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199)
- 作品数:6 被引量:76H指数:6
- 相关作者:俞晓平张珏锋陈法军吕仲贤郑许松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05年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
- 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
- 关键词:褐飞虱共生菌致害性
- 中国大陆一新外来入侵种——刺桐姬小蜂被引量:37
- 2005年
- 报道了最近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地刺桐等桐属植物上的一种新的外来入侵害虫———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Kim。对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寄主、为害症状等做了简要介绍,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风险分析进行评估。
- 黄蓬英方元炜黄建林石明王宏毅
- 关键词:刺桐姬小蜂为害症状风险分析
- 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6年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长、繁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共生菌研究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深入开展“抑菌防虫”研究提供参考。
- 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吕仲贤郑许松张珏锋
- 关键词:共生菌褐飞虱
-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差异被引量:6
- 2006年
-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共生酵母菌,该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雌(雄)成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差异显著,依次为:对照种群>广西种群>浙江种群>福建种群。结合虫体内脂肪和糖元含量的分析得出,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长、宽度和数量与脂肪和糖元含量显著正相关。文章从共生酵母菌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内在原因,并推测,迁飞过程所导致的褐飞虱体内脂肪和糖元的消耗影响了该类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导致褐飞虱对抗性品种水稻的致害性减弱。
- 陈法军张珏峰周彦铨叶恭银吕仲贤俞晓平
- 关键词:褐飞虱地理种群致害性
- 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被引量:7
- 2006年
-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 陈法军张珏锋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水稻品种
-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被引量:15
- 2006年
-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期、共生菌增殖适应期、对数增殖期(高峰期)、释放期和衰竭期5个阶段。按照形态划分,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有4大类型,即长梭形、杆状、卵形和球状。其中,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卵形和球状个体很少见。此外,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且以顶端芽殖(包括两端芽殖)为主。
- 陈法军张珏锋夏湛恩吕仲贤俞晓平
- 关键词:褐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