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C200010)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周绪霞丁玉庭顾赛麒刘璘赵培城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鱼糜毛坯腌制过程盐分传递及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3种不同NaCl添加量(16%、20%和24%,v/v)对固态真菌发酵后的鱼糜毛坯进行腌制(常温20℃和4℃),研究毛坯在腌制过程中的渗透脱水规律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食盐渗透遵循菲克第二定律,且在相同腌制温度下,渗透速度常数随食盐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腌制过程中,鱼糜毛坯的含水量、氨基态氮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均逐渐降低,且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加。在相同食盐添加量的情况下,低温腌制的食盐渗透常数要小于常温腌制,各生化指标的下降也小于常温组,且常温腌制后期出现微生物大量生长,导致TVB-N值的升高。考虑腌制过程中食盐渗透过快易造成坯体质地不均一,以及一些风味和营养物质流失,所以将加盐量20%、4℃腌制36h确定为鱼糜毛坯最优的腌制工艺。
- 周绪霞徐潇颖赵丹丹丁玉庭
- 关键词:鱼糜
- 真菌固态发酵鱼糜过程中蛋白酶活及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
- 2014年
- 以低值海产鱼糜为主要发酵原料,毛霉和米曲霉为发酵菌株,研究固态发酵鱼糜过程中发酵菌株产蛋白酶活性、鱼糜生化指标及质构特性等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真菌发酵剂能够在鱼糜表面生长并分泌蛋白酶。在前发酵过程中,毛霉和米曲霉产蛋白酶活性不断提高,发酵24 h后酶活迅速上升,其中毛霉组由发酵24 h的19.74 U/g上升到发酵48 h的66.27 U/g,而米曲霉组由发酵24 h的23.32 U/g上升到发酵48 h的82.38 U/g。发酵48 h内,鱼糜制品水分含量及pH值持续降低;硬度先增加后降低;氨基酸态氮含量不断增加,毛霉和米曲霉组由初始的0.03 g/100 g分别增加到发酵48 h的0.49 g/100 g和0.46 g/100 g,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米曲霉产中性蛋白酶能力优于毛霉,但毛霉发酵后的鱼糜制品的成形性、质构及其余生化指标较优。目前国内外未见以真菌为发酵剂对鱼糜制品进行发酵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为低值鱼糜制品的高值化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周绪霞徐潇颖韩晓丁玉庭赵培城
- 关键词:米曲霉毛霉鱼糜固态发酵
-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白鲢鱼肉蛋白质与特征腥味物结合作用被引量:10
- 2016年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典型呈腥味挥发物(庚醛、辛醛、壬醛和1-辛烯-3-醇)与白鲢鱼肉肌原纤维蛋白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肌球蛋白作为肌原纤维蛋白主要的组分,是白鲢鱼肉中典型腥味物质的主要结合受体。基于热力学模型(Scatchard方程及其Klotz图)的研究发现,肌球蛋白与4种腥味物质的结合自由能(ΔG)均小于0,表明所有结合反应均是自发的。与直链醛(庚醛、辛醛、壬醛)相比,1-辛烯-3-醇和肌球蛋白有更多的结合位点数(n)和较高的结合常数(K),且肌球蛋白对直链醛的结合能力随着链长的增加而有所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淡水鱼糜生产过程中改良现有漂洗方法以实现有效脱腥提供理论依据。
- 刘璘崇云青丁玉庭顾赛麒周绪霞
- 关键词:鱼肉蛋白腥味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