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60131)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王长希郑克立费继光陈立中邱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器官移植配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肾移植
  • 3篇细胞
  • 2篇血症
  • 2篇移植肾
  • 2篇排斥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病毒
  • 2篇抗原
  • 2篇急性排斥
  • 2篇合酶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信使
  • 1篇信使核糖核酸
  • 1篇血脂
  • 1篇血脂异常
  • 1篇移植后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器官移植...

作者

  • 9篇王长希
  • 8篇郑克立
  • 6篇陈立中
  • 6篇费继光
  • 3篇邱江
  • 3篇刘雅峰
  • 3篇徐鸿绪
  • 3篇邓素雄
  • 3篇纪玉莲
  • 2篇刘龙山
  • 1篇毕颖
  • 1篇戴宇平
  • 1篇梅骅
  • 1篇莫家聪
  • 1篇陈连周
  • 1篇陈洪涛
  • 1篇傅茜
  • 1篇张志崇
  • 1篇魏仁桂
  • 1篇沈清瑞

传媒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肾移植PRA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法 (ELISA)和微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法 (CDC)检测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优缺点。方法 :将肾脏病患者首次移植术后 1个月血清 40份和首次移植肾失功恢复血透的患者血清 2 2份 ,分别以ELISA和CDC作PRA检测。结果 :ELISA检测耗时 15 0min ,检测出HLA Ⅰ类抗体阳性 2 9例 ,HLA Ⅱ类抗体阳性 2 0例 ;CDC检测耗时 130min ,检测出HLA Ⅰ类抗体阳性 2 8例 ,无法检测HLA Ⅱ类抗体。其中两种方法检测的 2 8例阳性一致。结论 :ELISA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方法稳定、敏感度高、结果准确、操作简便 ,重复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连周王长希傅茜徐鸿绪曾文涛
关键词:肾移植HLA抗原酶联免疫法
23例儿童肾移植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对23例3~17岁的儿童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d至72个月,平均26.1个月,死亡1例,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6.6%。术后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治疗后逆转,1例因并发移植肾静脉栓塞,切除移植肾;2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另一例仍在随访治疗中;其它并发症有肺部感染4例,心力衰竭2例,肾静脉阻塞2例,肝功能损害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结论儿童肾移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血管较细、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以及药物代谢快等都是应妥善处理的问题。
王长希刘龙山陈立中莫家聪魏仁桂张志崇费继光邱江邓素雄郑克立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肾儿童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
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HLA-ⅡDNA分型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对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HumanLeucocyteAntigenSystem)Ⅱ类进行高分辨基因分析。【方法】用多重PCR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相结合[1,2 ] ,建立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结果】 2 4对引物成功地分辨 43份DNA的HLA DRB1、B3、B4、B5 5 1个等位基因和DQB1 15个等位基因的 4位数特异性 ,识别基因片段长度为 2 81bp。【结论】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敏感、微量、节省和分辨能力高 ,是进行复杂的HLA多态性研究中有价值的佐证试验。
肖露露陈洪涛王长希郑克立谭茵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反向杂交法在HLA-DRB_1分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oligonucleotideprobes,PCR-SSOP)反向杂交法应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DRB1配型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已行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primers,PCR-SSP)法HLA-DRB1配型的肾移植受者的血标本,采用PCR-SSOP反向杂交法再次配型,并与PCR-SSP法的结果比较。结果:两法的一致性达92%。2例不一致的患者经再次PCR-SSOP反向杂交法配型后,其中1例与PCR-SSP结果一致,PCR-SSOP反向杂交法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小时30分。结论:PCR-SSOP反向杂交法是一种能以中等分辨度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的方法,操作较简单,结果解读客观,适用于临床肾移植配型。
邓素雄郑克立陈立中毕颖王长希费继光丘少鹏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人类白细胞抗原
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mRNA测定在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评价应用核酸基础序列扩增法(NASBA)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即刻早期(IE)mRNA对肾移植术后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NASBA法测定55例肾移植患者的外周血标本中CMVIE mRNA及pp67mRNA,免疫组化法检测CMV pp65抗原。结果55例患者中,发生有症状的CMV活动性感染者13例;IE mRNA阳性者20例,12例有CMV活动性感染,IE mRN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80.9%、60.0%及97.1%。IE mRNA阳性结果出现最早,为术后(31.0±15.4)d,与pp67mRNA的(43.7±16.3)d和pp65抗原的(39.6±15.6)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NASBA法检测CMV IEmRNA,能够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CMV活动性感染,为临床抗病毒的治疗提供依据。
