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5011-44034)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丛鑫蒋登科熊辉田光荣李永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燕山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主题

  • 4篇朦胧
  • 4篇朦胧诗
  • 3篇诗歌
  • 3篇归来
  • 3篇归来者
  • 3篇归来者诗
  • 2篇新诗
  • 2篇诗歌精神
  • 2篇诗歌精神重建
  • 2篇抒情
  • 2篇抒情主体
  • 2篇情感
  • 2篇情感内涵
  • 2篇文化
  • 1篇地域文化
  • 1篇新论
  • 1篇新诗理论
  • 1篇心理
  • 1篇中国新诗
  • 1篇人性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4篇燕山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丛鑫
  • 2篇蒋登科
  • 1篇陈志平
  • 1篇熊辉
  • 1篇田光荣
  • 1篇曹迪
  • 1篇李永艳

传媒

  • 4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淄博师专学报

年份

  • 5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性诗歌的身体写作批判
2009年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着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主义诗歌试图通过"身体写作"重塑女性形象和彰显女性独立的地位。"身体写作"作品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是从诗歌的精神价值取向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作品缺乏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女性诗学在解构中应当注目精神维度的重建。
陈志平
关键词:女性主义诗歌身体写作诗歌精神重建
素色里的彩排——王小妮诗歌色彩浅论
2010年
色彩在诗歌中的"浓淡装扮",并非粉饰而是代"色"立言。各种色彩的运用,所表达的是一种人格化的精神,是诗人情感和意志的反映。透过王小妮诗性的画笔,从她诗歌所呈现出的"黑"、"白"色彩的系列意象中,映照着的是她的精神历程和她素色画卷里丰富的内心。
彭莎
关键词:诗歌
论“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被引量:2
2009年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丛鑫
关键词:朦胧诗抒情主体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被引量:6
2007年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蒋登科
关键词:新诗理论诗学品格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被引量:13
2008年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熊辉
关键词:中国新诗
《摩罗诗力说》与诗歌精神重建
2010年
《摩罗诗力说》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诗学实质性的起点,在这篇文献里,鲁迅对诗歌的起源、社会功能及审美特征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他阐述的诗歌精神对于当代诗坛仍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曹迪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诗歌精神
西子湖畔的歌者——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畔诗歌被引量:1
2010年
湖畔诗派是在吴越地域的文化氛围中成立的一个文学流派。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去论述湖畔诗人的诗歌中具有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乡土田园文化情结等因素,进而探讨湖畔诗派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形成的文化内因,从而给予湖畔诗派一个新的阐释空间,让湖畔诗歌进一步受到重视和激发研究者的学术兴趣。
田光荣
关键词:湖畔诗派地域文化乡土情结
“朦胧诗”的情感内涵及其文化心理新论
2010年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丛鑫
关键词:朦胧诗情感内涵文化心理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被引量:10
2008年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诗人的高贵、高雅,诗的境界,均由此而生。
蒋登科
关键词:个人性私人化审美化
“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被引量:1
2008年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丛鑫
关键词:朦胧诗抒情主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