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667)

作品数:21 被引量:114H指数:7
相关作者:付丽郎荣刚范宇刘芳芳谷峰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肿瘤
  • 14篇乳腺
  • 10篇乳腺癌
  • 10篇腺癌
  • 9篇细胞
  • 8篇肿瘤转移
  • 5篇乳腺肿
  • 5篇乳腺肿瘤
  • 5篇腺肿瘤
  • 5篇淋巴
  • 5篇浸润性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乳头状癌
  • 4篇浸润性微乳头...
  • 4篇病理
  • 3篇乳腺浸润
  • 3篇乳腺浸润性
  • 3篇乳腺浸润性微...
  • 3篇间质

机构

  • 20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9篇付丽
  • 7篇郎荣刚
  • 7篇范宇
  • 6篇位嘉
  • 6篇刘芳芳
  • 6篇谷峰
  • 5篇崔力方
  • 4篇陈凌
  • 3篇郭晓静
  • 3篇孙玉兰
  • 2篇杨壹羚
  • 1篇宁连胜
  • 1篇赵颖
  • 1篇徐新生
  • 1篇李伟东
  • 1篇张斌
  • 1篇张祖平
  • 1篇刘冰冰
  • 1篇曹旭晨
  • 1篇葛洁

传媒

  • 14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复杂多步骤的肿瘤细胞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从原发灶脱离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免疫监视以及在远隔器官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转移灶。既往的研究大多是从肿瘤细胞本身的侵袭性来研究肿瘤转移,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发现了骨髓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
崔力方付丽
关键词:肿瘤转移骨髓微环境肿瘤细胞侵袭肿瘤微环境恶性肿瘤相互作用
光学功能成像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王欣李越赵颖葛洁张斌宁连胜曹旭晨
关键词:乳腺肿瘤
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提取高质量RNA被引量:4
2005年
陈凌付丽
关键词:RNA肿瘤组织激光间质细胞
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浸润性乳腺癌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检测SDF-1/CXCR4在12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以检测趋化因子SDF-1在肿瘤环境中表达的部位及来源。结果(1)SDF-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胞膜;SDF-1的胞质表达在淋巴结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33),且其表达程度与淋巴结受累数目、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ER表达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2)罕见SDF-1 mRNA表达的脉管内皮却可见SDF-1蛋白的表达,其表达程度与肿瘤胞质SDF-1着色正相关(P〈0.01);且淋巴管内皮SDF-1的着色与淋巴结转移程度为正相关(P=0.005);血管内皮SDF-1的着色与肿瘤环境中的淋巴细胞浸润正相关(P〈0.01),且同时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及SDF-1血管内皮着色阳性的病例,其淋巴结的转移程度分别高于仅有上述条件之一或二者均不具备的各组病例(P〈0.05);(3)CXCR4也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胞核;CXCR4的胞质表达在淋巴结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且其表达程度与淋巴结受累数目、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HER2表达等呈正相关(P=0.005),而胞核的表达仅与PR的表达情况呈正相关(P〈0.01);(4)瘤细胞质CXCR4与SDF-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细胞SDF-1和CXCR4的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免疫病理学指标,同时应注意肿瘤微环境中SDF-1的多个来源及定位的不同意义。
刘芳芳位嘉郎荣刚范宇崔力方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8
2006年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观察51例乳腺IMPC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检测IMP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受体(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乳腺IMPC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的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2.5个,明显高于Ⅰ级组的4.0个;(2)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27/28,96.4%)明显高于(-)和(±)组(14/23,60.9%),且其淋巴结转移数平均14.4个,也明显高于(-)和(±)组的4.6个;(3)IMPC肿瘤细胞的VEGF-C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Ⅱ、Ⅲ级组显著高于Ⅰ级组(P=0.03),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6);淋巴管密度与VEGF-C表达(P=0.009)、淋巴结转移(P=0.007)呈正相关;(4)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的多少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或以IMPC成分为主;(5)28例伴有导管原位癌的IMPC中,14例为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14/28,50%)。结论乳腺IMP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密度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影响IMPC淋巴结转移的关键性因素。VEGF-C和VEGFR-3表达增高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微乳头状型导管原位癌可能是IMPC的早期阶段。
郭晓静陈凌郎荣刚范宇付丽
关键词:乳头状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
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被引量:1
2006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 of the breast. METHODS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 VEGF Receptor-3 (VEGFR-3) and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of 51 cases of IMPC were performed,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examined by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se cases. RESULTS In IMPC, VEGF-C was expressed in the cytoplasm and/or on the membrane of the tumor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C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P<0.01).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micro-lymphatic vessels with VEGFR-3 positive staining.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EGF-C expression (P<0.01)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P<0.01). The percentage of IMPC in the tumor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metastatic foci in lymph nodes were either pure or predominant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VEGF-C overexpression stimulated tumor lymphangiogenesis, and the increased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may be the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IMPC.
Xiaojing Guo Ling Chen Ronggang Lang Yu Fan Li Fu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管肿瘤转移
线粒体DNA缺失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缺失对人乳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溴化乙锭(EB)处理获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线粒体DNA缺失(rho0MDA-MB-231)细胞,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胶原凝胶包埋三维立体培养法(CD-DST)对比分析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结果与MDA-MB-231细胞比较,rhooMDA-MB-231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嵴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对化疗药物相对抵抗,P-gp、BCRP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
孙玉兰谷峰张祖平付丽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DNA乳腺癌多药耐药
几种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虽然当前对乳腺癌综合治疗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每年仍有超过30%的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而淋巴道与血道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所涉及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信号转导基因、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因此,研究其发生及转移的病理分子机制,探明各基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转移的影响,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主题。以往研究较多的是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有表皮生长因子(EGF)、E-钙黏蛋白(E—C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D44、nm23等。现就新发现的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分类及研究状况作一介绍。
刘冰冰位嘉付丽
关键词:转移相关基因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皮生长因子E-钙黏蛋白抑癌基因
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其配体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趋化因子是一组由组织细胞和炎性细胞产生的、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小分子分泌蛋白,由70至100个氨基酸组成。迄今已发现50余种人的趋化因子,且在趋化因子中都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根据靠近氨基端(N端)的前两个C间是否插入其他的氨基酸,将他们分为四个亚型:CXC类、CC类、C类、CX3C类。一般认为,CXC类趋化因子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而CC、C和CX3C类趋化因子主要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徐新生刘芳芳付丽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CCR7肿瘤配体炎性细胞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构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结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标准及其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复习1989-2001年间乳腺癌存档切片,按2003年 WHO 乳腺病理学标准诊断含有 IMPC 结构的乳腺癌100例,98例获得随访结果。结果 100例具有 IMPC 结构乳腺癌中,淋巴管侵犯率69%(69/100),淋巴结转移率84.8%(84/99);98例平均随访60.1个月。结果显示,11.2%(11/98)局部复发(术后平均存活26.4个月),38.8%(38/98)远位转移(术后平均存活36.0个月),36.7%(36/98)死于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59%,10年生存率48%;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均显示有肿瘤家族史及淋巴管侵犯的患者预后差,内分泌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后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结论伴有 IMPC 结构的乳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无论肿瘤中 IMPC 结构比例占多少都应引起重视,预后与肿瘤家族史、淋巴管侵犯有关,内分泌治疗及个体性化疗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陈凌范宇郎荣刚郭晓静孙玉兰付丽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淋巴细胞肿瘤浸润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