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56903)

作品数:34 被引量:168H指数:9
相关作者:葛均波熊思东王克强许从峰牛玉宏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5篇动脉
  • 12篇动脉粥样硬化
  • 10篇趋化
  • 9篇趋化因子
  • 9篇核细胞
  • 8篇单核
  • 8篇单核细胞
  • 6篇单核细胞源
  • 6篇树突
  • 6篇树突状
  • 5篇蛋白
  • 5篇树突状细胞
  • 5篇巨细胞
  • 5篇病毒
  • 5篇病毒感染
  • 4篇炎症
  • 4篇内皮
  • 4篇巨细胞病毒
  • 4篇巨细胞病毒感...

机构

  • 33篇复旦大学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8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鹤壁职业技术...

作者

  • 22篇葛均波
  • 12篇熊思东
  • 11篇王克强
  • 11篇许从峰
  • 8篇牛玉宏
  • 7篇梁春
  • 7篇沈燕
  • 6篇史剑慧
  • 6篇贾庆哲
  • 6篇陈灏珠
  • 5篇张红旗
  • 5篇罗育坤
  • 5篇杨英珍
  • 5篇陈瑞珍
  • 5篇黄东
  • 5篇吴宗贵
  • 4篇孙爱军
  • 4篇徐薇
  • 3篇姚康
  • 3篇贾剑国

