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402)

作品数:31 被引量:150H指数:8
相关作者:杨涛冯君王洋孙立娟黄林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学研究院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建筑科学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6篇边坡
  • 6篇稳定性分析
  • 5篇滑坡
  • 5篇安全系数
  • 4篇地震
  • 4篇岩质
  • 4篇岩质边坡
  • 4篇破坏模式
  • 3篇模型试验
  • 3篇抗滑
  • 3篇抗滑桩
  • 2篇动力稳定
  • 2篇动力稳定性
  • 2篇岩石边坡
  • 2篇载力
  • 2篇失稳
  • 2篇顺层岩质
  • 2篇顺层岩质边坡
  • 2篇破裂面
  • 2篇组合结构

机构

  • 27篇西南交通大学
  • 6篇学研究院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重庆交通科研...
  • 2篇重庆交通科研...
  • 2篇四川电力设计...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四川路桥华东...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14篇杨涛
  • 9篇冯君
  • 3篇孙立娟
  • 3篇王洋
  • 2篇黄林
  • 2篇刘涌江
  • 2篇杨鹏飞
  • 2篇陈伟明
  • 2篇杨兵
  • 1篇钟卫
  • 1篇刘鸿
  • 1篇江南
  • 1篇杨涛
  • 1篇乔春生
  • 1篇游湘
  • 1篇聂林
  • 1篇邓卫东
  • 1篇严秋荣
  • 1篇李辉
  • 1篇唐浩

