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210500)

作品数:9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肖强殷坤山席羽唐美君付建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种群
  • 3篇地理种群
  • 3篇茶尺蠖
  • 3篇尺蠖
  • 2篇多角体
  • 2篇毛虫
  • 2篇核型多角体
  • 2篇核型多角体病
  • 2篇核型多角体病...
  • 2篇分化
  • 2篇茶毛虫
  • 1篇毒力
  • 1篇多角体病毒
  • 1篇多样性
  • 1篇叶部
  • 1篇叶部病害
  • 1篇遗传分化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湘丰茶业...

作者

  • 6篇肖强
  • 5篇殷坤山
  • 3篇席羽
  • 3篇付建玉
  • 3篇黄安平
  • 3篇周凌云
  • 3篇唐美君
  • 3篇王沅江
  • 2篇刘大勇
  • 1篇朱壁然
  • 1篇郭华伟
  • 1篇黄飞毅
  • 1篇张传溪
  • 1篇杜军利
  • 1篇李乐
  • 1篇覃事永

传媒

  • 3篇茶叶科学
  • 3篇茶叶通讯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测定了1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和1个外群共10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构建单倍型进化关系图。结果表明:在获得的假眼小绿叶蝉536 bp的序列中A+T含量占76.8%,其中5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100个个体共检测出5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971,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0.006;12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1.64。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026;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97.4%)。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不具有直接对应的关系。根据构建的单倍型进化关系网,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未显示出与地理分布的一致性。
李乐付建玉肖强
关键词: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线粒体16S遗传分化
茶毛虫实验种群生命表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肖强
关键词:茶毛虫种群饲养条件生命表
陷阱法调查茶园蜘蛛多样性及种群动态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陷阱法收集茶园蜘蛛,对湖南茶区代表性茶园的蜘蛛多样性及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一共调查到蜘蛛1457头,隶属18科,32属,41种。陷阱法收集的茶园蜘蛛大多数为游猎型蜘蛛,其中狼蛛科(Lycosidae)为优势科,前凹水狼蛛(Pirataprocurvus)为优势种。茶园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跟时间有一定关系,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波动较大,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波动不大。
黄安平周凌云王沅江朱壁然李盛华刘大勇
关键词:茶区蜘蛛多样性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e nucleopoly hedrovirus,EoNP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并从感染该病毒的虫体中提取EoN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该基因片段与载体pMD18-T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中,经单克隆菌落筛选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重组质粒,以该质粒为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标准曲线。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89,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μ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病毒拷贝数,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虫体内增殖动态的研究和病毒制剂的质量检测提供了方法依据。
杜军利张传溪肖强付建玉殷坤山
关键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荧光定量PCR
武陵山区茶树主要病虫调查及防控对策的建议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报道了武陵山区茶叶主产区茶树病虫害调查结果,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公害防控对策。
周凌云王沅江黄飞毅黄安平覃事永
关键词:茶树病虫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 PIB/mL和7.31×106 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付建玉席羽唐美君殷坤山肖强
关键词: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基因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差异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采集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苏省的7个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浙江杭州种群和江苏宜兴种群对EoNPV的敏感性较高,饲毒后11 d幼虫全部死亡,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32×104 PIB/mL和8.61×104 PIB/mL;其他5个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较低,饲毒后11 d的死亡率均在30%以下,致死中浓度LC50在1.35×107~6.03×107 PIB/mL之间;其中敏感性最低的浙江衢州种群和敏感性最高的江苏宜兴种群毒力差异达724.5倍。
席羽殷坤山肖强
关键词:茶尺蠖地理种群生物测定
浙江茶尺蠖地理种群已分化成为不同种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不同地理种群的种群分化和生殖隔离程度。【方法】对分别在浙江杭州和衢州两地田间采集的茶尺蠖杭州种群(H)和衢州种群(Q)两个种群,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物学特征观察以及正反交试验。【结果】形态学与生物学观察结果表明,除Q种群的体形较大和体翅颜色略深外,两个种群的外部形态、生殖器解剖结构和雌蛾产卵量等基本相同。遗传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均能获得子一代(F1);与种群内自交相比,杂交后雌成虫的产卵量下降,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幼虫的历期明显缩短且化蛹时间分布不规则,蛹重变轻;蛹的羽化率降低,羽化的成虫雌雄性比严重失调。【结论】茶尺蠖杭州种群(H)和衢州种群(Q)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有明显的种群分化,应属于不同种。
席羽殷坤山唐美君肖强
关键词:茶尺蠖地理种群种群分化生殖隔离杂交试验
保靖黄金茶夏季叶部病害的调查与防控被引量:3
2012年
对保靖黄金茶夏季叶部病害进行初步调查,经鉴定主要有3种,分别是茶圆赤星病、茶网饼病、茶藻斑病。并对其发生特点分别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周凌云黄安平刘大勇王沅江
关键词:保靖黄金茶叶部病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