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128)

作品数:1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林玮生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5篇比较文学
  • 2篇形态论
  • 2篇神话
  • 2篇文学研究
  • 2篇文艺
  • 2篇希腊悲剧
  • 2篇悲剧
  • 2篇比较文学研究
  • 1篇新论
  • 1篇行动性
  • 1篇学理
  • 1篇野蛮
  • 1篇艺术
  • 1篇秩序
  • 1篇中国悲剧
  • 1篇中国语境
  • 1篇人兽
  • 1篇三分说
  • 1篇神格

机构

  • 12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4篇林玮生

传媒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个体论视角下比较文学的“两个比较”
2012年
比较文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依然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梳理或界定,其中的主要根源是传统研究的"总体论"取向。通过开辟一种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路径,即"个体论"取向,依据"观念"与"方法"的关联性(即两者之间的相生性与疏离性),可将"比较"分为"他律性比较"与"自律性比较"。"他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相生的"比较";"自律性比较"是指与"观念"疏离的"比较"。对"两个比较"的揭示,使比较文学的"比较"内涵得到一次学理性的朗照。
林玮生
论“神象”的生成机理被引量:1
2016年
"神象"是指神话中诸神的形象,是关于诸神的形象或为兽形或为半兽半人形(即人兽形)或为人形的问题。其生成机制是:从共时上看,神象的形成,是原始人在强大自然力的逼迫下,借用身边熟悉的强者物象(有形)去表达强大自然力(无形)的不自觉符号建构;从历时上看,神象的嬗变,是原始人的自我力量不断壮大,使原始人身边"熟悉强者物象"发生变更(即强者不再是强者),从而形成从兽形、人兽形、到人形的"三像"嬗变。
林玮生
穿行于神、人两界的第三“种属”——“英雄”的重新释义被引量:1
2015年
英雄(hero)是人类学,包括神话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涉及的一个重要术语。但长期以来,英雄一词没有得到严格的梳理,常常被学界所混解与混归,主要表现在:英雄被混同于作为普通意义上的英雄,被混归于神话范畴(如出现"英雄神话"的悖谬说法)。在中外文献中,仅有的若干定义并未能准确地揭示出英雄的核心含义。基于维柯的"历史三分论",对英雄的概念进行重新释义。认为,英雄是穿行于神、人两界的第三"种属",该"种属"有4个重要特征:1.俗人般的生命期限;2.具有可与神祇比肩的伟绩;3.特殊的诞生方式;4.有着自己的赞歌,即史诗。
林玮生
中希神话比较研究百年综观--从神话学的诞生与东渐谈起
2016年
在近代西方人文运动怀腹中诞生的神话学,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即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中外文明大交汇)中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激活与启示下,中国的神话意识开始苏醒,先驱们在本土进行了神话初探并建立了中国神话学。中国神话学的诞生历程,是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曲折走向新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初,茅盾为该主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中西"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文明关系。随着这一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中希神话比较研究"随之成为中国神话学的"显学",从而使该主题的研究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林玮生
关键词:中西文化碰撞
论希腊悲剧的“行动性”被引量:1
2013年
希腊悲剧因凸显的"行动性",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对一个行动的摹仿"。从发生学的角度,通过对希腊悲剧"行动性"的还原解读,发现希腊悲剧的"行动性"源于对酒神祭仪中行动/动作元素的自律承袭,"行动性"不仅饱存于希腊悲剧的肌体里,而且衍化在悲剧艺术的建构之中,同时,"行动性"还隐含着希腊悲剧的重要属性——童性艺术。
林玮生
关键词:希腊悲剧
“格义”传译的发生机制:一种“文化形态学”视角被引量:3
2014年
格义是对印度佛教概念进行儒道学说比附而凝结的一个译学方法,它在异文化之间的传译上具有世界性的启示意义。学界对该法的来龙去脉有较多的论述,但对格义发生机制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格义可以追溯至原始人初识世界事物的"类比"方法。格义传译的理据是:他者文化是本己文化的陌生化变形;格义传译的方法是:异文化中同构项/同功项的寻求与想像;格义传译的功效是:对他者文化的"可接受缺形"创想。
林玮生
关键词:格义文化形态学
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2014年
"目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一个潜在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目的论向度的透视,揭示目的元素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形态"(如"学派")形成中的聚力作用。进而,以常见的"三为"("为文学"、"为文化"与"为对话")为视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当下"形态"进行梳理。发现"三为"的划分能够清晰地概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同时,化解了长期以来学界将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部分)变化混淆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身"(整体)变化的学理纷争。
林玮生
关键词:比较文学目的论向度
从文明形态论到文艺形态论--并论文艺形态论的两大任务
2013年
在文明形态论思想的启示下,提出世界文艺领域的"文艺形态论"观点,即"他者文艺是自我文艺同构性的陌生变形"。在这一观念的观照下,文艺比较的任务取向呈现为一个定量:那就是对异文艺中"结构同类项"的求异与"功能同类项"的求寻(即"两求")。从"文艺形态论"与"两求"的关联性,可以发现:比较学者隐在的世界文化哲学观是某一比较文学任务取向(包括可比点)的决定因素。
林玮生
论希腊神祇“文明性”与“野蛮性”的双重神格——一种原始“秩序导力”视角被引量:1
2017年
希腊诸神的神格常常呈现为两个面孔:一面是高级的"文明性"(神职的精细分工),一面是低级的"野蛮性"(神祇的粗野兽性)。在中国伦理文化语境下这一悖谬现象使人迷惑不解。这一悖谬现象是希腊神话世界的"秩序导力"——"命运"(主导力)与"力、欲/美"(次导力)层叠共存而衍化的结果。也即是说,在"命运"监督下涌动的崇"力"因素形成了诸神的"野蛮性";崇"力"延伸至崇"知"促成了诸神的"文明性"。希腊诸神的悖谬神格经过悠久历史的承袭与传延,最终演化为现代西方"法律与战争"的文化基因。
林玮生
关键词:命运希腊神话
从“历史形态学"到“文艺形态论”--并论比较文学的“世界文艺关系观”
2014年
本文借助人类"文明形态论"成果,特别是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通过对之进行汲取与改造,建构起一种"文明形态论"框架下的"文艺形态论"。当把"文艺形态论"挪移至比较文学研究时,一种"平行研究"的形构便自然地呈现出来。"文艺形态论"与"平行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暗含着比较文学的重要原理;比较文学者所执持的"世界文艺关系观"是左右比较文学研究形貌的隐形之手。
林玮生
关键词:斯宾格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