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1037)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晓张卫英英晓光林美娜徐雯更多>>
-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pH敏感性葡萄糖印迹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016年
- 以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平均粒径约31.0μm的pH敏感性葡萄糖印迹微凝胶,研究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摩尔比、交联剂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印迹微凝胶葡萄糖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印迹微凝胶对葡萄糖与果糖的选择吸附性,并进行了Scatchard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印迹微凝胶葡萄糖吸附性能的影响类似,微凝胶对葡萄糖的吸附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制备的印迹微凝胶对葡萄糖具有选择吸附性,Scatchard模型分析表明印迹微凝胶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位点。
- 李秀琳李晓何艳芬张卫英英晓光
- 关键词:微凝胶PH敏感性分散聚合葡萄糖
- L-色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敏感膜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12
- 2012年
- 以L-色氨酸(L-Trp)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原位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通过循环伏安法(CV)、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考察了该电极的性能.DPV测试结果表明,在1×10-8~2×10-7mol/L范围内,峰电流与L-Trp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10-8mol/L;选择识别性实验结果表明,L-Trp印迹敏感膜的印迹因子达到3.72,相对于干扰物的选择因子均大于1,对与L-Trp结构相似的L-酪氨酸(L-Tyr)的选择因子也达到2.30,说明该印迹膜对L-Trp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过程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印迹膜对L-Trp的识别是一个两步连续发生的过程,即快结合过程和慢吸附过程.
- 徐雯李晓张卫英英晓光
- 关键词:L-色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聚合
- 色氨酸与功能单体自组装体系的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
- 2013年
- 利用荧光猝灭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分别研究色氨酸(L-Trp)与己二酸二酰肼(ADH)、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丙烯酸(AA)3种功能单体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考察了荧光猝灭机理、色氨酸-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强弱以及作用力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单体对L-Trp的荧光猝灭过程是由于形成不发射荧光的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L-Trp与功能单体的结合常数较大,所形成的复合物较稳定,非共价作用中以氢键和静电作用贡献最大;L-Trp主要通过羧基与功能单体产生相互作用,芳杂环与功能单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弱;L-Trp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的强弱顺序为L-Trp-ADH>L-Trp-DAAM>L-Trp-AA.
- 林美娜张卫英李晓英晓光陈双双
- 关键词:三维荧光光谱色氨酸非共价作用
- 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制备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被引量:1
- 2014年
- 以L-色氨酸(L-Trp)为模板分子,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同时作为双连续相微乳液的乳化剂,采用光引发无皂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制备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考察了丙烯酸、L-色氨酸、骨架单体比例对印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迹膜对L-Trp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和优先渗透性,相比于结构类似物L-酪氨酸其分离因子可达1.97,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潮军翁森张卫英李晓英晓光
- 关键词:分子印迹膜L-色氨酸光引发
- 微乳液同步聚合制备多孔性分子印迹聚合物
- <正>双连续相微乳液聚合制备多孔材料,是基于体系中不可聚合的水相在聚合物材料中占据一定体积,将水相除去后即可在聚合物中留下不同结构的孔洞。本文将微乳液聚合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微乳液中具有助乳化作用的活性单体...
- 林燕李晓张卫英
- 文献传递
- L-色氨酸分子印迹乳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正>分子印迹膜(MIM)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手段,兼具分子印迹技术对特定分子的专一识别性与膜分离技术的操作简单、易于连续化等优点,现已在手性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开发与应用。
- 林美娜陈丽娜李晓张卫英
- 文献传递
- 室温交联聚丙烯酸酯乳胶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能被引量:4
- 2012年
-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官能性单体合成了带酮羰基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将其与己二酸二酰肼(ADH)在室温下交联制备了聚丙烯酸酯多孔乳胶膜,考察了乳液壳层组成、ADH用量、致孔剂用量及种类对乳胶膜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壳层组成BA/(MMA+AA+DAAM)质量比为2.5/2.5时,乳胶粒子没有完全变形,粒子间相互融接堆积,结合致孔剂的作用,形成了内部呈疏松多孔结构的乳胶膜,膜的渗透量较高;研究进一步揭示,限制大分子链段的热运动有利于维持乳胶膜的多孔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渗透量;此外,发现以葡萄糖、聚乙二醇300(PEG300)为致孔剂时可使乳胶膜获得较高的渗透量。
- 林美娜李晓张卫英英晓光
- 关键词:核壳乳液室温交联乳胶膜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