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20)

作品数:31 被引量:122H指数:9
相关作者:邓涛王伴月李强邱占祥邱铸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26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化石
  • 14篇中新世
  • 7篇英文
  • 7篇晚中新世
  • 6篇始新世
  • 5篇鼠科
  • 5篇晚始新世
  • 5篇临夏盆地
  • 5篇哺乳动物
  • 4篇上新世
  • 4篇生物地层
  • 4篇跳鼠
  • 3篇跳鼠科
  • 3篇盆地
  • 3篇奇蹄目
  • 3篇甘肃临夏盆地
  • 2篇地层
  • 2篇新生代
  • 2篇始新统
  • 2篇松鼠科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印第安纳大学
  • 1篇赫尔辛基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王伴月
  • 10篇邓涛
  • 5篇邱占祥
  • 5篇李强
  • 4篇邱铸鼎
  • 3篇王晓鸣
  • 2篇张兆群
  • 2篇王世骐
  • 2篇吴文裕
  • 2篇叶捷
  • 2篇倪喜军
  • 2篇郑绍华
  • 1篇孟津
  • 1篇孙继敏
  • 1篇祁国琴
  • 1篇陈少坤
  • 1篇王烁
  • 1篇傅铭楷
  • 1篇刘丽萍
  • 1篇侯素宽

传媒

  • 26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13篇2008
  • 5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步林在甘肃党河流域塔奔布鲁克地区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被引量:8
2008年
1931-1932年博格·步林在甘肃省西部塔奔布鲁克地区(又名党河地区,位于肃北县城西南)首次发现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步林在塔奔布鲁克盆地中部燕丹图沟中找到三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的层位。三个层位紧靠在一起,其中产出的哺乳动物群被命名为燕丹图动物群。步林明确指出燕丹图动物群为晚渐新世。该动物群以后成为晚渐新世塔奔布鲁克哺乳动物期的典型动物群并沿用至今。
王晓鸣王伴月邱占祥
关键词:古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
内蒙古晚始新世的仓鼠化石被引量:5
2007年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晚始新世地层中的3属5种仓鼠化石(Pappocricetodon antiquus,Pap- pocricetodon sp.,Pappocricetodon?sp.,Eocricetodon borealis sp.nov.和Oxynocricetodon erenensis sp.nov.),建立了Eocricetodon和Oxynocricetodon两个新属。Eocricetodon属的特点是:齿尖较钝,横脊较细;M1前叶中等大小,前边尖单一,原尖前臂伸达前边尖,原脊与原尖后臂连,后脊与次尖连;m1三角座特别短而窄等。Eocricetodon borealis的特点是:M1前叶相对更细窄,具明显的原小尖。m1下原尖和下后尖位置彼此相对,m1和m2的下次脊与下次尖连等。Oxynocricetodon属的主要特征为:颊齿具相对较细锐的主尖和较细长的横脊;上臼齿原脊和后脊均为前连;M1前叶较大;前边尖孤立;原尖前臂不伸达前边尖等。Oxynocricetodon erenensis的特征主要是:M1前边尖为较大的新月形;无中脊和中附尖;M1和M2无原尖后臂;M3较少退化等。对早期仓鼠的演化趋势作了归纳和补充。讨论了产仓鼠化石地点的地层的时代,认为额尔登敖包的乌兰戈楚组的"下白层"的时代较二连浩特的呼尔井组的稍早,为晚始新世的较早期,而呼尔井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的较晚期。
王伴月
关键词:晚始新世仓鼠科
记甘肃和内蒙古新发现的中华马化石被引量:14
2007年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下前脊长,下外谷与齿列长轴近垂直;m^3第三叶退化。确定Sinohippus为一有效属。重新对中国晚中新世的安琪马类材料整理和分类,建立新种Sinohippus robustus。简要分析了低冠的中华马与高冠的三趾马共生的生态学意义。
侯素宽邓涛何文陈善勤
关键词:晚中新世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某些啮齿类化石被引量:5
2008年
描述了产自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啮齿类化石:Allosminthus cf.A.diconjugatus,A.majusculus,A.ernos,Prosciurus pristinus sp.nov.和Marmotini gen.et sp.indet.。Prosciurus pristinus的特征是P4的前附尖较弱小,p4无下中附尖和下中尖,以及下次脊较低弱等。认为Banyuesminthus是Allosminthus的后出同物异名。上述啮齿类的发现也证明呼尔井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王伴月
关键词:晚始新世跳鼠科松鼠科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大哺乳动物化石被引量:4
2009年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齿冠高,上前臼齿外壁无明显的肋;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肋窄而紧靠;下臼齿外中沟弱;内齿带高,封闭内谷;具外齿带;m1下三角座稍短于下跟座Matthew和Granger(1923)所记述之Cadurcotherium sp.和Cadurcotherium?sp.标本被分别归入Cadurcodon houldjinensis和C.ardynensis。对呼尔井组迄今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表明,该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王伴月邱占祥张全中吴丽君宁培杰
关键词:晚始新世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被引量:14
2009年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
王晓鸣邱铸鼎李强富田幸光木村由莉曾志杰王洪江
关键词:中新世岩石地层生物地层
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科化石被引量:9
2009年
描述了产自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科化石禄丰无鼻角犀新种(Acerorhinus lufengensis sp. nov.)和林氏山西犀相似种(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A.lufengensis的个体较大;原尖不收缩或微弱收缩,次尖几乎不收缩,反前刺缺失或非常微弱;前臼齿前尖肋强壮;臼齿前刺短小,无内齿带,除M3外无小刺;下前臼齿的下内脊呈横向;下门齿呈特别粗壮的獠牙状。从A.lufengensis的一系列进步性状判断,它的时代至少不会早于M3外脊和后脊分界明显的A.palaeosinensis,应相当于晚中新世的NMU10或MN12,年龄约7 Ma。S.cf.S.ringstroemi具有丰富的釉质褶皱、微弱的前尖肋、非常强大的前刺、强烈收缩的原尖、发达的齿桥和中窝、角状的U形内谷、连续的内齿带、膨大成方形的次尖等。在这个种内,体型有增大的趋势,釉质褶皱向增强的方向发展,中窝数量增多,而禄丰标本在尺寸上略小于甘肃临夏的上新世最早期材料,釉质褶皱也相对更弱,中窝仅有一个。因此,禄丰S.cf.S.ringstroemi的时代应该略早,出现于晚中新世的7 Ma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邓涛祁国琴
关键词:中新世犀科
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化石在中国的发现被引量:2
2011年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和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等中国常见的嵌齿象类相区别;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相当原始的特征而不同于豕脊齿象属的其他种:颧弓明显向两侧扩展、前眶位置靠前、颊齿上白垩质发育很弱、P4仍然发育,因此被确定为一新种——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sp.nov.).在本文的新材料发现之前,豕脊齿象属的材料主要发现于非洲、东欧、西亚和南亚的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对该类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于研究嵌齿象类在东亚地区早中新世的分支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王世骐邓涛
关键词:临夏盆地早中新世
关于塔塔尔蹶鼠属(Tatalsminthus)的新认识
2009年
笔者最近在编写“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的跳鼠科的过程中,发现建立塔塔尔蹶鼠属(Tatalsminthus)的依据不够充分。现就该属及其属型种(可汗塔塔尔蹶鼠Tatalsminthus khandae)的有效性予以探讨。
王伴月
关键词:古近纪跳鼠科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貘类化石(奇蹄目、貘科)一新种被引量:10
2008年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邓涛何文陈善勤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