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9082)

作品数:8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石小涛刘德富陈求稳黄应平路波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摄食
  • 2篇幼鱼
  • 2篇瓦氏黄颡鱼
  • 2篇黄颡
  • 2篇黄颡鱼
  • 1篇倒刺鲃
  • 1篇对光
  • 1篇氧化塘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营养化
  • 1篇游泳能力
  • 1篇鱼类
  • 1篇色谱
  • 1篇闪光灯
  • 1篇水流
  • 1篇偏好
  • 1篇气泡幕
  • 1篇昼夜节律
  • 1篇胭脂鱼

机构

  • 7篇三峡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7篇石小涛
  • 5篇陈求稳
  • 5篇刘德富
  • 3篇白艳勤
  • 3篇黄应平
  • 3篇罗佳
  • 3篇路波
  • 2篇庄平
  • 2篇胡双修
  • 1篇刘国勇
  • 1篇杨光明
  • 1篇钟高
  • 1篇卢亚霞
  • 1篇黄瑶
  • 1篇王涛
  • 1篇王博
  • 1篇陈志强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蚯蚓对瓦氏黄颡鱼摄食达氏鳇卵的干扰实验
2015年
自然水域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常受到敌害鱼类捕食的威胁,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erdson)是中华鲟卵的重要敌害鱼类。以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选择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为瓦氏黄颡鱼的饵料,以达氏鳇卵(Kalugasturgeon)替代中华鲟卵进行室内实验,通过研究适合瓦氏黄颡鱼摄食的环毛蚓规格,以及环毛蚓干扰瓦氏黄颡鱼摄食达氏鳇卵投放比例,探讨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在水温为(20.0±1.5)℃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体长规格[体长(15.3±1.4)cm、(12.0±2.1)cm、(7.7±0.5)cm]实验鱼个体分别摄食3种不同体长规格环毛蚓(体高为0.3cm,体长分别为8、4、2cm)和达氏鳇卵的摄食率;研究了体长为4cm的环毛蚓对3种不同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干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均摄食达氏鳇卵;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共同摄食的替代饵料规格为体长4cm及以下的环毛蚓;适宜干扰实验所选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饵料为体长4 cm的环毛蚓;当环毛蚓与达氏鳇卵数量比例为1∶1时,可实现达氏鳇卵的保护。研究证明在实验条件下可实现环毛蚓对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实施摄食干扰,提示下一步可以尝试选择环毛蚓作为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进行干扰食卵鱼类摄食中华鲟卵的野外验证试验。
石小涛路波白艳勤胡运燊罗佳陈求稳乔晔刘德富
关键词:瓦氏黄颡鱼环毛蚓摄食
化学发光分析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酪氨酸
2013年
在强碱性条件下,KMnO4氧化酪氨酸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氧化Luminol产生强化学发光,酪氨酸浓度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选用C18反相色谱柱、CH3OH、KH2PO4混合液为流动相,酪氨酸能很好分离。基于此,建立CL-HPLC检测酪氨酸的新方法,线性范围为1.2×10-3~5.0×10-2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RSD为2.37%、检测限为3.3×10-4g/L。方法已于检测实际样品氨基酸口服液,并与UV光度法,结果一致。本文探讨了酪氨酸增强KMnO4-Luminol化学发光机理。
胡双修杨光明钟高阮杰雷克亮石小涛
关键词:化学发光高效液相色谱酪氨酸
胭脂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被引量:25
2012年
鱼类游泳状态通常分为三类:持续游泳速度、延时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分别对应鱼类游泳能力的常规判定指标巡游速度、临界游速和暴发速度[1,2]。目前,由于测定临界游速的时间相对较短,方法可控性强,且得到有统计意义的值所需的试验鱼数量较少,因而使用范围最广[3,4]。
石小涛陈求稳刘德富黄应平庄平陈志强王博路波
关键词:胭脂鱼临界游泳速度幼鱼
循环氧化塘消减富营养化指标新技术研究
2014年