传媒

  • 5篇岩土力学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四川建筑
  • 3篇路基工程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公路交通技术
  • 1篇铁道科学与工...
  • 1篇Journa...
  • 1篇公路工程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4
  • 2篇201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LAC3D的贵州某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结合现场勘察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贵州贞丰县某高填方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修建压实区和堆土区后,位移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压实区和堆土区的表层,不会造成高填方边坡整体失稳;同时,对高填方区域开展了点安全系数计算分析,点安全系数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压实区和堆土区表层,计算结果与位移分析结果吻合。
杨涛蔡佳豪康健王泽华
关键词: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整体失稳
牵引式滑坡后缘破裂面形成机制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由于河谷下切或者坡脚开挖,常会造成自然斜坡牵引式滑动,形成多级后缘拉裂面。后缘面的形成机制对牵引式滑坡的稳定性分析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试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开发能够同时模拟地下水对滑带软化作用和滑坡渐近破坏过程的试验装置,由若干渗透盒构成分段式滑面,可以模拟各种几何形态的滑动面,通过对不同渗透盒注水,可模拟滑带分阶段饱和软化,从而实现对各种滑坡破坏模式的模拟。设计4种试验方案,模拟圆弧型、折线型和直线型滑动面,以及三段线和两段线坡面线。分三阶段设计滑坡工况,测试滑体后缘面破裂倾角。试验表明,后缘面倾角试验值受滑体厚度和失稳滑段位置影响明显。假定牵引式滑坡的后缘面可能形成机制为整体滑动式、滑动拉裂式和滑动剪切变形式,计算后缘面倾角。比较表明,滑动拉裂机制计算值与试验值最接近,在试验值上下浮动,相对误差小于10%。据此认为牵引式滑坡的后缘面形成机制为:底滑面失稳下滑,在失稳滑面末端对应的滑体部位出现了拉破坏区,拉应力由最小主应力控制,拉破坏面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杨涛孙立娟孙立娟钟卫
关键词:边坡工程模型试验
基于点安全系数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2019年
传统的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无法得到空间效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三维模型的强度折减法得到的整体安全系数对复杂形态的边坡稳定性评价也是不全面的。文章提出基于精细的三维模型,采用点安全系数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以得到整体与局部的点安全系数分布,对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区域进行针对性加固,边坡的稳定性显著改善,对工程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王泽华
关键词:边坡稳定
不同地层和滑坡推力分布对微型桩受力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针对“八”字形顶板连接微型桩组合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地层组合条件下微型桩组合支护体系加固分级开挖边坡的地震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不利情况下,静力开挖作用与地震作用微型桩组合结构的变形方式均呈现出整体向山体外侧弯曲的趋势,且地震作用下微型桩轴力值较大;滑床岩体性质越好,微型桩所受轴力越小;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微型桩轴力极值基本都出现在靠山体侧微型桩上,实际工程中可根据靠山体侧桩受力进行设计;对于具有同一地层组合结构的边坡,不同滑坡推力分布形式下微型桩轴力大小排序为:滑坡推力均匀分布>梯形分布>三角形分布。
黄林江南冯君张俞峰何长江
关键词:数值模拟
应用点安全系数分析基坑边坡三维稳定性被引量:11
2014年
复杂基坑边坡具有明显的三维效应,目前计算方法尚不便准确计算其三维稳定性,不便于确定其空间失稳范围。在三维数值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选用Bezier双三次曲面对通过节点的位移等值面进行拟合,以位移等值面作为基坑边坡局部破坏面,据此计算出垂直破坏面的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提出新的点安全系数定义为该点抗剪强度与滑动方向上剪应力的比值,整体安全系数为等值面上点安全系数对面积的加权平均值。分析了某师范大学基坑边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点安全系数在剖面分布上呈中部小,内、外高的分布特征,小于1.06的区域从坡脚延伸至坡顶,揭示了滑动面的位置,最危险滑动面为15 mm的位移等值面。通过与刚体极限平衡法比较,验证了特定剖面上二者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杨涛刘涌江杨兵陈伟明
关键词:基坑边坡
基于FLAC贵州某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2018年
文章结合现场勘查以及室内试验获取的参数,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贵州某边坡开挖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对开挖后工程边坡局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根据FLAC数值计算以及局部稳定性分析结果对该工程边坡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边坡开挖后整个工程边坡整体处于稳定。
蔡佳豪
关键词:工程边坡FLAC综合评价
多排桩治理错落转化的破碎岩石老滑坡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十天高速公路K403+310~+430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定性分析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建立数值计算准三维模型,设计多种计算工况,分析了滑坡整治措施的必要性及初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设计方案提出了优化。由于破碎岩石老滑坡一般具有多层滑带,需要采取分级抗滑桩支挡。在同时施工上排和下排桩的条件下,中排桩的抗滑效果并不明显,可以适当优化。降雨条件下,坡体表面存在局部失稳可能,有必要辅以框架锚杆(索)支护。
唐春宋响军张晓辉
关键词:抗滑桩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土层锚杆抗拔性能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锚杆与传统钢锚杆相比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强、与围岩协调变形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纤维锚杆,在边坡加固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通过BFRP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现场拉拔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BFRP锚固体系在不同锚杆直径、锚固长度下的工作性能,并通过现场开挖式剖析,分析了BFRP锚固体系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破坏模式受控于锚固系统诸界面的相对强度,φ12mm和φ16mm锚杆体系为锚杆与灌浆体界面(第1界面)剪切破坏,φ25 mm锚杆体系为灌浆体与土层界面(第2界面)滑移破坏;一定锚固条件下,增大锚杆直径可显著提高锚固体系的极限抗拔力;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极限抗拔力并非始终线性增大,而是增幅逐渐减弱,存在临界锚固长度;第1界面和第2界面平均黏结强度均随锚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并给出了诸界面平均黏结强度的建议值,可供实际工程设计使用;杆体轴力沿锚固深度逐渐衰减,分布形态与受拉荷载大小、锚杆直径和锚固长度等有关;锚杆界面摩阻力分布服从随锚固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形态,峰值多出现在锚固前端0.5 m范围内,同样受锚固长度和直径影响。建议今后进一步改善BFRP材料的抗剪性能以及BFRP锚杆表面形态设计和制作工艺。
冯君王洋吴红刚赖冰谢先当
关键词:黄土边坡
基于FLAC3D的岩石边坡分步开挖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文章基于开挖卸荷理论,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对重庆市奉节县某岩石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步开挖卸荷作用对该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分步开挖卸荷作用对该岩石边坡造成的影响很小,产生的x方向以及和位移均为mm级,表明该岩石边坡在分步开挖卸荷作用下稳定性很好。
蔡佳豪
关键词:FLAC^3D分步开挖岩石边坡稳定性
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制的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22
2018年
针对有顶板连接的"八"字形微型桩组合结构,依托广大(广通至大理)线扩能改造工程,现场监测微型桩工作状态下轴力变化,对微型桩组合支护体系应用于分级开挖边坡加固的受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桩桩身轴向力的分布形式不尽相同,沿推力方向依次呈现出反"S"型、"双弓"型和"S"型的分布规律;各排桩峰值轴力均为拉力,比例关系为:靠山侧桩:中间桩:靠路侧桩=2.5:4.1:3.2,其中靠山侧桩最大轴力出现在桩体下部,中间桩出现在中上部,靠路侧桩最大轴力出现在桩体上部;顶部承台对有斜桩的微型桩群的制约协调作用比一般的竖直桩群显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群易发生较大的挠曲变形,在群桩效应、坡体滑裂面等的综合影响下,引发桩体拉-压等受力形式的转变;组合结构的受力机制表现为先承受滑坡主推力的前两排桩受拉,第3排桩底部嵌固段受压,且随着持续推力作用受压区存在向上发展趋势;各单桩桩身轴力以拉力为主,有利于内部钢筋受拉优势的发挥。
王洋冯君谢先当赖冰杨涛
关键词:轴力监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