatologic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CLFO) i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with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30-60 days) being the strongest for April-September, and the MC acting as a high-value region of percentage contributions of low-frequency OLR variance. On the low-frequency time scale there occur four events of more intense active OLR during this time interval. In the January-April(May-August) phase, MC convection is relatively weak(vigorous). The CLFO makes pronounced eastward displacement at tropics, with phase propagation seen longitudinally, too. There occur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 circulations similar to the EAP wavetrain or P-J teleconnection,starting from the MC via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o the Yangtze valley of China. At different phases,the variation in the low-frequency circulations and heating fields shows that the rainfall disturbance in eastern China is likely to be under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CLFO from the MC in April-September, and the low-frequency heating variation exhibits a meridional pattern as an EAP wavetrain or P-J teleconnection. As the OLR CLFO is in a peak(valley)phase the low-level divergence or convergence with the reversal at high levels over the MC is related to relatively feeble(robust) low frequency convection, thereby exciting an EAP or P-J wavetrain from the MC to the Sea of Japan. At the higher levels, the South-Asian high is eastward(westward) of normal due to effects of low-frequency cyclones(anticyclones), resulting in less(more) rainfall in the Jiangnan(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river) and Hetao(the Great Bend of Yellow River) areas, and i
靳振华管兆勇
关键词:OLR
东亚夏季风位涡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联系
本文利用位涡构造了一个新的夏季风位涡指数(I),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反映夏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异常变化。强指数年,雨带偏北...
江丽俐管兆勇
关键词:夏季降水夏季气温
文献传递
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3
2008年
将最新版的Andreas海洋飞沫通量参数化方案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耦合,对0514号热带气旋Nabi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海洋飞沫蒸发对热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海洋飞沫的作用后,热带气旋范围内(气旋中心附近600km左右范围内)的潜热和感热通量明显增强,尤其是潜热通量,最大值可提高35%~80%,潜热通量的大值区对应热带气旋眼墙处的最大风速区。无论是否考虑海洋飞沫作用,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出热带气旋Nabi的移动路径,但考虑飞沫作用后,由于飞沫对海气界面通量交换的贡献,使得模拟热带气旋中心的最低海平面气压降低,最大风速增强,暖心结构更加明显。
郑静费建芳王元黄小刚李启明吴宏毅
关键词:海洋飞沫热带气旋参数化方案数值模拟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IOD、ENSO间联系的年代际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简称DMI)、Nino3指数和国内学者定义的5种东亚夏季风指数来比较分析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简称IOD)、ENSO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讨论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分别与DMI、Ni-no3指数的年际变化的联系都呈明显的年代际改变。东亚夏季风指数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与DMI联系较弱之外,其余时段均与DMI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季风指数与DMI为正相关时,其与Nino3指数则呈负相关,IOD和ENSO对夏季风具有相反的影响。当季风指数与DMI呈较强的正相关时,其与ENSO的相关较弱;而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季风指数与ENSO呈较强的相关时,其与DMI的关系亦较弱。东亚夏季风与IOD、ENSO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呈现此强彼弱的特点。1972—1982年和1983—1993年这两个阶段海温分布的显著不同,可能导致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环流变化的周期及分布的改变,使得东亚夏季风与IOD和ENSO的关系发生年代际改变。
江丽俐管兆勇卢楚翰钱代丽
关键词:ENSO年际变化
近57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的年代际振荡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被引量:42
2009年
利用1951—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站降水和环流特征指数,研究了近57 a来夏季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同期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夏季副热带高压面积也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末显著增强,并呈现出准20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各周期中,中国同期降水及流场均出现较大调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长期趋于增大,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降水分布由"北多南少"转为"北少南多",而降水线性增长的区域则呈现出较上一周期明显北移的特征。
钱代丽管兆勇王黎娟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突变降水年代际变化
一类反应扩散方程组正平衡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2007年
利用锥映射不动点指数计算方法,结合极值原理、解耦方法得到了一类反应扩散方程组正平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分析过程表明,对此类微分方程组的解耦方法类似于代数方程中的消元法。
蒋飞达李刚
关键词:反应扩散方程组锥映射不动点指数平衡解
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赤道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的直接和间接联系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月平均降水资料(CMAP)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采用2009年Kao等定义的中部型ENSO指数,给出了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SST)异常指数,并分析了中部型ENSO和海洋性大陆(MC)区域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当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事件发生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中太平洋)出现显著降水和气温负(正)异常,此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有明显的负(正)热源异常,大气受冷却(加热)而下沉(上升),同时潜热释放之外的非绝热加热表现为负(正)异常,易于导致降水负(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区域与中太平洋间主要通过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建立联系。(1)中部型ENSO指数显著正异常时,在对流层低(高)层,海洋性大陆区域和中太平洋间存在由关于赤道的对称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而形成的直接联系,并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东部辐散(辐合)偏弱,而海洋性大陆区域西部辐散(辐合)偏强。(2)在垂直剖面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正异常和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的大气异常冷却有利于促使该地区低层赤道西风异常增强并进而利于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的维持,并由此通过反沃克环流圈促进海洋性大陆区域下沉运动增强。此为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间的直接联系,可由皮叶克尼斯机制进行解释。而位于中太平洋与秘鲁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亦可用这一机制进行解释。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的间接联系主要表现在由赤道外低纬和中纬度地区均存在的沿弧形路径上的垂直环流而建立的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地区的联系上。这些弧形垂直剖面上的垂直环流不仅与局地哈得来环流有关,还与热带和中纬度的罗斯贝波动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中部型ENSO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机理以及与热带外�
王悦管兆勇方陆俊汪婉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