用循环氧化塘新技术治理三峡大学求索溪景观河流,探讨了新工艺设计构思、氧化塘参数、停留时间、运行效果、运行成本、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出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指标均符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进水质要求;运行成本低;生态效益显著。主要污染物总消减率均值:化学需氧量为89.6%,总氮为76.4%,总磷为67.8%。
胡双修郑轩胡飞跃万喜宗雷克亮卢亚霞
关键词:富营养化
鲢幼鱼通过水流速度障碍的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鱼类能否通过水流速度障碍直接影响过鱼设施的过鱼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水力因素、鱼类行为、地理特征及环境因子,展开鱼类通过水流速度障碍的模拟,有助于过鱼设施的优化设计。以国外涵洞式鱼道模拟软件Fish Xing为切入点,结合主要模块和关键因子,对我国特有鱼类鲢幼鱼进行模拟,得到鲢通过不同水流速度障碍的成功率;对比鲢在物理模型中的游泳表现,从模型主要模块和影响鱼类游泳表现的关键因子角度,分析影响鱼类通过水流速度障碍模拟的因素。结果表明,Fish Xing软件不能精确模拟鲢通过水流速度障碍的表现。分析表明,该软件在地理要素、管道特征和水力信息等参数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但对我国鱼类有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鱼类的生物学信息如鱼类游泳特征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行鱼过障碍的模拟需要深入研究目标鱼类的生理特征、游泳能力及其与水力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胡运燊石小涛陈求稳黄瑶
关键词:过鱼设施游泳能力
不同流速下气泡幕和闪光对光倒刺鲃趋避行为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鱼类运动的定向诱导技术具备重要应用前景,如海洋捕捞和过鱼设施鱼类诱集。目前国内外学者建议通过鱼类对外界环境因子如气泡、光照、声音、水流等响应行为的研究,来探讨鱼类的诱趋技术。其中气泡幕和闪光诱驱鱼技术被认为是鱼类潜在无损伤定向驱导技术之一[1,2]。气泡幕通过管中释放压缩空气产生,闪光则是由光源在短时间内的间歇性变化(包含颜色或光强)形成。
罗佳白艳勤林晨宇王涛刘国勇刘德富石小涛
关键词:流速气泡幕闪光灯光倒刺鲃
提高摄食-反捕食能力导向的鱼类野化训练方法述评被引量:14
2012年
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是人工放流的鱼在放流后死亡率很高。鱼类在放流前的野化训练可能对提高其成活率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增殖鱼类放流后成活率低的原因,指出摄食-反捕食能力是影响鱼类放流后成活率的关键要素之一;探讨了影响摄食-反捕食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食物和捕食者信息、社会学习经验、环境的复杂程度和鱼类的游泳能力等;展望了鱼类野化训练技术的发展方向。
石小涛陈求稳庄平刘德富黄应平
关键词:存活率放流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瓦氏黄颡鱼摄食活动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研究了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摄食偏好、游动和摄食的昼夜节律,拟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的自然补充资源量维持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葛洲坝下游江段的瓦氏黄颡鱼(体长14.34±5.16 cm,体重为61.29±23.62 g)为试验对象,在自然昼夜和水温为20.6±0.5℃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试验鱼对蚯蚓、人工饲料、豆干、麦穗鱼、河虾、红薯等饵料的趋向平均百分比不存在差异,但试验鱼对各种饵料的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摄食蚯蚓、麦穗鱼和河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饵料;未放置饵料下瓦氏黄颡鱼的游动活跃程度分为游动活跃期(18:00—22:00)、游动次活跃期(22:00—翌日7:00)、游动非活跃期(7:00—18:00)3个阶段,且各阶段差异极显著;放置饵料下瓦氏黄颡鱼的游动活跃程度分为游动活跃期(18:00—次日5:00)和游动非活跃期(5:00—18:00)两个阶段,且两阶段差异极显著;试验鱼摄食活跃程度分为摄食时期(17:00—翌日5:00)和非摄食时期(5:00—17:00),且两阶段差异极显著。试验表明:瓦氏黄颡鱼偏好摄食蚯蚓、麦穗鱼和河虾等活性生物饵料,且其游动和摄食属于夜间型鱼类,其游动活跃程度受饵料干扰。
路波白艳勤罗佳刘德富石小涛陈求稳黄应平
关键词:瓦氏黄颡鱼昼夜节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