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2013-1-019)
-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何松于黎明陈姝罗娜李青岭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HBV-X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如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中HBV-X基因序列的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3年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共89例,从血清中提取HBV DNA,扩增全长HBV-X基因序列,经测序后与已知HBV-X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患者体内HBV-X基因变异位点以及变异形式,并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NCBI的genotype工具测定基因型。结果所有患者均属于B/C基因型,HBeAg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占46.2%,C基因型占53.8%;HBeAg阴性患性中B基因型占81.2%,C基因型占18.8%(P=0.001)。在PLC组中,启动子(BCP)区的突变显著高于CHB、LC(69.2%vs34.4%和61.3%,P<0.05),且nt1821位点存在明显的T碱基的缺失(88.5%vs 53.1%和71%,P=0.014)。在CHB、LC中,C基因型BCP的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61.5%vs 15.8%,P=0.007;83.3%vs 47.4%,P=0.045),HBV DNA低病毒载量(≤106拷贝/ml)中BCP的突变率较高病毒载量(>106拷贝/ml)更显著(81.3%vs 47.9%,P=0.015)。结论 BCP区的双突变及nt1821位点的缺失可能与PLC的发生密切相关。
- 雷蔓何松
- 关键词:肝硬化点突变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阳性的正常成体小鼠肝祖细胞向肝干细胞转化及HBx蛋白对肝干细胞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阳性的正常成体小鼠肝祖细胞转化为多项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并探讨HBx蛋白对肝干细胞的影响。方法改良型两步灌流法消化肝组织,差异性离心法联合密度梯度离心法筛选肝祖细胞;在表皮生长因子和胶原蛋白作用下,观察肝祖细胞向肝干细胞转化,并经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干细胞中CD133、EPCAM、CD49f及细胞角蛋白19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添加二甲基亚砜,过碘酸雪夫氏染色、细胞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化情况。转染HBx蛋白后,PCR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并观察HBx转染后干细胞形态学差异性及其增殖能力。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祖细胞存活率为78.67%±4.04%,在表皮生长因子和胶原蛋白作用下,铺路石样贴壁生长的肝祖细胞中部分细胞聚集成细胞球,具有干细胞样性质,高表达CD133、CD49f、细胞角蛋白19,低表达EPCAM。在二甲基亚砜作用下,能够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化。HBx转染后肝干细胞能维持干细胞形态,克隆能力增强。结论EPCAM阳性的正常成体小鼠肝祖细胞能够向肝干细胞转化,同时HBx蛋白对维持肝干细胞的稳定性、促进增殖有重要作用。
- 于黎明罗娜李青岭陈姝何松
-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分化上皮细胞黏附分子HBX
- 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鼠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优化体外分离、培养和筛选胎鼠肝脏干细胞(LSC)的方法,并鉴定其双向分化的潜能。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细胞差异性贴壁法分离小鼠胎肝干细胞(FLSC),以细胞平板克隆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FLSC的增殖,通过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和HGF等诱导干细胞分化。结果分离后的FLSC 24h内贴壁,卵圆形,排列紧密,1~2周内活化,CD133、CD49f、EPCAM的阳性率分别为(97.95±1.21)%、(92.71±3.49)%、和(50.73±3.45)%,表达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诱导分化后糖原染色(PAS)法染色可见红色糖原颗粒,表达清蛋白(ALB)、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结论联合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性贴壁法成功分离FLSC,分离后的FLSC干性强,增殖能力强,具有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能力。
- 于黎明陈姝何松
- 关键词: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