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LS2010151)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那杰那宇鹏郭瑞白旭刘卫娜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双斑蟋
  • 2篇子机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机制
  • 1篇学习记忆
  • 1篇召唤
  • 1篇神经结构
  • 1篇神经元
  • 1篇声音
  • 1篇视叶
  • 1篇受体
  • 1篇受体激动剂
  • 1篇受体拮抗剂
  • 1篇听觉
  • 1篇听觉器官
  • 1篇器官
  • 1篇气味
  • 1篇气味结合蛋白
  • 1篇气味受体
  • 1篇蕈形体

机构

  • 6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那杰
  • 3篇那宇鹏
  • 2篇王丹
  • 2篇王月婷
  • 2篇车菲
  • 2篇刘卫娜
  • 2篇白旭
  • 2篇郭瑞
  • 1篇于有良
  • 1篇周同庆
  • 1篇钟侣艳
  • 1篇叶迪
  • 1篇武健文
  • 1篇冷雪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蟋蟀对召唤声识别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探究蟋蟀种内个体间的声音通讯原理,本研究通过回放利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采集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召唤声,分别对雌、雄蟋蟀识别召唤声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雌、雄双斑蟋对回放的召唤声均有较强的识别反应,但雌蟋蟀的趋声定位性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寻找到声源,路径成"s"型;雄蟋蟀反应相对较弱,路径较长,找到声源时间比雌蟋蟀长。本研究结果揭示召唤声在蟋蟀种内通讯中不仅对个体间的联系有作用,对异性求偶也有重要作用。
王月婷车菲那杰
关键词:双斑蟋
5-HT_(1A)受体参与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5-HT(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是起源最早的神经元之一,在传统的神经元形成前,成长中的轴突就可释放5-HT,并且通过5-HT的各种亚型受体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近年来,随着5-HT、5-HTRs(五羟色胺受体)的基因克隆及5-HT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发展,5-HT系统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越发明确,许多研究结果表明:5-HT系统在记忆的巩固、短时程记忆(STM)及长时程记忆(LTM)中起重要作用,5-HT1A受体更是在非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脑中都高度表达,并通过相似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学习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本文将介绍5-HT1A受体、5-HT1A受体激动剂、5-HT1A受体拮抗剂及其与学习记忆的联系,重点综述5-HT1A受体参与学习记忆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讨论5-HT1A受体参与学习记忆的可能性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
郭瑞那杰白旭王丹刘卫娜
关键词:5-HT1A受体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
昆虫弦音器及其声音感受分子机制被引量:2
2011年
弦音器是昆虫类特有的一种机械感受器,亦称弦音感受器或剑梢感受器。它主要具有感知外界声压和体内肌肉运动的听觉功能,研究弦音器的机能结构对揭秘昆虫听觉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从弦音器多样性和进化入手,重点综述了弦音器的微细结构、基因功能定位、声音感受分子机制及其声压增幅分子生物物理学原理,为昆虫听觉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杰车菲王月婷那宇鹏周同庆
关键词:昆虫听觉器官分子机制
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神经结构及分子机制被引量:7
2015年
大多数昆虫主要通过气味认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探究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系统神经结构及分子机制,对于完善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理论及利用其原理进行仿生学研究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昆虫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详细综述了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神经结构、分子机制及气味信号的神经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结果显示:昆虫对气味的认知是通过嗅觉神经系统的触角感器、触角叶(AL)、蕈形体(MB)等脑内多层信号处理神经结构来实现的。当外界气味分子进入触角感器内后,由感器内特定的气味识别蛋白(OBP)将气味分子运载到达嗅觉感受神经元(ORN)树突膜上的受体位点,气味分子与表达特定气味的受体(OR)结合产生电信号,并以动作电位的形式通过ORN的轴突传到脑内的触角叶。在触角叶经过嗅觉纤维球对气味信息选择性加工处理,再由投射神经元(PNs)将初步的识别和分类的气味信息传到蕈形体和外侧角(LH)等神经中枢,实现对气味的识别和认知。虽然,近年昆虫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阐明昆虫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触角叶上众多的嗅觉纤维球是如何对嗅觉感受神经元传入的气味信息进行编码处理的?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搞清这些疑难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提高现有的实验技术水平,加强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那杰白旭郭瑞那宇鹏王丹刘卫娜
关键词:触角叶蕈形体气味受体气味结合蛋白
双斑蟋复眼和视叶的显微结构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为探索昆虫视觉信号处理的重要神经结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代表性昆虫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复眼和视叶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学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30只双斑蟋的复眼和视叶组织学结构。【结果】双斑蟋复眼约有3400个小眼,均为六边形结构,小眼间隙内分布有机械感受器——感觉毛和钟形感受器。每个小眼均由角膜、晶锥、感杆束、6个网膜细胞及基膜等构成。视叶呈两个扇形结构,由三大神经纤维网构成,分别为神经节层、外髓、内髓。【结论】双斑蟋复眼表面具有少量感觉毛和钟形感受器,每个小眼均由角膜、晶锥、感杆束、6个网膜细胞及基膜等构成,属并列像眼,视叶由三大神经纤维网构成。
那宇鹏冷雪那杰
关键词:双斑蟋复眼视叶
双斑蟋触角传入神经纤维在脑内投射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投射的空间布局,揭示触角感觉信息传入的神经结构。方法: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律。结果: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向前走行,其神经末梢终止在前脑,还有部分神经纤维向后下行,经同侧神经索,其神经末梢终止在食道下神经节。结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脑后主要投射到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少部分投射到前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这种多重投射模式可能在双斑蟋嗅觉信息传递整合、触角运动调节、味觉和摄食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武健文那杰于有良叶迪钟侣艳
关键词:双斑蟋触角传入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