刘雅峰郑克立王长希陈立中费继光徐鸿绪纪玉莲
关键词:肾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基因扩增
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信使核糖核酸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核酸基础序列扩增法(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检测55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MV的即刻早期信使核糖核酸(immediate early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IEmRNA),同时检测CMV的PP65抗原,并比较其结果。结果:55例中29例抗原指数阳性,发生CMV病10例,未发生CMV病19例,发生CMV病组与未发生CMV病组比较,其抗原指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EmRNA阳性20例,IEmRNA阳性者的CMV抗原指数值显著高于IEmRNA阴性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检测到IEmRNA的时间显著早于首次检出PP65抗原的时间(P<0.05),经抗病毒治疗后两者转阴时间无差异。结论:应用NASBA检测IEmRNA能早期诊断CMV活动性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抗CMV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刘雅峰王长希郑克立陈立中费继光徐鸿绪纪玉莲
关键词:肾移植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信使核糖核酸肾移植受者核酸检测
普伐他汀治疗肾移植术后血脂异常的前瞻性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肾移植术后血脂异常的疗效。方法将27例肾移植术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胆固醇总量水平>6.2 mmol/L)作为普伐他汀组,患者每日口服普伐他汀10 mg,每晚1次。疗程8周。另取健康男、女各1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8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测定普伐他汀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清胆固醇总量(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变化。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技术测定各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服用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结果普伐他汀组治疗前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NO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降脂治疗8周后,ET含量明显下降(P<0.01),NO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TC、LDL-C、TG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普伐他汀可有效治疗肾移植后血脂异常,并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郝博王长希郑克立陈立中费继光邓素雄邱江李军
关键词:肾移植普伐他汀高脂血症
移植肾组织中共刺激分子B7-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尸体移植肾组织中共刺激分子B7-1及HLA-DR的表达规律,探讨阻断共刺激途径诱导免疫耐受在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6例尸体移植肾及5例正常供肾组织中B7-1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排斥组移植肾组织中B7-1及HLA-DR强烈表达,并伴有大量CD+4及CD+8T细胞的浸润,与其余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发生移植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等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主动表达B7-1,为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供了协同刺激信号;通过阻断共刺激途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为寻找新型免疫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雅峰郑克立戴宇平王长希
关键词:移植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个阶段肾移植效果比较(附2562例报告)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专科重新组建前后两个阶段肾移植经验。【方法】1972年12月至2004年4月,我院共行肾移植2562例,根据肾移植专科组建和发展情况,以手术时间1998年1月为界将其分为A组(n=1318)和B组(n=1244),比较两个阶段的肾移植效果。【结果】超急性排斥21例:A组17例(1.3%)、B组4例(0.3%)(P<0.01=0.0066);加速排斥61例:A组50例(3.8%)、B组11例(0.9%)(P<0.001);急性排斥298例:A组208例(15.8%)、B组90例(7.2%)(P<0.001);两组各种排斥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并发症51例:A组37例(2.8%)、B组14例(1.1%)(P<0.01=0.0023);输尿管梗阻30例:A组21例(1.6%)、B组9例(0.7%)(P<0.05=0.0408);切口感染130例:A组99例(7.5%),B组31例(2.5%)(P<0.001);肺部感染144例:A组79例(6.0%),其中死亡34例(43%),B组65例(5.2%),死亡18例(27.7%);两组肺部感染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421)。A、B两组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0%/87.2%、97.6%/95.0%,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6.1%/84.0%、89.2%/86.1%。【结论】我院肾移植外科技术已日益成熟,良好的组织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减少了排斥反应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是取得良好肾移植效果的保证。高龄、儿童。
王长希陈立中郑克立刘龙山费继光邱江吴培根纪玉莲朱兰英沈清瑞梅骅
关键词:肾移植急性排斥肾存活肺部感染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