传媒

  • 6篇生命的化学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解剖科学进展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免疫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5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11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单核细胞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dendritic cells,MDCs)的分化、成熟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高糖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2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不成熟MDCs在含有5·5mmol/LD-葡萄糖、25mmol/LD-葡萄糖、5·5mmol/LD-葡萄糖+19·5mmol/L甘露醇以及25mmol/LD-葡萄糖+3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eysteine,NAC)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Cs表型;以MDCs为刺激细胞、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按比例混合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观察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浓度;利用荧光探针还原型二氯荧光素(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in,DCFH)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MDCs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5mmol/LD-葡萄糖明显增强MDCs内ROS水平(P<0·01),显著上调MDCs表面标志CD86、CD83、CD1a、HLA-DR表达,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1)并且促进MDCs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IL-2(P<0·05);而ROS抑制剂NAC可部分阻断高糖的上述作用。结论高糖显著增强树突状细胞内ROS,从而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激活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并且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本身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加速和放大炎症免疫反应。这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姚康葛均波孙爱军洪晓武施鸿毓黄榕翀贾庆哲王克强钟翠平曹雪涛邹云增
关键词:自身免疫树突细胞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一个大样本从血清流行病学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CMV的IgG抗体 )和分子生物学 (PCR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MV特异性基因 )方面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并检测CMV感染对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中CM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 (分别为 82 .2 %和 6 1.0 % ,P =0 .0 2 ) ;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基因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管组织 (13 15和 2 7,P =0 .0 1) ;CMV感染还可上调内皮细胞ECV 30 4表达MCP 1。结论 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生 。
许从峰陈瑞珍徐薇沈燕葛均波陈灏珠郑秀娟熊思东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趋化因子内皮细胞
MCP-1结构与功能的分子基础被引量:19
2002年
沈燕熊思东
关键词:MCP-1分子结构病理化学免疫
趋化因子与T细胞的分化、迁移及活化
2002年
趋化因子在T细胞的分化、迁移和活化中担任重要角色,SDF-1、ELC、SLC、TECK、MDC等在T细胞、胸腺中分化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趋化作用。而SLC、ELC共同肩负着T细胞在二级淋巴器官内的分布。此外,许多趋化因子如SDF-1、MIP-1、MCP-1、RANTES等亦在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T细胞的激活、极化、效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张进平熊思东
关键词:趋化因子T淋巴细胞分化迁移活化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μg/L)和rhIL-4(20μg/L)的Cellgro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与100 mg/L天然的或氧化修饰的LDL孵育72 h后,采用透射电镜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 a,CD40,CD86,HLA-DR),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FITC-dextran检测DC吞噬功能,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h1/Th2(IL-12/IL-2)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ox-LDL可诱导DC形成泡沫细胞,而天然的LDL无此作用。经ox-LDL处理的DC吞噬作用明显弱于天然的LDL,而对T细胞增殖作用却明显强于天然的LDL;可明显上调CD80(72.4±9.6vs89.5±10.1,P<0.01),CD86(67.2±8.8vs80.2±11.6,P<0.01),HLA-DR(80.6±9.8vs86.6±10.8,P<0.01)和CD1 a(40.2±10.3vs60.2±9.3,P<0.01)的表达,明显促进DC细胞因子IL-12[(44.3±8.9)ng/Lvs(65.1±10.4)ng/L,P<0.05]的分泌,但却降低IL-2[(43.6±7.8)ng/Lvs(10.0±4.5)ng/L,P<0.01]。结论:DC可通过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而后者与成熟DC的功能相似,说明DC可能是泡沫细胞新的来源,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病理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梁春罗育坤黄东贾庆哲许从峰王克强吴宗贵葛均波
关键词:树突细胞泡沫细胞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 .pn)感染与 2型糖尿病 (DM 2 )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 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DM - 2患者 1 2 8例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非DM 2患者 2 5 0例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动脉粥样硬化 ;ELISA法检测血清C .pn特异性抗体IgA ;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的C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 ;并记录基线资料和AMI。根据血清学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 4组 :非DM - 2患者血清抗C .pn抗体IgA阴性 (A组 ) ;非DM - 2患者血清抗C .pn抗体IgA阳性 (B组 ) ;DM 2患者血清抗C .pn抗体IgA阴性 (C组 ) ;DM -2患者合并血清抗C .pn抗体IgA阳性 (D组 )。 结果 DM - 2与非DM - 2患者之间C .pn感染率没有明显区别 (45 .2 %与 4 6 .8%) ;DM - 2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 ,C .pn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没有显著意义。A、B、C、D各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 (1 6 .6 0± 3.89)、(2 5 .1 2± 3.98)、(33.1 1± 3.0 9)、(2 9.5 1± 2 .2 9)mg/L ;B、C和D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A组明显增高 ,但 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83.8%、84 .3%、81 .0 %与 6 2 .7%)。上述各组AMI的发病率分别为 2 5 .6 %、2 7.2 %、2 7.1 %、4 3.1 %,DM -2合并感染组AMI率明显升高。结论 C .pn感染与DM -
牛玉宏许从峰史剑慧马会利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免疫散射比浊法冠脉造影检查年龄性别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对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大动脉血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其发生发展。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可导致严重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MV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然而有研究提出CMV并不参与...
许从峰牛玉红罗玉坤杨英珍陈灏珠葛均波熊思东
文献传递
狗心脏瓣膜、梳状肌、不同动脉段及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006年
目的:观察狗心脏瓣膜、梳状肌、不同动脉段及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狗血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狗麻醉后,常规灌注固定,取出心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左右心房梳状肌、不同的动脉段和下腔静脉等,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不同动脉段内皮细胞一般呈梭形,核区较隆起,长轴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有时可见桥样结构,但在不同的动脉段细胞隆凸程度不同。在二尖瓣与三尖瓣,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其瓣膜下面的细胞排列较上面的细胞极性明显;在左、右心房的梳状肌,细胞多呈长方形,排列较规则;在下腔静脉,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极性不明显,有少量低矮的微绒毛。在主动脉弓细胞形态多样。结论:内皮细胞的形态、排列、微绒毛的长度和密度,桥样结构的多少等均随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切应力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同一部位,其细胞形态也有差别。
李炳宪张红旗王克强葛均波
关键词:心脏瓣膜内皮细胞形态学扫描电镜
血管壁的抗炎机制被引量:2
2003年
在动脉粥样硬化 (AS)、缺血 /再灌注、败血性休克等炎症时血管壁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有关血管壁的生物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加深了对血管壁细胞炎症反应的认识。血管炎症时的许多反应是通过IκB/NF κB介导的。研究证明 ,血管炎症可以被血管抗炎机制所局限以维持血管壁自身稳定。抗炎机制涉及到抗炎的外部信号和细胞间介质。外部信号包括抗炎性细胞因子、转移生长因子 β(TGF β)、IL 10、IL 1受体拮抗剂 (IL 1ra)、HDL和一些血管生长因子。生理状态下层切应力在内皮细胞抗炎激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部分是由NO介导。最终 ,血管壁细胞可通过表达内源性细胞保护性基因或核受体如过氧化氢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PPAR)而对致炎刺激作出反应 ,限制炎症的进程和损伤。
张红旗王克强
关键词:血管壁抗炎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败血性休克
感染负荷与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检查的患者182例,血管内超声检测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介入检查前抽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旋菌、肺炎衣原体、EB病毒、B型柯萨奇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抗体IgG/IgA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根据感染负荷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感染原n≤3种,B组:n=4~5种和C组:n≥6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随感染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分别为44.4%,70.6%和76.7%(P<0.001);感染负荷与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呈正相关,r=0.9396.血清hs-CRP水平升高者(>5.0 mg/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升高更明显(43.8%, 70.0%, 70.8%)比(45.5%, 63.7%, 96.8%).A、B、C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3%、32.4%、51.7%(P<0.05),感染原在5种以上者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以往感染微生物数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升高者中两者的相关性更明显, 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高水平的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率相关.
牛玉宏许从峰史剑慧葛均波
关键词:粥样硬化形成血管内超声检测免疫散射比浊法B型流感病毒幽门螺旋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