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123001-3B)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刘芳李容柏邱永福张月雄韦政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大学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抗性
  • 2篇枯病
  • 2篇基因
  • 1篇代换系
  • 1篇单片段代换系
  • 1篇稻白叶枯病
  • 1篇稻褐飞虱
  • 1篇稻纹枯病
  • 1篇雄性不育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 1篇叶枯病
  • 1篇育性
  • 1篇育性恢复
  • 1篇育性恢复基因
  • 1篇水稻纹枯病
  • 1篇品系
  • 1篇普通野生稻
  • 1篇纹枯病

机构

  • 3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李容柏
  • 3篇刘芳
  • 2篇张月雄
  • 2篇邱永福
  • 1篇冯家勋
  • 1篇陈勇
  • 1篇陈燕华
  • 1篇覃嘉明
  • 1篇胡春锦
  • 1篇刘驰
  • 1篇黄大辉
  • 1篇覃宝祥
  • 1篇马增凤
  • 1篇黎志方
  • 1篇桑洪玉
  • 1篇韦政

传媒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稻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聚合系的抗性表现被引量:4
2013年
培育多抗性基因聚合系可为抗性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通过抗源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进行杂交、多代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优良的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研究,分别获得了基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遗传背景的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Xa21Xa23聚合系4个,这些抗性聚合系对白叶枯病的表现为高抗;分别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的抗性基因Xa21Xa23Bph24(t)聚合系2个和Xa23 Bph24(t)聚合系4个,双抗性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达到高抗水平,对稻褐飞虱的抗性接近高抗水平。结果表明,即使在Xa23表达了高水平抗性的情况下,聚合双基因Xa21Xa23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此外,聚合系的两类抗性基因的抗性表达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抗性基因聚合系的培育提高了恢复系和保持系的育种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聚合更多的重要抗性基因、培育多抗性水稻品种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开雨张月雄刘芳邱永福冯家勋黄凤宽吴碧球黎志方陈勇韦绍丽岑贞陆覃宝祥韦民航韦政李容柏
关键词:稻白叶枯病稻褐飞虱水稻
2份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育性恢复基因Rf3、Rf4的恢复力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影响杂交水稻高产与稳产的重要因素是结实率的高低,而这一特性是由恢复系的恢复基因所决定的。因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份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DP32和DP70为供体亲本,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采用连续多代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分别得到携Rf3、Rf4基因座位的5个单片段代换系。选用野败(WA)型细胞质不育系盟抗A和新质源(FA)型不育系金农1A对这5个单片段代换系的恢复能力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来自DP32的Rf3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能够恢复盟抗A,而来自DP70的Rf3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不能恢复盟抗A。(2)来自DP32或DP70的Rf4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都能恢复盟抗A。(3)来自DP32或DP70的Rf4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对盟抗A的恢复力均高于其Rf3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4)5个单片段代换系均不能恢复金农1A。本研究结果为在广西普通野生稻中挖掘和利用恢复基因种质提供参考,并且为进一步精细定位Rf3和Rf4基因创建了理想材料。
桑洪玉韩飞怡李志华覃嘉明刘芳李容柏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单片段代换系
4个水稻纹枯病新抗源品系的抗病性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等4个抗源进行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基因定位与育种提供依据。【方法】用感稻纹枯病的粳稻品种中野1211作母本,4个籼稻抗源品种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分别作父本,组配4个杂交组合,获得F1和F2群体。用广西稻纹枯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AG-I-IA、GX-2以牙签嵌入法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均表现中抗纹枯病,中野1211高感纹枯病;4个杂种F1植株对纹枯病的抗病等级为4.0~8.0级,表现为中抗~高感,平均为5.1~6.1级,为中感,群体抗性呈连续性分布;F2群体纹枯病抗性分离谱较广,抗性等级变化范围为2.0~9.0(R~HS),群体抗性呈连续单峰分布。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遗传率分别为15.4%、31.1%、47.7%和43.8%。【结论】4个杂交组合的F1群体对纹枯病的抗性均介于其双亲之间,抗源中大304、MR1400、T1006和大区50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均为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陈燕华刘驰张月雄邱永福刘芳黄大辉胡春锦马增凤李容柏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抗源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