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390072)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陈诺夫刘斌施毅郑有炓修向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低能离子
  • 2篇低能离子束
  • 2篇射线衍射
  • 2篇X射线衍射
  • 2篇
  • 1篇氧化铟
  • 1篇探测器
  • 1篇铁磁
  • 1篇铁磁性
  • 1篇气相沉积
  • 1篇重掺杂
  • 1篇紫外探测
  • 1篇紫外探测器
  • 1篇物理气相沉积
  • 1篇纳米
  • 1篇纳米棒
  • 1篇固溶
  • 1篇固溶体
  • 1篇SI
  • 1篇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作者

  • 3篇陈诺夫
  • 2篇谢自力
  • 2篇刘志凯
  • 2篇张荣
  • 2篇江若琏
  • 2篇韩平
  • 2篇修向前
  • 2篇刘力锋
  • 2篇郑有炓
  • 2篇杨少延
  • 2篇施毅
  • 2篇刘斌
  • 1篇俞慧强
  • 1篇陈琳
  • 1篇彭长涛
  • 1篇赵红
  • 1篇柴春林
  • 1篇李艳丽
  • 1篇朱顺明
  • 1篇陈晨龙

传媒

  • 3篇Journa...
  • 2篇物理学报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由纳米棒和纳米叶组成的铁磁性的MnSb薄膜(英文)
2007年
提供了一种利用物理蒸发沉积技术在单晶硅上生长纳米尺度的MnSb薄膜的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薄膜的主要成分是MnSb合金.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到薄膜是由纳米尺寸的棒状物和叶状物组成.纳米棒的平均直径为20nm,长度在几百纳米范围内.纳米叶的厚度大约为20nm,宽度为100nm左右.用可变梯度磁力计测量了薄膜的磁滞回线,结果显示薄膜有很强的几何各向异性.
戴瑞烜陈诺夫张兴旺彭长涛吴金良
关键词:铁磁性MNSB物理气相沉积
低能离子束方法制备重掺杂Fe的Si∶Fe固溶体被引量:2
2004年
利用质量分离的低能离子束方法 ,以离子能量为 1 0 0 0 e V,剂量为 3× 1 0 1 7cm- 2 ,室温下往 p型 Si(1 1 1 )单晶衬底注入 Fe离子 ,注入的样品在 4 0 0℃真空下进行热处理 .俄歇电子能谱法 (AES)对原位注入样品深度分析表明 Fe离子浅注入到 p型 Si单晶衬底 ,注入深度约为 4 2 nm.X射线衍射法 (XRD)对热处理样品结构分析发现只有 Si衬底的衍射峰 ,没有其他新相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XPS)对热处理样品表面分析发现 Fe2 p束缚能对应于单质 Fe的峰 ,没有形成 Fe的硅化物 .这些结果表明重掺杂 Fe的 Si∶ Fe固溶体被制备 .电化学 C- V法测量了热处理后样品载流子浓度随深度的分布 ,发现 Fe重掺杂 Si致使 Si的导电类型从 p型转为 n型 ,Si∶ Fe固溶体和 Si衬底形成 pn结 。
刘力锋陈诺夫张富强陈晨龙李艳丽杨少延刘志凯
关键词:低能离子束重掺杂
低能离子束方法制备Mn-Si薄膜
2005年
采用低能离子束技术,获得了Mn组分渐变的Mn-Si薄膜.利用俄歇电子能谱法分析了样品的组分特性,X射线衍射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法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特性.测试结果表明,300℃下制备的样品Mn离子的注入深度要比室温下制备的样品深.室温下制备的Mn-Si薄膜结构呈非晶态.300℃下制备的Mn-Si薄膜发生晶化现象,没有新相形成,成功制备了Mn-Si固溶体薄膜.
刘力锋陈诺夫柴春林杨少延刘志凯
关键词:低能离子束X射线衍射
用于紫外探测器DBR结构的高质量AlGaN材料MOCVD生长及其特性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MOCVD方法在(0001)取向的蓝宝石衬底上实现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高质量AlGaN材料的制备.得到了无裂纹的全组分AlxGa1-xN(0
谢自力张荣修向前韩平刘斌陈琳俞慧强江若琏施毅郑有炓
关键词:ALGANDBR紫外探测器MOCVD
InN薄膜的氧化特性研究
2007年
研究了InN薄膜在不同氧气氛中的氧化特性.研究表明,在400℃以下,InN薄膜很难被氧化,而金属In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富In的InN薄膜的氧化在400℃以下主要是金属In的氧化,在400℃以上为金属In和InN的同时被氧化.在400℃以上的氧化过程中,InN的表观氧化速率非常慢,这可能和InN的高温分解有关.InN的湿氧和干氧氧化结果说明湿氧氧化速率比干氧快.
谢自力张荣修向前刘斌朱顺明赵红濮林韩平江若琏施毅郑有炓
关键词:INN氧化铟X射线衍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