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05-YB-134)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吴爱武李红玉孙茜骆玉梅郑贵星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单胞菌
  • 4篇铜绿
  • 4篇铜绿假单胞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4篇假单胞菌
  • 3篇血清
  • 3篇血清学
  • 3篇血清学分型
  • 3篇AMPC酶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耐药
  • 1篇血清分型
  • 1篇亚胺培南
  • 1篇亚胺培南耐药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内酰胺
  • 1篇绿脓杆菌
  • 1篇耐药性
  • 1篇耐药性分析
  • 1篇金属Β-内酰...

机构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5篇吴爱武
  • 4篇李红玉
  • 2篇陈茶
  • 2篇郑贵星
  • 2篇叶惠芬
  • 2篇江从海
  • 2篇吴燕峰
  • 2篇骆玉梅
  • 2篇孙茜
  • 1篇蒋月婷
  • 1篇李小燕
  • 1篇江锋利
  • 1篇江利锋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绿脓杆菌ESBL和AmpC酶表型检出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绿脓杆菌ESBL和AmpC酶的产生率和构成以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绿脓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系统进行,双纸片扩散确证实验和头孢西叮三维试验分别用于ESBL和AmpC酶的表型检测。结果:217株绿脓杆菌中,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较好是美乐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等,其敏感率分别为94.5%(205/217)、90.0%(195/217)、86.6%(188/217)、84.8%(184/217)、84.3%(183/217)、82.9%(180/217);绿脓杆菌中ESBL和AmpC酶的总检出率是9.2%(20/217),其中ESBL和AmpC酶分别占60.0%(12/20)和40.0%(8/20);产酶菌与不产酶菌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差异显著,产酶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菌(P均<0.05);产酶菌主要来自痰和尿标本(分别占65.0%和35.0%),以ICU病房最多见(占60.0%)。结论:本地区绿脓杆菌感染的治疗中美乐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等仍是较好的选择;绿脓杆菌中ESBL和AmpC酶有一定的产生率,二者构成比相近;绿脓杆菌的耐药与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关;产酶菌主要来自痰和尿标本,以ICU病房最多见。
吴爱武郑贵星江锋利孙茜骆玉梅李红玉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
产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研究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2003—2007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包括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多重PCR检测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质粒携带的AmpC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染色体AmpC酶基因和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0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ESBLs、金属酶(MBL)和未知酶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分别是62.5%(25/40)、20%(8/40)、7.5%(3/40)和10%(4/40)。25株产AmpC酶菌株均有不同程度AmpC酶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仅1株细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12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减低,这些菌株均对亚胺培南耐药,13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正常,其中仅5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7株菌(占产AmpC酶菌株的28%,不产金属酶)的酶粗提物能微弱水解IPM,这7株菌AmpC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其中5株菌同时伴有oprD2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酶可微弱水解亚胺培南,且其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AmpC酶产生量有一定关系;产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可能是细菌AmpC酶表达量增加和oprD2表达量减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小燕吴爱武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
217株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状况及血清学分型的调查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3种主要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和血清型分布,观察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差别。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进行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菌株,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3种酶的表型确证,同时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这些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0.7%(45/217),其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26株,占12.0%(26/217),产AmpC酶的有11株,占5.1%(11/2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8株,占3.7%(8/217);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和美洛培南这些临床常用抗生素,产酶菌较不产酶菌敏感性明显降低(P均小于0.05);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分型以G型为主,占39.6%(86/217),其次为L型,占19.8%(43/217);产酶菌株的血清型以B和L型为主。结论广州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以金属酶最常见,其次为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降低;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以G型为主,产酶菌株以L和B型为主,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吴爱武郑贵星孙茜江利锋骆玉梅李红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AMPC酶血清分型
广州市4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4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各血清型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对各院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750株PA进行鉴定,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日本生研株氏会社分型血清用玻片凝集法对PA进行血清分型。结果:750株PA分型率为93.7%(703/750);以G、B、L、F、E型为主,其中G型197株占26.3%,B型90株占12.0%,L型78株占10.4%,F型77株占10.2%,E型72株占9.6%;5种主要血清型PA对临床常用的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是哌拉西林(PIP)14.3%-66.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M)28.9%-68.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13.3%-62.3%、氨曲南(ATM)30.8%-42.8%、头孢他啶(CAZ)7.8%-22.9%、头孢吡肟(FEP)10.3%-18.3%、亚胺培南(IMP)7.8%-21.1%、庆大霉素(GEN)20.0%-66.2%、阿米卡星(AMK)10.0%-17.8%、环丙沙星(CIP)14.3%-59.7%、复方新诺明(SXT)90.0%-98.6%,经χ2检验,各主要血清型对ATM、FEP、AMK、SXT的耐药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PIP、TIM、TZP、GEN、CAZ、IMP、CIP的耐药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广州市4家医院的PA血清型以G、B、L、F、E为主,CAZ、FEP、IMP对各主要血清型PA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
李红玉吴燕峰江从海叶惠芬吴爱武陈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
广州市四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学分型的调查
200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四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各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按常规方法对各院各种临床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750株PA进行鉴定,采用日本生研株氏会社分型血清用玻片凝集法对PA进行血清分型。结果750株PA分型率为93.7%(703/750);以G、B、L、F型为主,其中G型197株占26.3%、B型90株占12.0%,L型78株占10.4%,F型77株占10.2%。结论广州市四家医院的PA血清型以G、B、L、F为主,未发现有A血清型。
李红玉吴燕峰江从海叶惠芬蒋月婷吴爱武陈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学分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