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D02)

作品数:15 被引量:260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俊白红英杨新军孙晶刘文兆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生态系统
  • 4篇社会-生态系...
  • 4篇恢复力
  • 4篇干旱
  • 4篇N2O排放
  • 3篇通量
  • 3篇土壤
  • 3篇排放通量
  • 3篇半干旱
  • 3篇N2O排放通...
  • 2篇冬小麦
  • 2篇冬小麦田
  • 2篇动力学特征
  • 2篇农户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田
  • 2篇麦田
  • 2篇绵土
  • 2篇黄绵土
  • 2篇黄土

机构

  • 15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9篇王俊
  • 7篇白红英
  • 5篇杨新军
  • 4篇刘文兆
  • 4篇李西祥
  • 4篇孙晶
  • 4篇丁琦
  • 3篇雒新萍
  • 3篇张向龙
  • 3篇路莉
  • 3篇母国宏
  • 2篇汪兴玉
  • 2篇罗隆诚
  • 2篇刘连杰
  • 1篇张清雨
  • 1篇刘康
  • 1篇蒋维
  • 1篇孙华
  • 1篇杨小慧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初探——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被引量:9
2011年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经过近30年的演变,从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体制状态转换为以种植苹果为主的新型农业体制状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和单个劳动力从事不同生计的收益差,然而该体制转换削弱了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恢复力。
蒋维王俊杨新军刘文兆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黄土高原
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被引量:15
2008年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气象因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结合GIS技术,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然后根据修正的脆弱度概念性模型计算出干旱环境下农户尺度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并对造成恢复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中县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依赖于外部胁迫压力(干旱)和内部因素(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户人口数量、土壤湿度和土壤养分是3个区域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共同的水分敏感因子;而其它指标则属于局部区域农户社会—生态系统的水分敏感因子。
汪兴玉王俊白红英刘文兆孙晶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农户
基于NDVI的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被引量:16
2009年
作为人类与自然界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等级结构,需要以多尺度的视角进行分析。恢复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指系统进入新状态前可以承受的干扰大小,由此可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在恢复力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由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尚缺乏对干扰定量化研究的案例。选取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子——干扰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技术中对植被覆被/变化敏感的NDVI指数作为干扰反馈变量,采用移动窗口运算法则,以一个行政单元(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的一种计算方法,从而为评价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增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土地覆被/变化、生境破碎化)的适应能力、探索可操作的社会-生态系统案例研究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俊孙晶杨新军刘文兆N. Zaccarelli张向龙汪兴玉
关键词:多尺度恢复力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被引量:25
2010年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扰动因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可以加深人们对干旱环境中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交互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提高当地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干扰大小。目前,恢复力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的、概念上的描述,缺乏对恢复力可操作性的实证案例研究模式。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了恢复力测定的定量模型,计算了过去15年来榆中县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变化,并分析了影响恢复力变化的因素。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
关键词:恢复力干旱
水热条件对黄土性小麦田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以西北地区黄土性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了不同年份小麦在不同生长期、不同水热条件下,各耕层土壤N2O排放的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和气温与N_2O排放通量存在相关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引起年际间土壤N_2O排放量的差异,而温度效应更大。小麦生长季节大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与土壤10 ̄20cm深处温度有显著线性相关,但在孕穗期至开花期,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明显,其排放通量的升高主要受控于作物根系活动。在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土壤水分增加对土壤N_2O排放具有正效应,但与耕层水分相关性未达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NH_4^+-N含量大小间呈极显著相关。
母国宏白红英刘连杰
关键词:N2O排放通量冬小麦田
作物对黄土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根系与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被引量:16
2007年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观测了小麦生长期不同阶段根系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对土壤N2O排放的水、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各个时期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麦田均高于休耕地,在孕穗期麦田N2O排放通量出现最大值;而随根系质量和活性下降,生殖后期N2O排放量减少。小麦主根区与行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孕穗期,行间N2O排放通量是主根区的5.64倍,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表现并不明显。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N2O排放温度效应受作物根系的影响显著,而孕穗期不明显。小麦根系对水分效应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15~20cm的土层。同时,研究还发现种植小麦使土壤中N2O排放的主要区域扩大。
丁琦白红英李西祥路莉
关键词:作物根系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被引量:124
2007年
目前国内外对脆弱性的论述很多,然而关于恢复力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且困难重重。1973年Holling创造性地将恢复力引入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结构、反馈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30多年来这一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然而这些研究对恢复力的不同解释亦造成了大量的混淆,因此需要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上,根据控制系统变化的属性来构建恢复力的概念并进行应用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分析了恢复力研究的基础理论——适应性循环及扰沌,对其概念及内涵做了进展综述,回顾了恢复力的应用案例,探讨了定量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面临的关键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孙晶王俊杨新军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黄绵土N2O排放的水分效应及动力学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湿度对西北地区黄绵土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土壤N2O排放量增加;但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为20.67%时例外,此时黄绵土对空气中N2O有吸附现象,即在低含水量时,黄绵土有可能是N2O的汇.在试验设计的土壤湿度范围内,15℃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在49.18%~57.86%(WFPS)之间,20℃条件下在38.14%~49.18%(WFPS)之间,25℃、30℃和35℃时累积量湿区在20.67%~38.14%(WFPS)之间,即随着温度的升高,N2O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提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y)动力学曲线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P<0.01),随着湿度的增加,表观排放速率(b)增大,25℃、30℃和35℃时,N2O初始排放量(a)也随着湿度增加而增大;15℃、20℃和25℃时,土壤湿度(20.67%~57.86%WFPS)对农田土样N2O排放总量的作用表现为线性关系,30℃和35℃时表现为对数关系.
路莉白红英雒新萍丁琦母国宏孙华
关键词:水分黄绵土N2O排放动力学
青藏高原未来气温变化趋势的R/S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R/S分析法,对青藏高原拉萨、托托河等9台站的气温平均值和极端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气温的长期相关性特征总体表现为持续性,表明青藏高原未来气温总体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有着几乎一致的升高趋势,其中年极端最低气温升高趋势的持续性相对较强。由青藏高原9台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3项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升高趋势及其长期相关的持续性特征,预示着青藏高原未来冷暖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持续变暖。
罗隆诚王俊
关键词:气温R/S分析HURST指数青藏高原
黄土地区冬小麦田土壤理化性状、磷酸酶活性与氧化亚氮的排放被引量:15
2007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地区种植作物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施氮肥,是否覆膜,种植冬小麦对黄土地区土壤N2O的排放均具有促进作用;管理措施不同,作物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效应亦不同,麦田小区土壤N2O排放通量高于休耕小区N2O,且覆膜处理>常规处理>单施磷肥处理;在常规施氮和覆膜施氮条件下,小麦田的水分含量均低于休耕地的含水量,但其NH4+-N含量却高于休耕地。多重回归分析表明:麦田小区与休耕小区土壤N2O排放通量差值仅与土壤有机质增量呈显著负相关,能量物质的丰缺是决定土壤N2O变化的主要因素;磷酸酶活性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即在磷素相对缺乏的黄土地区,如何提高磷酸酶活性对于土壤N2O的减排有重要意义。
李西祥白红英丁琦雒新萍
关键词:冬小麦N2O排放通量磷酸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