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20100)

作品数:7 被引量:138H指数:6
相关作者:杨鹏姚艳敏何英彬陈仲新陈佑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适宜性
  • 2篇东北三省
  • 2篇豆种
  • 2篇指标体系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
  • 2篇气象
  • 2篇干旱
  • 2篇大豆
  • 2篇大豆种植
  • 1篇东北玉米
  • 1篇玉米
  • 1篇指数保险
  • 1篇生态
  • 1篇数据库
  • 1篇腾发量
  • 1篇天气指数保险
  • 1篇土地适宜性
  • 1篇农业气象
  • 1篇气候变化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李建平
  • 3篇陈佑启
  • 3篇陈仲新
  • 3篇何英彬
  • 3篇姚艳敏
  • 3篇杨鹏
  • 2篇于士凯
  • 2篇刘园
  • 1篇刘布春
  • 1篇齐宏立
  • 1篇梁哲军
  • 1篇唐华俊
  • 1篇强小嫚
  • 1篇黄青
  • 1篇杨印斌
  • 1篇南雪琴
  • 1篇张冬梅
  • 1篇余卫东
  • 1篇宋妮
  • 1篇刘祖贵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该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3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会经济因子评价大豆生长适宜性。在获取东北三省大豆适宜性等级图的基础上,将其与东北三省实际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适宜性属于中上水平,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09万km2,11.45万kkm2和7.99万km2,约占东北全境面积的11.5%,14.49%和10.11%;(2)松嫩平原是最适合于大豆生长的区域,而三江平原由于日照等因素并非大豆种植的绝佳地带;(3)通过对比计算,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与大豆实际种植区符合面积分别占大豆实际种植面积的24.78%,46.30%和28.92%,而黑龙江省为15.39%,51.70%,32.91%,说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结构略欠合理。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建议农业及相关部门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大豆种植的空间结构。
何英彬姚艳敏李建平黄青陈佑启陈仲新杨鹏于士凯
关键词:大豆指标体系东北三省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
本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三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
何英彬姚艳敏李建平陈佑启陈仲新杨鹏黄青于士凯
关键词:大豆指标体系
文献传递
基于Penman修正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的作物系数差异分析被引量:33
2013年
该文针对直接采用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的中国主要作物的作物系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作物系数需要校正的原因:Penman修正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在计算ET_0时差异较大,且对生育期较长的越冬作物的影响要高于生育期较短的夏季作物。同时利用河南省18站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引起两公式差异的因素:辐射项处理的不同是引起两公式差异的主要原因。秋冬季,采用两公式计算的月ET_0、ET_rad值差异均高于春夏季,空气动力学项对ET_0值的影响与风速有关,较高的风速可能导致空气动力学项的影响高于辐射项;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_rad值时,受季节、站点情况影响小,稳定性高,18站均表现为:平均气温对ET_rad的影响最小,1、11、12月相对湿度对ET_rad的影响较大,2-10月日照时数对ET_rad的影响较大。并根据2种不同的ET_0估算方法的关系,提出了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的作物系数校正方法,对于提高作物需水量的估算精度有重要意义。
宋妮孙景生王景雷陈智芳强小嫚刘祖贵
关键词:腾发量作物气象作物系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4
2013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焦点之一的驱动力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它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最核心的研究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的层次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影响因子时空尺度效应与一致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定量化与空间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内在和外在机制以及促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陈佑启陈仲新杨鹏于士凯
关键词:土地利用
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纯费率厘定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东北三省6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en-Monteith公式计算玉米生育期内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逐日降水量资料构建干旱指数(CWD);将整个分析期按照3个准30a周期(1961-1990、1971-2000和1981-2010年)进行统计,计算不同周期内东北地区CWD的理论概率分布函数,分别求得累积概率≤5%、≤15%和≤25%时各站的CWD值作为重旱、中旱和轻旱划分标准的阈值,并以不同时间尺度分别厘定保险纯费率;对3个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分析气候变化对干旱指数保险产品纯费率厘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指数CWD能很好地指示东北玉米干旱风险,1961-2010玉米生育期内全区干旱风险由东向西递增,西部为常年干旱区;各时段内多数站点表现为旱情加重;从重灾到轻灾,旱情加重的站点减少而旱情减轻的站点增多;基于CWD厘定的玉米旱灾保险纯费率与单产减产率的厘定结果近似(相关系数0.893),时间变化上表现为先增后降。这说明一种公平科学的保险纯费率应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随各时段灾害风险的不同作适当调整。
杨帆刘布春刘园杨晓娟
关键词:干旱指数天气指数保险气候变化费率
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
2010年
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尺度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及多指标、尤其是生态限制指标的实用及不同情景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何英彬唐华俊杨鹏姚艳敏陈佑启陈仲新李建平
关键词:生态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土地适宜性荒漠化地区粮食安全
常用农业气候指标计算软件的研制被引量:7
2012年
农业气候指标是反映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特征量,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这些指标种类多且计算较繁琐,为实现农业气候指标计算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和科研的需求,基于农业气象学、中国气象局行业标准和统计学原理,选取37个常用农业气候指标,根据软件工程原理,采用Visual BASIC 2008语言编程,研制开发了常用农业气候指标计算软件(CAIC)。其中,积温的计算除常规方法外,还提供基于日气温变化曲线的精细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软件由数据库系统、用户交互界面、输入输出模块和指标计算模块4部分组成,计算指标包括18个气温指标、6个降水指标、7个日照指标和6个作物气候指标。软件测试和结果比较表明,CAIC软件兼具综合性和应用性,实用性好,具有方便智能、可批量操作、扩充性强以及计算方法多样等特点,是农业气象业务和相关科研工作中一个全面、实用而高效的工具。
姚俊萌冯利平黄文霖余卫东王靖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候资源数据库
山西南部季节性干旱特征及综合防御技术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计算了山西省运城市49年(1958—2007年)各月干旱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南部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研究表明,干旱强度与干旱频率在不同年代际表现特征不同。与运城地区49年同期均值相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春旱发生频率、干旱强度分别提高了29.0%、5.1%;夏旱发生频率提高41.9%,干旱强度下降了7.4%;秋旱发生频率下降了23.8%,干旱强度提高了7.7%;冬旱发生频率下降了26.6%,干旱强度下降了37.5%。干旱的季节性特征为春旱和夏旱有加重趋势,秋旱和冬旱有减弱趋势。春旱(3—5月)和伏旱(7—8月)作为可预见性干旱,可采用土壤墒情监测、干旱预警、制定系统性抗旱措施等综合防御技术。对于不可预见类型干旱,可采用建立抗旱水源、储备抗旱机械等策略。
梁哲军王玉香董鹏刘步春张冬梅刘园杨印斌高磊南雪琴齐宏立
关键词:季节性干旱标准化降水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